遺址高出稻田1-3米,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1米,周長380米,面積1.2萬余平方米,屬江西省保存完好的臺地遺址。從1977年至1979年共進行過三次考古發(fā)掘 (最后一次中山大學參加) ,揭露面積825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至4米,分7層:1?層為上文化層,相當于商周時期,屬奴隸社會;3?層為下文化層, 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屬于原始社會末期。出土石器283件, 網(wǎng)墜128件,鼎足形狀達12種、998件,代表300多個體,僅鼎類可分盤形、 釜形、罐形、壺形4種。上下文化層均發(fā)現(xiàn)刻劃文字和符號。陶器的裝飾工藝多系刻劃、壓印、剔刺,亦有彩繪,其紋飾達40余種。
樊城堆遺址下文化層的文化內涵與筑衛(wèi)城遺址下文化層屬同一類型,是贛江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而且分布范圍很廣,考古界已提出命名為“樊城堆文化”。
2006年05月25日,樊城堆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自1977年試掘以來,經(jīng)兩次正式發(fā)掘,揭露面積累計達825平方米,取得了一批實物資料,初步了解了它的文化內涵和性質。樊城堆遺址于1975年被發(fā)現(xiàn),1977年、1978年、1980年先后進行了三次發(fā)掘。遺址為土墩型遺址,高出旁邊田地1~3米,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0米,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其文化堆積可分七層,第一、二層為商周文化遺存,距今約3500年左右;第三層為龍山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左右;第四至第七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距今約5000~4500年,其下文化層與贛江東岸的筑衛(wèi)城遺址下文化層屬同一類型。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鏟等生產(chǎn)工具,杯、碗、罐等生活用具。另外還發(fā)現(xiàn)制陶窯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