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南岳廟位于湖南省衡陽市衡山腳下的南岳區(qū)(原為南岳鎮(zhèn)),它是我國南方大的宮殿式古建筑群,該廟始建于唐代初年,占地面積達98500平方米,主體建筑共分九進,依次為牌坊、古戲臺、正川門、御碑亭、嘉應(yīng)門(地方官在此迎接從京城前來巡視的官員)、御書樓、正殿、寢宮及北后門。
正殿又稱為圣帝殿,有趣的是,這座殿的東面有八座道觀,西面又恰好有八座寺院。
據(jù)《南岳志》記載,唐初始建司天霍王廟,開元十三年(725)建南岳真君祠,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建造后殿,后屢經(jīng)重建與擴修,規(guī)模漸大。盾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欞星門、盤龍亭、正川門、御碑亭、嘉應(yīng)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后門、東便門、西便門、四角樓等,占地面積達l98,000平方米,與山東泰安岱廟、河南登封中岳廟并稱于世,是五岳岳廟中規(guī)模大、總體布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主體建筑正殿,亦稱大殿,為清代光緒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頂,高22米,面寬七間,殿內(nèi)外共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征衡山七十二峰,柱頭木雕斗拱,檐下鏤雕極為精美,臺基四周欄板浮雕花鳥、走獸等圖案。嘉應(yīng)門、御碑亭、寢宮等建筑中還保存有宋、明時代的建筑構(gòu)件,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廟東原有八觀,屬道教,廟西原有八寺,屬佛教。昔為祀奉南岳大帝之所,今是湖南道教開放廟觀之一,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南岳廟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南岳大廟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并存的寺廟。道教八觀、佛教八寺和御書樓等建筑代表了三教合一的性質(zhì)。大廟的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在重要的佛教日子都有盛大的廟會。朝拜的人們不僅來自于湖南、廣東等附近省市,也有港澳人士、東南亞華人和日本人。正殿中原來設(shè)有岳神座位,歷代統(tǒng)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為“司天霍王”,唐開元年間又封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為“司天昭圣帝”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1983年復(fù)制的,原像毀于文革期間。正殿的兩旁的兩座寶庫,從正殿往下看,左邊是供在世的人們燒香祈福用的,右邊是供奉已經(jīng)逝世的先人。在衡山主峰祝融峰頂也有供奉祝融火神的祝融殿。
“道教東八觀”。即:老銓德觀、新銓德觀、老三元宮、新三元宮、萬壽宮、清和宮、仁壽閣、玉虛閣。南岳早的道教活動系東漢,據(jù)明《衡岳志》記載:“天師張道陵,嘗自天目山游南岳,謁青玉、光天二壇,禮祝融群君祠?!睍x泰始四年(268),道士陳興明于南岳喜陽峰興建南岳歷史上第一座道觀,此時應(yīng)為道教傳入南岳之始。晉太康間,魏華存來南岳修道,在此注疏道教重要經(jīng)典《黃庭經(jīng)》、《元始大洞真經(jīng)》,后開創(chuàng)上清派。
1990年中國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一套T155《衡山》郵票,4張中的第一張為《大廟巍峨》,即以南岳廟為景。
占地面積達98500平方米,主體建筑共分九進,依次為牌坊、古戲臺、正川門、御碑亭、嘉應(yīng)門(地方官在此迎接從京城前來巡視的官員)、御書樓、正殿、寢宮及北后門。 東西兩廂分別是道教八觀和佛教八寺。
御碑亭內(nèi)有康熙皇帝御制的《重修南岳廟碑記》碑刻279字,首句為“南岳為天南巨鎮(zhèn),上應(yīng)北斗玉衡,亦名壽岳?!边@也是南岳為“壽岳”的御定??滴醯氖舟E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損毀。嘉應(yīng)門是迎接賓客的禮儀門,皇帝和官員等來南岳祭祀時,地方官員在此迎接。門寬36.8米,深16米,高18米,為單檐歇山七開間建筑,是大廟寬的地方。
正殿又稱為圣帝殿,有趣的是,這座殿的東面有八座道觀,西面又恰好有八座寺院。正殿是仿造北京故宮太和殿所建造。正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長35.3米,寬53.68米,高31.11米,是南岳古鎮(zhèn)高的建筑。殿內(nèi)外共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征著南岳七十二峰。正殿前的寶庫是焚化香燭祭祀祈福的香爐。正殿的十六級臺階中間造有一條漢白玉游龍,與故宮各大殿前的龍鳳石雕十分相似。漢白玉石欄上刻有浮雕,內(nèi)容多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正殿供奉的是南岳司天昭圣帝,即祝融火神。
欞星門的“欞星”意思是人才輩出,為國所用。一般來說欞星不會命以廟門。以欞星命名門的廟宇只有兩個,另一個是孔廟??情w又名盤龍亭,是重檐歇山頂建筑,面積139平方米。其作用是戲臺。
南岳大廟是中國江南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廟”“南國故宮”之稱,始建于唐,后經(jīng)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繕擴建,于光緒八年(1882年)形成現(xiàn)在98500平方米的規(guī)模。南岳大廟分為九進四重院落,四周圍以紅墻,角樓高聳,壽澗山泉,繞墻流注,頗似北京故宮風(fēng)貌。南岳大廟佛道共存,東側(cè)為八個道觀,西側(cè)為八個佛寺,堪稱我國寺廟一絕,每年八月十五,這里都要舉行盛大規(guī)模的廟會,不少東南亞的佛國華僑,日本佛教界人士,以及回鄉(xiāng)的善男信女,都不惜長途跋涉來此朝拜,因此這里常年香火不息。
在文化大革命中,廟宇被視為“四舊”而遭到了破壞,碑林、匾額、塑像和經(jīng)書等悉數(shù)被毀。1980年代開始大廟開始了持續(xù)的整修,損壞的建筑和神像等都已經(jīng)復(fù)原。
道教名山古跡。在安徽省霍山縣境內(nèi)的霍山中。始建于漢代,后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系清代所建,規(guī)模宏大。廟內(nèi)立有自漢至清碑刻二十余通,其中以唐皮日休南岳山賦碑和明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遣使祭告霍山碑較為珍貴。廟宇三面圍墻,環(huán)周古木參天,峭壁危立,云霧縹緲。廟側(cè)有天池、龍湫、岳井、風(fēng)洞、石窗洞、白虎崖、試心崖、凌霄樹等古跡;石窗洞傳為漢末左慈隱居處。
位于登封市南22公里大金店鎮(zhèn)大金店村。傳為金人占領(lǐng)中原后建,原有大門、掖門、財神殿、廣生殿、三官殿、火神殿、龍王殿等建筑?,F(xiàn)存廟院三進,保存較完整的僅有府君殿(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檐下一周施三踩斗拱,前墻壁辟欞門欞窗,梁上飾以游龍為主的彩繪壁畫。梁架與殿頂木架為金代構(gòu)筑,是河南省現(xiàn)存較早的木構(gòu)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