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址原為清末中憲大夫、太子少保席寶田的別墅,始建于清光緒(1877年)。舊址晚清風格建筑,占地面積9500多平方米?,F(xiàn)存原院房16棟,大小60余間,建筑面積2448平方米。房舍全部座北朝南,前后四排,每排三棟,中棟面闊五間,左右棟各面闊三間。其建筑風格大致相同,每棟的主體為木結構梁架,兩側以青磚構筑封火墻,除后棟外,每棟的明間前后無墻壁,連接起來成為寬敞的長廊式的廳堂。左右棟之間有水星房連接,前后棟之間有過亭連接,故所有房子成為一個整體?,F(xiàn)舊址前有張愛萍題字:“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舊址”,門前立有紀念碑。原邵陽縣第四中學就在此院內興建起來的。后與塘田市鎮(zhèn)中學合并搬入對河新校舍。
1938年6月至1939年,在湖南武崗州塘田市(后變遷為邵陽縣)由國民黨與共產黨聯(lián)合創(chuàng)辦“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 學院主要代表—國民黨方面有: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覃振、于右任(時任監(jiān)察院院長)為顧問、參議會議長趙恒惕、國民政府陸軍中將林拔萃。共產黨方面有: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副院長呂振羽、張?zhí)煲?。辦學歷時8個月,主要宣傳抗日救國方針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政策,同時發(fā)展了共產黨員50多人,建立了新寧、城步、洞口、綏寧及金稱市五個省直屬支部。1939年4月遭國民黨反動派查封,迫令解散。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解散后,呂振羽根據中共湖南省工委的指示,在距塘田市不遠的油塘村舉辦建黨訓練班。以后又在建黨訓練班的基礎上成立中共金稱市地下黨支部,呂振羽夫人江明為金稱市地下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存在的時間雖只有7個多月,但培養(yǎng)了大批革命青年。
1938年,日寇的鐵蹄越過長江后,湖南即遭蹂躪。此時,毛澤東發(fā)表了《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和《論持久戰(zhàn)》等光輝著作,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等“左”右傾思潮。中共湖南省委也號召全省同胞為保衛(wèi)湖南而戰(zhàn),要求廣大青年到軍隊去,到前線去。在這種形勢下,是年6月,湖南省文化界抗戰(zhàn)后援會研究部主任呂振羽向省委建議,在當時的武岡縣塘田寺創(chuàng)辦講學院,傳授馬列主義和抗戰(zhàn)思想及策略,培訓基層抗日干部。這一建議得到省委和中央駐湘代表徐特立的支持,并派呂振羽籌建講學院。8月底,籌備工作就緒并陸續(xù)招生,于9月15日正式開學。徐特立特意將創(chuàng)辦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的情況寫信報告了毛澤東主席和張聞天。講學院受湖南省委直接領導,呂振羽負責全面工作。中共黨員、著名文學家張?zhí)煲砣谓虅臻L,雷一宇任學生生活指導部主任,王時真(呂振羽的夫人)任院長辦公室秘書。講學院的領導和教師,多數(shù)是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講學院自創(chuàng)辦之日起建立了中共黨支部,后來在學生中發(fā)展了40余名黨員,并建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9月開學的第一期招收學員120余人。1939年2月又招收第二期學員百余人。
講學院教育方針是:“堅持抗戰(zhàn),堅持持久戰(zhàn),實施戰(zhàn)時教育,培養(yǎng)抗戰(zhàn)干部”。研究班的教學內容是文學、哲學、經濟學、社會科學大綱、中國近代史、西洋近代史、軍事常識和抗戰(zhàn)常識等專修課。補習班設國文、史地、自然、數(shù)學、社會科學、戰(zhàn)時防護和抗戰(zhàn)常識等專修課。兩班均以中國革命運動史、抗日民族戰(zhàn)爭講座為共修課。教材大部分由教師自己編寫,用活字木版印刷或油印。學院還引導學生深人社會,深人民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學生們先后辦起兒童識字班、成人識字班、婦女識字班和民眾夜校等,教材也均由師生結合實際內容編寫。后來講學院陸續(xù)派遣同學回鄉(xiāng),建立救亡組織,擴大了講學院的影響,將抗戰(zhàn)救亡的革命火種撒播到湘中和湘西南地區(qū)。
由于講學院堅持抗日救國的辦學路線,國民黨反動派極端仇視,竭力破壞。1939年4月20日,武岡縣政府發(fā)出布告,勒令解散講學院,并派兵從邵陽、桃花坪、武岡出發(fā)包圍講學院。在強暴的敵人面前,為保存革命實力,講學院決定停辦,省委派李銳到學院傳達省委同意撤退計劃。講學院師生在與當?shù)厝罕娕e行話別會后,部分師生撤往桂林,成立石頭出版社,安排部分黨員干部到尚未建立黨組織的縣從事建黨工作,呂振羽、游宇、閻丁南等到油塘舉辦建黨訓練班。師生們繼續(xù)以新的方式傳播革命理論,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雖僅存8個月,但她為黨培訓了250余名進步青年,后來都成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骨干力量。特別是革命師生相繼在一些空白地區(qū)建立了黨的地方組織,推動了全省抗日救亡運動,在湖南省抗戰(zhàn)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83年9月,國防部長張愛萍欣然題寫了“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舊址”的匾額。現(xiàn)在舊址前額,門前立有紀念碑。
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舊址呈晚清風格建筑,占地面積9500多平方米?,F(xiàn)存原院房16棟,大小60余間,建筑面積2448平方米。房舍全部坐北朝南,前后七排(包括前門和后門廂房共九排),每排三棟,中棟面闊五間,左右棟各面闊三間。其建筑風格大致相同,每棟的主體為木結構梁架,兩側以青磚構筑封火墻,除后棟外,每棟的明間前后無墻壁,連接起來成為寬敞的長廊式的廳堂。
左右棟之間有水星房連接,前后棟之間有過亭連接,故所有房子成為一個整體。氣勢恢弘,布局清新典雅。
解放后,政府曾將邵陽縣第四中學遷至這里辦學。由于當時教學需要,將原來古屋拆了一座,改建為教學樓,教師宿舍等。使古建筑格局受到了破壞,一些雕花窗和門被損壞。但整體結構和面貌仍保持原狀,2004年,第四中學修建了新校園,便遷出了這座古建筑。
1979年,邵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防部部長張愛萍親筆為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舊址題寫院名。1990年成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成為省文物保護單位,次年被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6月上旬,國務院公布塘田戰(zhàn)時講學院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