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qū)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xiāng),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長沙市區(qū)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xiāng)挖掘出土三座漢墓。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馬王堆三座漢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號墓墓主轪侯利蒼約下葬于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丘,東西并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shù)卦且黄?、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實,筑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cè)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層層填土,夯實封固。
一號墓
一號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四部分構(gòu)成,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方向正北。
一號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余米,底徑50~60米,大部分為夯土,頂部為圓形平臺,直徑約有20多米,大部分為人工堆砌,封土下側(cè)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約4~5米的小土堆。封土下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而成,形制為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方向為南北朝向。斜坡墓道位于墓坑北側(cè)正中,上寬下窄,最上端寬約3.1米,下端寬約2米。墓道的坡度根據(jù)靠近墓室一端大致判斷為36°,靠近墓室的一端距離墓穴底端高約3.5米,具體長度因沒有發(fā)掘而未知。
一號墓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墓口向下有四層臺階,再下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底。第一層臺階長16.8米,東西寬15.42米;第二層臺階長14.64米,寬12.8米;第三層長12.54米,寬10.45米;第四層臺階長10.34米,東西8.45米。每層臺階高約為1米至1.5米,臺階墻壁與每層夾角為105至108度,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自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墓道盡頭幾乎到達木槨頂,以及木槨周圍先填木炭,再填白膏泥,填土用“五花土”夯筑等做法。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5000千克,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于密封起決定性作用。一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環(huán)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zhì)的損毀作用,故墓內(nèi)的多層棺槨、墓主尸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
二號墓
二號墓位于一號墓的正西側(cè),即馬王堆雙堆的另外一座。二號墓規(guī)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臺階。墓口距離一號墓墓口最近距離約為23米。墓坑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南北朝向。封土堆上部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南北長11.5米,東西寬8.95米。近底部3米處為長方形的墓室,長約7.25米,寬5.95米。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nèi)的保存情況較差。
三號墓
三號墓與一號墓共用同一個大封土堆,規(guī)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臺階。墓口上方的原屬于三號墓的封土堆僅剩余2米多,為五花土。墓坑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方向為南北方向,深約17.7米。墓口南北長約16.3米,東西寬約15.45米。墓口以下有3層臺階,每層內(nèi)收1米左右,下方為斗型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5.8米,寬5.05米。墓道位于墓坑北端中部,坡度為19°,靠近墓口一側(cè)建有兩座跪姿陶偶人,有殘損。墓底和槨室周圍填充有木炭,木炭上方有白膏泥。木炭厚15~30厘米。青色膏泥一般厚60~70厘米,個別地方薄至10厘米。膏泥層以上是夯筑緊密的填土,土質(zhì)為網(wǎng)紋紅土,上部較純,下部混合有青灰色的膏泥,總厚度6.1米。
一號墓葬具
一號墓葬具由槨室、四層套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棺槨放置在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里外共六層(二層板,四層格板),連墊木,共用木板七十塊。槨室長6.72米,寬4.88米,高2.8米。本板系斧斤鑄鑿,平正方直,制作精工。七十塊木板約合成材52立方米,最大的木板(檸室東西二壁板)長4.84米,寬1.52米,厚26厘米,重約1500千克。棺槨結(jié)構(gòu)嚴密,七十塊木板不用一塊金屬嵌釘。結(jié)合方法大致分為扣接,套榫與栓釘接合三種。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gòu)筑,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制作,內(nèi)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云氣紋及形態(tài)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4層為直接殮尸的錦飾內(nèi)棺,蓋棺后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內(nèi)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完好
二號墓室
二號墓室內(nèi)部正中為槨室,槨室外填滿白膏泥和黃膏泥。由于經(jīng)過盜掘,棺槨上層已經(jīng)腐爛,無法辨別情況,僅底板保存完好,一共4層,可推斷其為一槨三棺或二槨二棺結(jié)構(gòu)。
三號墓棺槨
三號墓的棺槨保存完整,結(jié)構(gòu)與一號墓大體相同,但規(guī)模較小。在槨室中央的棺室里放三層棺,比一號墓少了一層。槨室的構(gòu)筑情形是:墓底橫放三根墊木,然后縱放兩層厚19厘米的底板,每層三塊。上層底板長5.09米,寬3.37米,下層底板略小。底板上豎立八塊厚19厘米左右的梓壁板,構(gòu)成深1.15米的棺室和四個邊箱。棺室長2.61米,寬1.22米。南邊箱寬41厘米,北邊箱寬94厘米,長均為2.87米。東西兩邊箱的大小相同,均為寬62厘米,長2.63米。槨室上復蓋頂板和兩層蓋板。頂板厚6~6.8厘米,中間為三塊長方形板。東西兩側(cè)各一塊長板,南側(cè)一塊梯形板,北側(cè)兩塊梯形板。北邊箱的中部偏東處,加有一個門框形木架,以支撐頂板。蓋板兩層,上層橫放四塊,下層橫放五塊,厚19.5~22厘米,并外加邊框。上框長5.60米,寬4.25米。下框略小。梓室之上復蓋著一張整幅的竹席,略大于梓蓋板,面積約25平方米。緊密套合的三層木棺,外棺和中棺都是素棺,外髹深棕色漆,內(nèi)髹朱漆。中棺兩側(cè)和底用一根整木雕鑿而成。外棺長2.57米,寬1.16米,高1.13米。中棺長2.34米,寬92厘米,高88厘米。內(nèi)棺上加兩道帛束后,滿貼以起絨錦為邊飾的繡品,長2.14米,寬72厘米,高67厘米。出土時,三層棺都有裂縫,棺蓋封閉不嚴,保存情況較差。內(nèi)棺有棺液約250公升,復蓋和包裹尸體的衣服已腐朽。尸體也已腐爛,只剩散亂的骨架,經(jīng)鑒定為男性,年齡三十多歲。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shù)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制作精致,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高超。出土的帛畫,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隨葬器物,集中放置于四個邊箱之中,其中包括紡織品、漆器、木俑、樂器、竹筒和其它竹木器,以及陶器、竹簡等,共計一千余件。另外,在錦飾內(nèi)棺的蓋板上,發(fā)現(xiàn)一幅彩繪吊畫、一件漆壁和三十三個桃枝小木俑,錦飾內(nèi)棺和朱地彩繪格的夾縫中發(fā)現(xiàn)三個著絲麻衣的小木俑和一些絲織品殘片、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較好的一號墓和三號墓,隨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印章、絲織品、帛畫、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余件。兩墓的錦飾內(nèi)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一號墓出土的歷兩千年不腐的女尸,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和兵器。
一號墓:印章1件,陰文篆書“妾辛追”等3字,最后一字無法識別。
二號墓:墓主的三顆印章分別為玉質(zhì)私印一枚,上書陰體篆書“利蒼”二字;銅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別用陰文篆體雕刻“長沙丞相”、“轪侯之印”。
一號墓出土一具保存完好、并未腐爛的女尸,即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尸體。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guān)節(jié)可活動,血管清晰可見,軟結(jié)締組織尚有彈性,與新鮮尸體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臘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尸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尸,此后將此類古尸命名為馬王堆尸。女尸經(jīng)解剖后,軀體和內(nèi)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shè)計的地下室內(nèi)(漢墓陳列館現(xiàn)設(shè)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nèi))。
病理解剖時,在女尸腸道中發(fā)現(xiàn)的甜瓜籽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并發(fā)癥,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人寰。
出土時,女尸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并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后包裹20層絲、麻衣衾,捆扎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尸出土時,浸泡在約80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
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發(fā)現(xiàn)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
一號墓:竹簡,共計312枚,上面記載了2063個字。竹簡長27.6厘米,寬約0.7厘米,系用細竹劈開制成,黃褐色,背面竹皮多為綠色。從殘存的繩痕判斷,竹簡系書寫后再以細寐繩分上下兩道將竹簡順序組編成冊。
三號墓:簡牘,共計610支,部分殘簡出土于封土之中,著作內(nèi)容可分為醫(yī)術(shù)(200支)和遣策(410支)兩部分,內(nèi)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數(shù)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
三號墓:兵器,共計38件,其中有弓4件、弩2件、矢和矢箙(共計24支,68.5厘米的12支,其余為82.4厘米)、兵器架1件、木劍3柄、戈1件、矛1件等。
一號墓:泥“半兩”和泥“郢稱”,用麻繩串穿,堆放在一起、
二號墓:其余還有部分殘品,包括一件小銅鼎、泥金餅、泥金丸等,以及部分武器。
三號墓:刷子2件,銅鏡2件,角鏡1件,角梳2件,角篦2件,木梳2件,木篦2件,環(huán)首鐵削1件,三角形紋陶熏爐2件。
1956年,馬王堆兩土家列為湖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1983年10月底,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部分文物及復制品被盜,其中包括部分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素紗襌衣。此后這批文物被警方悉數(shù)追回,相關(guān)疑犯也被捉拿歸案。
關(guān)于辛追夫人尸體如何不腐的討論自從馬王堆發(fā)掘之后就一直在進行,有人認為是事先在內(nèi)棺當中注入的液體所致,也有說法認為是棺槨內(nèi)存在的特殊氣體所致。由于當時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尸體被解剖后保存,但此后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脫鈣現(xiàn)象,經(jīng)搶救保護后方脫險。
2009年,馬王堆漢墓考古發(fā)掘被長沙市文物局列為“近年來長沙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2012年,馬王堆漢墓封土被盜取破壞,加之雨水沖刷,導致墓頂原本的水泥板邊緣出現(xiàn)塌陷,漢墓管理機構(gòu)加強該地區(qū)的保安巡邏,盜土現(xiàn)象得以遏制。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
2015年,湖南省將以湖南省博物館為主建立以科研文獻查閱為主要目的的馬王堆漢墓研究數(shù)據(jù)中心。
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2017年11月29日,馬王堆漢墓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免費
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16:30停止入館)
每周一(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及農(nóng)歷除夕全天閉館
秋季是最佳旅游時間。盛夏氣溫較高,其余三季均適宜旅游。
公交車
1、乘112路、204路、501路到馬王堆醫(yī)院南下。
2、乘19路、142路、147路、501路、705路到田家炳中學下,再往東400米即到。
地鐵
搭乘長沙地鐵5號線馬王堆站,步行約750米到馬王堆漢墓。
1951年冬,考古學家在長沙進行考古調(diào)查,在長沙東郊五里牌發(fā)現(xiàn)了2個相連的土冢,根據(jù)考古資料判斷是漢代墓葬。
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調(diào)查馬王堆土冢,確認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群。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馬王堆土冢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樹立保護性標志,但并沒有進行發(fā)掘。
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qū)366醫(y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yī)院,施工中經(jīng)常遇到塌方,并出現(xiàn)可燃氣體。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座古代墓葬。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決定搶救性發(fā)掘,湖南省博物館將這座封土被防空洞擾動的漢墓命名為馬王堆一號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為馬王堆二號墓。
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考古專家向國務院提交報告,申請對馬王堆進行正式的發(fā)掘。
1972年1月14日,國務院發(fā)文批準同意對馬王堆漢墓進行正式的發(fā)掘。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對馬王堆墓葬進行科學挖掘,勘測顯示出這個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屬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發(fā)掘工作正式開始。4月28日結(jié)束、
1973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fā)掘馬王堆漢墓二號、三號墓。
1973年9月,國務院批文準許繼續(xù)發(fā)掘馬王堆二號墓和三號墓。
1973年11月18日~12月14日,馬王堆漢墓三號墓首先清理完畢,其中出土的大量帛書是此墓中最有價值的文物。墓中的三層棺都已開裂,覆蓋包裹尸體的衣衾嚴重腐朽,尸體僅存骨骸。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日,馬王堆漢墓二號墓發(fā)掘結(jié)束。發(fā)掘結(jié)果表明,二號墓在唐代就已被盜,后又經(jīng)多次盜掘,破壞極為嚴重,棺槨倒塌,大量文物被毀,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僅發(fā)現(xiàn)3枚印章,上面分別刻有“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蒼”字樣。
馬王堆漢墓考古挖掘完成一、二號墓坑填塞,出土的女尸、素紗禪衣及一大批西漢器皿和錦帛書畫等都保存于湖南省博物館;三號墓坑經(jīng)過整理加固,供人們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