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閣古城墻位于長沙市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處西北,是一座體現(xiàn)明代漢族建筑風格的古建筑。明洪武年間(1368~1398),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建長沙城垣,將元代所筑土城墻全部改用石基磚砌。今僅存天心閣古城墻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張獻忠率部攻入長沙,城墻曾遭破壞,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jié)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筑城墻,使長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長沙古城墻的重要組成部分——“月城”,又名甕城。顧名思義,因形狀像半個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臺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放置遠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洪武年間(1368~1398),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建長沙城垣,將元代所筑土城墻全部改用石基磚砌。今僅存天心閣古城墻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張獻忠率部攻入長沙,城墻曾遭破壞,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jié)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筑城墻,使長沙再度"城池崇屹,甲于他郡"。
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占長沙之后,撫臺駱秉章、毛鴻賓、惲世臨、李翰章、劉琨等先后重修,對天心閣段古城墻著力加固,設(shè)炮臺9座,并增建月城,使古城墻成半環(huán)拱式內(nèi)雙城格局。辛亥革命以后,拆除長沙城墻,修筑環(huán)城公路,惟留下天心閣一段古城作為勝跡。當時有聯(lián)云:"閣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今存天心閣古城墻,長226.2米(為明代所筑古城墻的1/35),高13.4米,頂面寬6.1米,占地5125平方米。1983年,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撥款,進行全面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