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qū)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mào)機構(gòu)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后,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云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于汪偽國民政府,結(jié)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
外灘矗立著52幢風(fēng)格迥異的古典復(fù)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標之一。1996年11月,國務(wù)院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有上海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F(xiàn)代化建設(shè)的縮影。
2018年3月,上海外灘在全面推進“第一立面”(即臨江建筑群)功能置換的基礎(chǔ)上,同步啟動了“第二立面”(即非臨江的外灘建筑群)功能置換工作。
黃浦公園位于中山東一路28號,東瀕黃浦江,南鄰?fù)鉃┚G帶,西沿中山東一路,北接吳淞江(蘇州河),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她是外灘百年滄桑的見證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8月8日,黃浦公園正式開放,但僅對外國人開放。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允許租界華人有條件入園參觀。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公園徹底對華人開放,限制性標語全部撤除。
黃浦公園以人民英雄紀念塔為主景,該塔矗立在公園東北部的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塔高60米,形態(tài)如江中涌起的三股浪柱匯于高空,象征鴉片戰(zhàn)爭、五四運動、解放戰(zhàn)爭犧牲的人民英雄;江堤位于園東、北兩面,其中蘇州河堤長80.7米,黃浦江堤長137米,均寬10米;雕塑“浦江潮”位于園南部的花壇中,面朝園門,是一個勇士在揮舞著旗幟,象征人民掙脫舊社會的鐵鎖鏈;廣場位于園中北部,周邊有花崗石地坪、名人題字奠基石碑、草坪、花壇和和噴水池。
外白渡橋(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舊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處于蘇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黃浦公園西側(cè),是架在中山東一路和東大名路之間的蘇州河河段上。外白渡橋是一座全鋼結(jié)構(gòu)的橋梁,兩跨52.16米,寬18.3米,是上海市區(qū)連接滬北、滬東的重要通道,過橋人流量和車流量很高。外白渡橋是位于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依次向里的橋也有俗稱“里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
外白渡橋經(jīng)歷過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橋體。據(jù)史料記載,外白渡橋最初是木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中間設(shè)有活動橋面,船只駛過時須起吊。這座橋是由當(dāng)時供職于怡和洋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其他人合資修建的,因而被命名為“威爾斯橋”。第二代外白渡橋位于“威爾斯橋”左側(cè),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其毗鄰?fù)鉃┕珗@,當(dāng)年的英國人叫它“花園橋”,而百姓則直呼為“外擺渡橋”。后來數(shù)十年,由于民間口誤便逐漸被讀成“外白渡橋”并沿襲下來。此后,這里過橋不再付費,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拆除。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租界工部局決定另建新橋代替,這才有了第三代的鋼結(jié)構(gòu)外白渡橋,并使用至今。
小東門原名“寶帶門”,門外為十六鋪。街市東臨黃浦江,西瀕丹鳳路,南達老太平弄,北至龍?zhí)堵罚瑲v史上南側(cè)曾延伸至萬豫碼頭街,是上海的水上門戶。該碼頭由美國旗昌輪船公司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造,清咸豐、同治年間始用名十六鋪碼頭,之后易名南棧碼頭、羅斯福碼頭、江西碼頭等,直至解放后復(fù)名十六鋪碼頭。1982年,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招商局倉庫被拆,在原址建造了十六鋪新客運站。
十六鋪地處外白渡橋與盧浦大橋的黃浦江黃金水道中間,有一個黃浦江S形彎道,上面的親水平臺有730米長,擁有270度視野,可觀賞到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陸家嘴地標景觀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親水平臺下面是下沉式廣場,體量為2萬平方米,一共分為三層,娛樂餐飲設(shè)施位于地下一層、二層,緊連十六鋪旅游集散中心和黃浦江游船碼頭。
陳毅廣場位于上海市南京東路外灘, 陳毅雕像 廣場中央矗立著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xiàn)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tài)。陳毅廣場涌泉位于陳毅塑像南面,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nèi)圈橢圓的現(xiàn)代化噴水池。陳毅廣場一個世紀前這里是英國駐華總督巴夏禮的紀念銅像。
外灘“情人墻”的是黃浦公園至新開河的黃浦江邊、20世紀80年代情人墻邊的情侶 全長約1700米的鋼筋混凝土防洪墻,建于黃浦公園至新開河的黃浦江邊,全長約1700米。觀光臺是建造在伸向浦江上的空箱式結(jié)構(gòu)防汛墻上,地面是用14萬塊彩色地磚和花崗石鋪成。 老一代的上海人大多有過去外灘“情人墻”“軋朋友”的經(jīng)歷。以前上海人家住房緊張,談對象只好去戶外,外灘的這一段墻邊情侶扎堆。而“情人墻”如今已不復(fù)存在,圍墻已全部拆除,代之以親水欄桿。
外灘觀光隧道是上海首條黃浦江越江行人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 外灘觀光隧道的浦東出入口緊臨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西側(cè),浦西出入口位于外灘陳毅廣場的北側(cè),是中國第一條越江行人隧道,2000年底竣工。外灘觀光隧道全長646.70米,兩邊的地下建筑均為地下3層、局部4層結(jié)構(gòu),總建筑面積近17500平方米。
外灘觀光隧道采用了無人駕駛自動控制系統(tǒng),12輛四壁透明的觀光車可以不間斷地運送游客往返于浦江兩岸,以每秒3米的速度行駛,全程僅需5分鐘,每小時運送量達5000人次。隧道的兩岸出入口由自動扶梯輸送旅客,殘疾人采用液壓電梯輸送,隧道內(nèi)采用全自動、無人駕駛、牽引式封閉車廂輸送游客,整個過江時間約需2.5~5分鐘,其運輸能力最高可達5280人/小時。
外灘源是上海外灘的源頭、起點,具體方位即外灘最北端、外白渡橋以南,是與黃浦公園隔路相望的公共綠地及一些歷史建筑。這里是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的地方,也是外灘的初始地,稱之為“外灘源”。它涵蓋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的原英國駐滬總領(lǐng)事館及毗鄰的圓明園路、虎丘路等一帶歐洲風(fēng)情的景觀街。圓明園路是一條全長276米,寬16米的休閑步行街,路面鋪設(shè)了深色九龍清花崗巖石子,近綠地一側(cè)栽種著北美鵝掌楸行道樹;另一側(cè)則是金融大樓、安培洋行、哈密大樓、蘭心大樓等。
“外灘源”區(qū)域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區(qū)域內(nèi)的原英國駐滬總領(lǐng)事館(1號樓,花園草坪對公眾開放)、原英國駐滬總領(lǐng)事官?。?號樓)、原教會公寓(3號樓)、原新天安教堂(4號樓,今名“聯(lián)合教堂”)和原劃船俱樂部5幢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外灘建筑群》的組成部分,構(gòu)成了一處歷史文化風(fēng)貌區(qū)。原英領(lǐng)館草坪中,有27株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
常勝軍紀念碑
常勝軍由美國人華爾建立,為清廷四處征討“判逆”最終解散常勝軍的是英國人戈登,起因是對李鴻章不滿。上海外灘外白渡橋南堍曾經(jīng)有座常勝軍紀念碑,這是由李鴻章出資,為紀念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江蘇省攻打太平軍的常勝軍陣亡將士而建的。紀念碑原在外灘花園北門外,重建公園圍墻時劃入園內(nèi)。它以正方形大理石為基座,基座上為三角錐形碑。碑上鐫刻漢文“得勝”二字,共鐫刻有48名陣亡的外籍常勝軍官兵姓名。因華爾列居首位,因而又被稱作“華爾紀念碑”。
華爾來自美國,清咸豐九年(1859年)來到中國并在上海娶妻,加入了中國籍。他招募外國人組成洋槍隊并任隊長,率領(lǐng)洋槍隊協(xié)助清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因多有戰(zhàn)功,他所率的洋槍隊被李鴻章授予“常勝軍”之名。后來他在慈溪對陣太平軍戰(zhàn)爭中身亡。英國人戈登在華爾死后接手常勝軍,他指揮常勝軍參加了江浙戰(zhàn)場上的大多數(shù)戰(zhàn)役。清同治二年(1863年)12月,戈登引誘太平天國納王郜永寬投降并攻占蘇州,而李鴻章違背了事前誓約,強行處死郜永寬,戈登遂對李鴻章和清廷不滿,不僅辭掉清廷之職、拒絕皇帝賞賜,還在昆山解散了常勝軍。解散后,李鴻章劃銀1500兩在上海建立了常勝軍紀念碑。民國三十年(1941年),該紀念碑被日軍拆除。
紅石紀念碑
紅石紀念碑建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 浦江潮雕像 當(dāng)時矗立在外灘33號駐滬英國領(lǐng)事公署前的草坪上。該碑是為紀念當(dāng)時與巴夏禮一起被中國官兵所擒后被殺的英國人而建,是英國在上海租界樹立的第一座紀念碑。該碑為“英領(lǐng)署地上十字紀念碑”,而中國人都把它叫作“紅石紀念碑”。
清咸豐九年(1859年),巴夏禮帶一小隊兵士到通州與清廷所派遣的欽差大臣會晤,被僧格林沁囚禁,并被監(jiān)送北京。為此,英、法聯(lián)軍打到北京郊區(qū),為了保全京城,清廷只好釋放巴夏禮,但是同時被擒的英人中已有數(shù)人被殺。清咸豐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三千人,在額爾金、葛羅、巴夏禮的指揮下,火燒圓明園。不久后,在北京禮部衙門,中、英、法三方簽訂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北京條約》。
作為戰(zhàn)爭的勝利者,在中國的英國僑民特地從英國定制了花崗石十字架,以紀念遇難諸人。因為無法運往北京,這個十字架就立在了上海英國領(lǐng)事館前的草地上。100年之后,受中東國際形勢影響,英國政府下令撤消駐上海領(lǐng)事館,原領(lǐng)事館按照國際慣例為中國政府收還。當(dāng)時有市民在英國領(lǐng)事館前示威游行,紅石紀念碑可能就是在當(dāng)時被毀的。
赫德銅像
赫德銅像曾坐落于九江路外灘的海關(guān)大樓前。該銅像的主人赫德是英國北愛爾蘭人,曾擔(dān)任中國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長達48年,赫德唯一獲得清廷頭品頂戴的外國人。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赫德于英國去世后,英國駐滬領(lǐng)事館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決定為他立像紀念。民國三年(1914年)5月23日在九江路外灘的海關(guān)大樓前舉行揭幕儀式。
赫德銅像由英國人設(shè)計并在英國鑄造。銅像底座為四級臺階,臺階之上是長方形的基座,靠北的座基上鐫一健步行走的男子,南面的石碑為一女子站在巖石上雙手高舉紅燈望大海。東面和西面的石碑上則刻赫德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跡。銘文為:“前清太子太保尚書銜總稅務(wù)司英男爵赫君德,字鷺賓,生于道光乙未,卒于宣統(tǒng)辛亥,享遐齡者七十七年,綜關(guān)權(quán)者四十八載,創(chuàng)辦全國郵政,建設(shè)沿海燈樓,資矜式于邦人,備咨詢于政府,誠懇謙忍,智果明通,立中華不朽之功,膺世界非常之輿,爰鑄銅像以志不忘?!泵駠辏?941年),日軍拆除了赫德銅像,銅像的基座嵌石現(xiàn)藏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又稱歐戰(zhàn)勝利紀念碑,為當(dāng)時外灘體態(tài)最大的紀念碑。民國十三年(1924年)2月16日,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與陣亡的將士們,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與外灘交界處豎起一座和平女神像。神像面朝西,由上海的英美法僑民團體建立。和曼哈頓港的自由女神不同,從海上到達外灘的人們看到的是女神的背影。她左手撫一戰(zhàn)爭中失去母親的兒童,以使他不再受到傷害;右手正欲放于一位失去兒子母親的頭頂上,以撫慰她心靈中深深的創(chuàng)傷。但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本占領(lǐng)當(dāng)局將其拆毀,熔鑄成炮彈。
外灘平臺全天免費。
外灘觀光隧道單程50元/人,往返70元/人。
外灘沿線的7座經(jīng)典歷史建筑對公眾免費預(yù)約開放,這7座建筑包括:外灘源1號、和平飯店、中國銀行大樓、浦發(fā)銀行大樓、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上海電信博物館和上海市外灘歷史紀念館。
全天(景觀燈開放時間:夏19:00-23:00 ,冬18:00-22:00)
公交:
中山東一路北京東路 37路、307路、330路、868路。
中山東一路南京東路 33路、37路、55路、65路、305路、307路、317路、330路。
九江路中山東一路 20路。
中山東一路漢口路 33路、55路、65路、123路、135路、145路、305路、317路、576路、934路。
廣東路中山東一路 隧道九線。
延安東路外灘 71路。
延安東路中山東一路 311路、316路、320路。
觀光旅游專線 都市觀光旅游1號線、都市觀光旅游3號線、都市觀光旅游5號線。
地鐵:
地鐵2號線(南京東路站)全程浦東國際機場站←→徐涇東站。
地鐵10號線(南京東路站或豫園站)全程新江灣城站←→虹橋火車站、航中路站。
輪渡:
外灘與浦東間穿行方式一般為渡輪。渡輪在金陵東路外灘的浦江游覽碼頭搭,前往浦東的東昌路碼頭。
外灘源(圓明園路)—外白渡橋—黃浦公園—外灘歷史紀念館和人民英雄紀念塔—陳毅廣場—金融廣場—延安路外灘信號臺廣場—金陵東路輪渡過江—浦東陸家嘴。
外灘(中山東一路)處于北緯31°24′,東經(jīng)121°49′,與外灘隔江相望的陸家嘴 位于上海市中部、黃浦區(qū)東部,東面與陸家嘴隔黃浦江相望,西距上海人民廣場2公里,北臨蘇州河河口。外灘從北向南依次貫穿9條馬路:南蘇州河路、北京東路、滇池路、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延安東路,全長1.5公里。
外灘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外灘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清末,除上??h城東門黃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纖道的西邊為農(nóng)田,阡陌溝渠之間散布著星星點點的茅舍。
在上海的地名習(xí)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進入上海舊縣城附近以前有條小支流叫上海浦(現(xiàn)已消失),上海人就以上海浦這一小河的出口為界,其上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里黃浦灘”,簡稱“里灘”,其下游的黃浦江河灘叫作“外黃浦灘”,簡稱“外灘”。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帝國在上海開辟租界前,首先劃定外灘一帶江面為其船只的“下錨地段”。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過《上海土地章程》把外灘以西的830畝土地劃為英租界。此后,殖民當(dāng)局便在李家莊(又名李家場,今圓明園路西南、北京東路近外灘的一段)建造英國領(lǐng)事館(今外灘33號中國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國領(lǐng)事館的南邊沿黃浦江一線,陸續(xù)出現(xiàn)沙遜洋行、仁記洋行、寶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長洋行等洋行。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臨黃浦江的纖道被改造成18米寬的馬路,并在馬路東側(cè)建造碼頭、堆棧、本行和船廠。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
清咸豐四年(1854年)-民國三十年(1941年)間,外灘出現(xiàn)十余家外資銀行和中資銀行,成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外灘源的英國領(lǐng)事館建成,成為上海最早的領(lǐng)事館建筑,也是外灘建筑群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月,中國第一家商辦銀行在外灘成立,成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金融史第一家。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月,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在外灘設(shè)立分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5月,交通銀行在外灘設(shè)立上海分行。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的華資銀行和錢莊共有131家,幾乎全部集中在外灘地區(qū)。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國銀行大樓建成,該樓是外灘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shè)計和建造的大樓。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軍占領(lǐng)租界之前,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據(jù),并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lǐng)導(dǎo)機構(gòu)。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中國收回租界管理權(quán),外灘所在的道路被命名為中山東一路。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交通銀行大樓建成,外灘天際線及外灘建筑群的整體格局基本形成。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受命全面接管民國資本銀行。新生的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分行等國資銀行集聚外灘。
1979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海新建的各類金融機構(gòu)和金融要素市場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戶于外灘;眾多外資銀行回歸外灘;上海市政府讓出大廈,開設(shè)浦發(fā)銀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準實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輪外灘交通綜合改造工程。7月,外灘開始綜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shè)被中央批準后,“外灘金融聚集帶”確立,大體范圍是沿外灘,北起蘇州河,南至世博園區(qū),整個范圍面積2.6平方公里。
2010年3月28日,世博會開幕前夕,外灘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1995年,外灘被評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2015年,外灘獲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稱號,為上海市唯一列入全國第一批的歷史文化街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