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云巖寺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上,俗稱虎丘塔,有“先見虎丘塔,后見蘇州城”之說。蘇州云巖寺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蘇州云巖寺塔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樓閣式多層磚石塔的典型代表,為現(xiàn)存江南仿木樓閣式塔年代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磚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樣式特征為獨特的江南仿木樓閣式塔系樣式,是江南樓閣式塔演變過程中的活化石。
1961年3月4日,蘇州云巖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云巖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結構閣樓式磚身木檐塔,共7層,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因年久,木檐和塔頂鐵剎已經(jīng)毀壞,現(xiàn)存主要是磚砌部分。因地基不均衡沉降等原因,塔頂逐漸偏心已達2.34米以上。
蘇州云巖寺塔塔身、平座等均為磚砌,外檐為磚木混合結構。外壁每層轉(zhuǎn)角處都砌成圓柱形,每面又以檐柱劃分為三間,當中一間是塔門,左右兩間是磚砌直欞窗。柱頂搭橫額,上置斗栱,承托著腰部的塔檐,再上面是斗栱和平座欄桿。外壁塔門至回廊有一走道;廊以內(nèi)是塔心,八角形,東西南北四面開門;從塔門經(jīng)過走道走入塔的中央,小室平面除第二第七是八角形外,其他皆方形。塔內(nèi)各層頂部用大小不同的斗拱和磚塊挑疊砌成長方形、方形、八角形藻井,形式和制作都很精致。
蘇州云巖寺塔的磚砌部分多模仿木結構,主要建筑材料是磚塊,除磚砌塔壁外,其它構件如圓柱、額枋、壺門、直欞窗、斗拱等也都用磚燒制,以石灰拌泥沙砌成,在灰縫中插入竹釘,竹釘上粗下銳,帽頭繞麻絲,用它拉緊灰泥和磚面的粉刷,同時也加強了灰縫的抗壓力。
蘇州云巖寺塔所用木材較少,除了塔檐的角梁是木制外,在塔心磚壁和外壁轉(zhuǎn)角處亦發(fā)現(xiàn)有木骨連接,并延伸至斗栱,木骨藏于磚體內(nèi)部。
蘇州云巖寺塔為仿樓閣式磚木套筒式結構。采用雙層套筒結構,木梯設在兩層套筒之間的回廊里。塔身由底向上逐層收小,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線輪廓,造型優(yōu)美。
蘇州云巖寺塔是一座斜塔,向北東方向傾斜。據(jù)初步測量,塔頂已偏離底層中心約8米多。導致傾斜的原因,根據(jù)現(xiàn)在掌握的情況和資料初步分析,主要是由于塔基的不均勻沉降所致。由于蘇州云巖寺塔是建造在一個南高北低的斜坡上,北面填土較多,南面填土較少,厚薄不一樣,受壓后收縮程度也不同,造成塔基不均勻沉降,而使塔身向沉降的方向傾斜。
蘇州云巖寺塔作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樓閣式多層磚石塔的典型代表,其形制與樣式對于江南樓閣式塔的演變具有兩方面意義:其一:時代性,云巖寺塔為現(xiàn)存江南仿木樓閣式塔年代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磚石塔的形式特征;其二:地域性,其樣式特征為獨特的江南仿木樓閣式塔系樣式,與同時期北方多層磚塔迥然不同。
蘇州云巖寺塔盡管在外觀上仿木,但其在具體結構、構件的樣式上與北宋成熟磚身木檐口塔略有不同,本質(zhì)更接近磚塔,是江南樓閣式塔演變過程中的活化石。
在蘇州云巖寺塔發(fā)現(xiàn)的鎏金寶塔模型,對研究中國古代的建塔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蘇州云巖寺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蘇州云巖寺塔經(jīng)過七次火災,外面的木構部分如塔檐、木制斗栱等均已燒毀,對磚體塔身影響不大。
蘇州云巖寺塔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進行修繕。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蘇州云巖寺塔第七層被拆除重建,此層位置略向傾斜的反方向移動,意在改變重心,糾正偏斜。其外觀上與其它六層不同。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攻占蘇州,縱火焚燒。
1956年,蘇州云巖寺塔進行大修,從頂層至一層,用三道鋼筋混凝土箍加固,樓面用十字鋼筋拉牢,全面對塔身損壞部分進行了維修,使開裂的塔身成為一個堅固的整體。
1977年,江蘇省和蘇州市文化主管部門發(fā)現(xiàn)蘇州云巖寺塔的東北角,因傾斜不斷加劇,向北偏東方向傾斜2.54米。
1978年,蘇州市成立修繕工程指揮部,提出蘇州云巖寺塔加固工程的方案,于1981年12月動工,對塔的基部進行加固,1986年維修工程全部完工,從根本上消除了塔體的沉降和傾斜的危險。
2010年,蘇州云巖寺塔傾斜比較嚴重,經(jīng)測量塔體中心線偏離鉛垂線的角度為3°59′,堪稱中國第一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