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查理是一個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發(fā)瘋般地工作,以期能夠獲得填飽肚子的可憐工資。雖然生活昏暗無比,但查理還是努力地奮斗著。不過面對時代的蕭條大潮,查理依然無法保證自己的生活,那怕是最低的要求。
而此時工廠的管理層們開始瘋狂地壓榨員工,昏天黑地的工作使人們開始麻木。查理自然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他成天掙扎在生產(chǎn)流水線上的,由于他的任務是扭緊六角螺帽,結(jié)果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的東西就是一個個轉(zhuǎn)瞬即過的六角螺帽。結(jié)果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東西都遭了殃,因為只要看見六角形的東西查理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扭。大街上一位裙子上帶有六角形紐扣的女人就慘遭查理的毒手。但工廠老板可不會停手,他甚至認為工人吃飯的時間都過長,于是美其名曰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又引進了全新的吃飯機。這種吃飯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喂”工人吃完飯,這樣自然而然就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用于工作。而查理則很不幸地成為了“試用品”,誰知試用的過程中機器出現(xiàn)了問題,不但無法停止,還開始發(fā)狂,結(jié)果搞得查理也幾近瘋狂。最終,查理還是失業(yè)了,他極不情愿但又無可奈何地成為失業(yè)大軍中的一員。隨后他無意中成為了示威運動的領導者,但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查理在痛定思痛地想過之后,發(fā)現(xiàn)唯一不用擔心餓死和操心生計的地方是監(jiān)獄!于是他又開始策劃如何進監(jiān)獄,但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包括替人頂罪都無法使自己進入監(jiān)獄。不過再艱苦的生活都無法改變查理善良的本性,雖然他自己都無法保證溫飽,他還是在街頭搭救了一個偷面包的流浪女子,并獲得了這個女子的愛情,兩人相依為命一同度過這個“摩登時代”。
角色介紹
查理
演員 查理·卓別林
經(jīng)濟大蕭條使得大批工人失業(yè),工廠對工人的剝削更加殘酷。單調(diào)而又瘋狂的機械勞動終于使查理精神失常,被送進醫(yī)院。出院后,失了業(yè)的查里陰差陽錯地被當成罷工首領抓進了監(jiān)獄。出獄后,查里在一家造船廠找到了工作,可是由于出現(xiàn)紕漏,不久又被辭退了。他路遇一個流浪女,從此與其患難與共。查里先后在百貨公司做過守夜,回鋼廠干了幾天,在酒館當過侍者兼歌手,最后為了救流浪女,兩人再次流落街頭??墒侨绱司秤龅牟槔锶匀恍判氖?,并鼓勵流浪女勇敢面對人生。
孤女
演員 寶蓮·高黛
她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女孩,她的父親被槍打死了,她只能逃離居所,后來她偷了一只面包,被捕。逃出后,結(jié)識了查理,兩人互相幫助。孤女找到了工作,卻被通緝,便與查理一同逃離。
大比爾
演員 Tiny Sandford
大比爾本是和流浪漢一同工作的工人,后來因為失業(yè),不得已組織團伙去商店搶劫。
機械工
演員 切斯特·康克林
一個修理機械的老頭子,查理成為他的助手,卻幫倒忙,后來隨著大批工人一同失去了工作。
幕后花絮
這部影片是卓別林導演的最后一部無聲電影,因為他認為,用滑稽夸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于對白。因此,他只在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
《摩登時代》中出現(xiàn)了一些關于監(jiān)獄中使用到毒品的場景,但根據(jù)當時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這樣的表現(xiàn)是十分冒險的。
據(jù)說他原先已經(jīng)拍完的一個結(jié)尾是:查理最終神經(jīng)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醫(yī)院,而前來看望的她的那個姑娘變成了一個修女。卓別林后來覺得這個結(jié)局“過于痛苦”,而走了一條慣常路線。
影片上映后,曾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體反擊,因為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資本所有者的形象。
影片評價
有人說《城市之光》是卓別林最后一部無聲電影,但我依然認為這部《摩登時代》才是卓別林默片時代最后的收尾之作?,F(xiàn)在回顧《摩登時代》的拍攝年代,我們不得不佩服卓別林的強大。此部影片攝制于1935年,這時好萊塢已經(jīng)是有聲電影的天下,無聲電影已經(jīng)瀕臨退出歷史舞臺的邊緣,而局部彩色片也在這一年誕生,這是一個電影攝制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但很多人總是固守著一些東西不肯放棄,這并不能說明他們古板!正如音樂屆的恩雅一般,卓別林就用他的《摩登時代》向我們證明了這種堅持的偉大。卓別林始終認為肢體語言的表現(xiàn)才是電影藝術的真正的精髓,而這一理念在現(xiàn)今電影技術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極具指導意義。在卓別林的堅持下《摩登時代》正如傳統(tǒng)無聲電影一樣屏蔽了對白,只留下少許音響和背景人聲,而它也證明,經(jīng)典不會因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現(xiàn)在人們都在贊嘆這部電影的偉大,卻不知道當年電影上映后引起了一場海嘯級別的爭議,因為影片中的諷刺辛辣而犀利,對底層工人的同情顯而易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資本所有者的形象。自然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體反擊,再加上很多評論人員抑或無心抑或有意的歪曲評論,導致影片中對當時社會問題深刻的反映被完全忽視,反而被認定是一部有紅色共產(chǎn)傾向的危險性作品。但真理永遠不會被世俗所埋沒,這部作品經(jīng)過時間的洗刷過后依然被公認為影視經(jīng)典,它不但是卓別林的一個個人突破,影片超越了其他單純以他個人特點為賣點的悲劇性主題作品,改而反映當時社會中一些重要的問題。而對整個電影屆的發(fā)展而言,也使當時技術至上的電影人看到了一部電影所應該具備的核心。(新浪娛樂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