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qū)荊北路,小北門內(nèi)西側(cè),北靠城墻。是荊州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始建于唐開元年間。玄妙觀名稱曾多次變更。
公元一○○九年,宋真宗下詔更名天慶觀。公元一二九七年,元成宗復(fù)改為玄妙觀。公元一三三九年,元順帝賜題“九老仙都宮”。清代為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名為元妙觀。
古觀原由山門和六座殿閣組成。六殿閣分別名為四圣殿、三清殿、玉皇閣、玄武閣、圣母殿和梓潼殿。前四殿依次成直線排列。四殿中最后一殿玄武閣置于高臺,臺東為圣母殿,臺西為梓潼殿(供梓潼帝君)。后來剩下三重建筑,前為玉皇閣,中為三天門,后為置于崇臺之上的玄武閣(又名紫皇寶殿),均為明代萬歷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重建。玉皇閣重建時作了擴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略呈正方形,有三重飛檐,每層檐下施有玲瓏美觀的斗拱。三重檐由大而小,狀似三層塔形。屋頂為鉆尖式,托一帶尖頂?shù)那嚆~蓮花座,直刺云天,猶如盛開于天際的金蓮。鉆尖頂上題有“大明萬歷庚辰吉旦”數(shù)字。屋面蓋黃、綠二色琉璃瓦,金光閃閃,與后面高聳于崇臺上的玄武閣相互輝映,十分壯美。玉皇閣前,豎有一塊高大的石碑,為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所立,名為“九老仙都宮記”碑。根據(jù)碑文敘述,元順帝當時封觀內(nèi)主持道人唐洞云(道號元靜真人)為八仙之后第九仙,玄妙觀因而改名“九老仙都宮”。碑文為元代著名的洞庭學士歐陽元撰寫,元代大書法家危素手書。字體為楷書,陰文,字跡清晰,筆力遒勁,是一件珍貴文物。 ?
太暉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城西門外太暉山上,距荊州市3公里。。是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太暉觀原是明代湘獻王朱柏所營建的王宮,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開始興建。朱柏建造這所王宮,在規(guī)模和裝飾方面都超過了當時所規(guī)定的等級建制(如雕有盤龍的石柱),即將竣工時被人告發(fā),說他有反逆之心。朱柏恐懼,將王宮改為道觀,名曰:“太暉”。崇禎八年曾重修,有“遍數(shù)琳宮,獨此雄甲荊楚”的美譽。
太暉觀坐北朝南,殿宇壯偉,樓閣玲瓏,金碧輝煌。前為山門,兩旁建有鐘鼓樓,進而為前后排列的四大天王廟、玉皇亭、觀音殿。觀音殿兩側(cè)有東西兩大宮。東大宮后有娘娘殿、圣母殿;西大宮后有王母殿。經(jīng)觀音殿入朝圣門,進祖師頂。現(xiàn)存建筑有朝圣門、祖師殿,建在條石砌成的高臺上,臺高八點二米,正面和兩側(cè)共有石梯三道。登朝圣門,得爬三十二級石階梯。階梯兩旁有青石欄桿,欄板上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妙趣橫生。祖師頂四周,設(shè)有兩米多高的圍墻,圍墻上鑲嵌大小五百靈官,千姿百態(tài)。大殿原蓋銅瓦,金光閃耀,有“小金頂”之稱。殿堂廊宇四周,豎有十二根青石廊柱,其中正面四根與背面二根透雕蟠龍,龍頭伸出柱面,鱗甲片片,狀若正在蟠游。殿內(nèi)雕梁畫棟,彩繪滿布,觸目生輝。殿后一泓清池,碧波粼粼。四周蒼松翠柏,暗日迷禽。觀前流水縈繞,倒影綽約多姿。從前“每當春暮,游人四布,林野百戲競陳,金翠歌謳,歡連宵旦。”四時游人前來,“相攜素侶盡忘饑,雙槳搖風入翠微”盡情游賞,留連忘返。
開元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qū)荊西路。是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始建于唐開元年(公元713至741年)間,故名開元觀。其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兩代重建,共有三重殿,前為雷祖殿、中為三清殿、后為祖師殿。后殿建于高臺之上,前有天門,門樓精巧,頂檐兩端裝飾有蟠龍一對。祖師殿飛閣數(shù)重且雕飾有龍頭,象征降龍伏虎的兩把寶劍,分別刺入兩個龍頭。殿內(nèi)正中上方繪有五色龍鳳,形態(tài)栩栩如生。觀內(nèi)現(xiàn)存有明清碑刻、銅鐘等文物。雷祖殿旁陳列的特大型馬槽和大鐵鍋傳說為關(guān)羽和曹操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