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介紹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幾經(jīng)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大教堂是歐洲基督教權(quán)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藝術(shù)的典范。它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內(nèi)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裝有描繪圣經(jīng)人物的彩色玻璃;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重的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坡〈蠼烫脙?nèi)有很多珍藏品。二戰(zhàn)期間,教堂部分遭到破壞,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修復,作為信仰象征和歐洲文化傳統(tǒng)見證的科隆大教堂最終得以保存。
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范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脊虐l(fā)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聳立的地方,曾存在過一座羅馬的神殿,圍繞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當時的洗禮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內(nèi)還可以看到。
1996年,在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20屆會議報告上,根據(jù)文化遺產(chǎn)標準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志。德國科?。–ologne)市如今,是萊茵區(qū)最大的國際商業(yè)中心,經(jīng)常舉行各類國際博覽會。陽光明媚的日子,來到這座位于萊茵河中游的歷史古城,可感受到濃烈的宗教氣氛。
坐落在德國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瑪麗亞大教堂”,它以輕盈、雅致著稱于世,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筑藝術(shù)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與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并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筑。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藝術(shù)價值外,還在于它是歐洲基督教權(quán)威的象征。
傳說舒曼進入這個大教堂即震攝于其氣勢,而萌發(fā)了寫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個傳奇,也是藝術(shù)史上非常出眾的題材;爬上509級的階梯登上教堂的鐘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并飽覽萊茵河的水色與科隆瑰麗的市容。同時,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規(guī)定:城內(nèi)所有建筑不得高過教堂,造成科隆許多大樓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層,地下卻有四、五層之多的特殊現(xiàn)象。從建筑規(guī)模和裝飾藝術(shù)質(zhì)量來看,科隆大教堂均勝過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建筑外觀
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5米,南北寬86.25米,面積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它是由兩座最高塔為主門、內(nèi)部以十字形平面為主體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長廊,多為東西向三進,與南北向的橫廊交會于圣壇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內(nèi)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將人的視線引向上天,直向蒼穹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自1864年科隆發(fā)行彩票籌集資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斷被加高加寬,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塊砌成,共16萬噸石頭如同石筍般建筑而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南塔高157.31米,北塔高157.38米,是全歐洲第二高的尖塔(僅次于烏爾姆大教堂),教堂外型除兩座高塔外,還有1.1萬座小尖塔烘托。雙尖塔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云霄(見圖)。
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并且每個構(gòu)件都十分精確,時至今日,專家學者們也沒有找到當時的建筑計算公式。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為壯觀:在燈光的輝映下,教堂顯得熒光閃爍,燦爛奪目,美不勝收。裝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燈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藍色的冷光,照在宏偉的建筑上,藍瑩瑩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藍色的寶石,染上了綺麗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雙尖頂直剌云霄,一連串的尖拱窗馱著陡峭的屋頂,整座教堂顯得清奇冷峻,充滿力量。
自從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里更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游客們來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贊嘆不絕于耳。只見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內(nèi)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羅列的高大石柱,鮮艷繽紛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頂以及凌空升騰的雙塔皆氣勢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頂,俯瞰市區(qū),科隆美景一覽無遺??坡〈蠼烫玫奈《雺延^令所有瞻仰到它的人嘆為觀止。
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科隆是阿爾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公元前37年的羅馬時代,羅馬帝王奧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為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變而來,此城遂成為羅馬帝國軍事要塞。公元50年,該城為羅馬皇后克羅迪婭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為科隆。
785年,羅馬天主教會設置主教,萊茵河交易中心發(fā)展起來。795年被定為威斯特法倫大主教駐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趨加強。因以大教堂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興建,科隆獲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1201年辟為自由市,發(fā)展為東西歐貿(mào)易中心和中世紀德國最大城市。由于此時貿(mào)易、手工業(yè)和藝術(shù)得到高度發(fā)展,手工業(yè)行會甚至選舉自己的市長與羅馬統(tǒng)治者分庭抗禮。成立漢薩同盟時,科隆成為主要城市。設有下萊茵——西法倫城市群本部。15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科隆為自由城市,該城獲得城市自由權(quán)。15世紀后隨著漢薩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經(jīng)濟地位逐步下降。
這種變化直接說明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國早期深受羅馬文化影響,教堂建筑是典型羅馬風格。12世紀以后,市民階級興起,政治和經(jīng)濟變化,建筑形式隨之改變。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征戰(zhàn)意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zhàn)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圣王的遺骸。于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圣地亞圖、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于是巴黎成為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保住圣地的地位,來供奉這份遺骸,建筑風格選取當時新興的哥特式。科隆主教選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節(jié)動工建堂,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在當時德國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為他們的共同愿望。
教堂歷史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教堂原址在羅馬帝國占領(lǐng)時期是普通民居。從公元4世紀末或5世紀初起,在這個位置上開始建起了小規(guī)模的教堂。之后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老教堂正式落成——今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這座教堂在1248年4月30日的一場火災中幾乎毀壞殆盡。另有資料說“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國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是在希爾德博爾德遺址上修建的”。
整個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個多世紀,它是德國中世紀哥特式宗教建筑藝術(shù)的典范。如今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 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紀的復古風席卷歐洲,那么這棟哥特式的經(jīng)典之作恐怕永無完工之日。經(jīng)過了七個世紀,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而且絕對忠誠于原定計劃。大教堂工程規(guī)模浩大,至今仍保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其建筑期長達632年,堪稱世界之最。1248年,法國建筑家凱爾哈里特受邀設計建造科隆大教堂,公元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區(qū)主教康拉德·馮·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節(jié)這天為大教堂動工舉行了奠基儀式,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始。2.5萬名市民期待已久的時刻到來了,在這個德國當時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富人捐錢,窮人出力,藝術(shù)家貢獻智慧,統(tǒng)治者全力支持。當時的規(guī)模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建筑方法,極為樸素。
最初的工程是從1248年到1322年的唱詩堂封頂。前期工程耗資巨大,以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來看簡直難以想象。雙頂教堂高達44米,且直上直下,既要保證底座地基的穩(wěn)固,又要體現(xiàn)哥特式建筑所獨具的垂直線性的效果。據(jù)說,當時的人們竟然是先修建直聳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裝木制起重機,最終實際“高空作業(yè)”。今日的人們已無緣看到那空中樓閣般的腳手架,但僅從它長達14米的中跨就可想見這個類似細長棱椎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運工乃至各種后勤人員日夜不停地加緊工期。夏天,他們趁著天亮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個小時。有的工人三頓飯都在“天上”吃,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打地基、修立柱、吊梁等相對容易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最艱巨的任務便是封頂了。人們首先在地上澆鑄屋頂平臺,然后再將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為了減少重量和節(jié)省石料,木匠們和泥瓦匠們合作制成了木石結(jié)合的屋頂。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擔心“纖細”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墻將屋頂托住,并且依照節(jié)省和美觀的原則,立柱上的許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44米高的屋頂如果出現(xiàn)塌方,其后果不堪設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積木,聰明的設計師利用了羅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門設計,創(chuàng)造了有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和飛拱,幫助立柱共同支撐穹隆式吊頂——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圍都有拱墻相對應,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盡管條件艱苦,工期緊張,但設計師們并沒有絲毫馬虎、在不具備現(xiàn)代幾何學和力學知識的前提下,對于每一個細節(jié)部分,設計師們都反復研究,邊試驗邊建造。甚至在沒有統(tǒng)一的尺寸標準的情況下,那些不知名的偉大的建筑師們索性親自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實物,為的是一次成功。在工程進展到了后期階段,由于經(jīng)費緊張再加上地區(qū)主教之間爭權(quán)奪利,許多參與施工的人幾乎就是靠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職工作的——他們篤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間天堂請求上帝的賜福。1322年,地區(qū)主教海因里希·馮·維思伯格主持唱詩堂封頂儀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15世紀初,人們曾試圖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蓋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臺架在立柱上的木制起重機孤零零地成為了科隆市的標志。
由于歷次戰(zhàn)爭阻隔,特別是“30年戰(zhàn)爭”和“百年戰(zhàn)爭”兩次悠長的宗教戰(zhàn)爭,建筑工程時斷時續(xù)。1560年,教堂內(nèi)大廳基本竣工,因德國宗教改革運動工程中斷(有資料說曾遭受火災)。
1842年,德國著名建筑家卡爾·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開大教堂工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響應這個呼吁并給予財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帝國強盛,財力雄厚??坡〈蠼烫梦幢M的工程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德國人極欲表現(xiàn)自己的強國地位,下定決心在原教堂基礎(chǔ)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內(nèi)的許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發(fā)行彩票籌集資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層又一層地加高,一間又一間地加寬,形成了今日由兩座“高塔”為主門。內(nèi)部呈“十字心”為主體的建筑群。直到1880年10月15 日,這座當時榮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成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除了它自身特有的價值和其包含的藝術(shù)價值外,它還表現(xiàn)了歐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1942年,英美聯(lián)合空軍轟炸德國。科隆位居萊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業(yè)的集中區(qū),成為挨炸最慘重的城市之一。戰(zhàn)爭結(jié)束時,科隆老城被毀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國天主教透過羅馬教廷提出要求,這座古教堂才免遭轟炸??坡〈蠼烫秒m然沒有被毀掉,但也中了盟軍十多枚炸彈。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康拉德·阿登納總理對于家鄉(xiāng)科隆情有獨鐘,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煥然一新??坡∪藢τ趦晌弧翱道隆薄?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總理的貢獻推崇備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現(xiàn)輝煌之外,還一手締造了今日的新德國。
20世紀末泛酸的空氣正無情地侵蝕每一塊斑駁的石頭,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開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對內(nèi)部藝術(shù)陳設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萬馬克預算。
內(nèi)部構(gòu)造
大教堂內(nèi)分為5個禮拜堂(有資料說是10座),中央大禮拜堂穹頂高43米,中廳部跨度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廳。各堂排有整齊的木制席位5700個,圣職人員的座位有104個,全用極厚木板制成。具中世紀晚期風格的唱詩臺是德國最大的,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各有一個預留給教皇和皇帝的座位。
四壁窗戶
教堂四壁窗戶總面積達1 萬多方米,全裝有描繪圣經(jīng)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稱為法蘭西火焰式,使教堂顯得更為莊嚴。據(jù)說,畫面如此漂亮,卻只有用4種顏色,而且很有講究:金色——代表人類共有一個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恒;紅色——代表愛;藍色——代表信仰:綠色——代表希望和未來。在陽光反射下,這些玻璃金光閃爍,絢麗多彩。是教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鐘教堂頂上一共安置了12口鐘。最早的是3.4噸重的三王鐘(Dreik?nigenglocke),鑄造于1418年,安裝于1437年(后來三次重新鑄造)。之后是重達10噸的"Pretiosa"(當時西方最大的鐘)和4.3噸重的"Speciosa",分別于1448年和1449年安裝。而教堂內(nèi)目前最大的鐘是圣彼得鐘,重達24噸,直徑3.22米,安裝于1924年,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建筑藝術(shù)的精粹"。每逢祈禱時,鐘聲洪亮,傳播得很遠。登上鐘樓,可眺望萊茵河的美麗風光和整個科隆市容。
浮雕
堂內(nèi)還有好幾幅石刻浮雕,描繪出圣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著許多珍貴的藝術(shù)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萬張當時大教堂的設計圖紙,仍保存第一位建筑師哈德設計教堂時用的羊皮圖紙,為研究13世紀建筑和裝飾藝術(shù)提供了重要資料。還有從東方去朝拜初生耶穌的“東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壇上。這里還有最古的巨型圣經(jīng)、比真人還大的耶穌受難十字架以及教堂內(nèi)外無數(shù)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貴文物現(xiàn)保存在—個金神龕內(nèi),此金神龕被認為是中世紀金飾藝術(shù)代表作之一。在教堂祭壇擺放有中世紀黃金匣,由黃金和寶石組成。教堂內(nèi)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為哥特藝術(shù)的先導,對后世的雕刻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唱詩班回廊,還保存著15世紀早期科隆畫派畫家斯蒂芬·洛赫納1440年為教堂所作的壁畫和法衣、雕像、福音書等文物。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藝術(shù)價值。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fā)掘教堂地基,發(fā)現(xiàn)了歷次修建時基礎(chǔ)工程的不同做法,十分珍貴。
“陰陽臉”
科隆大教堂由兩座孿生的連體高塔組成,整個教堂是灰褐色的,左塔(北塔)有半截呈銀白色,在夕陽的照耀下,一個鮮亮白凈,一個灰頭土臉,顯得涇渭分明。
原來,科隆是歐洲最重要的工業(yè)基地,也是德國最大的褐煤生產(chǎn)基地。泛酸的空氣侵蝕著教堂的每一塊石頭,大教堂建成僅160多年,由于長期受到工業(yè)廢氣和酸雨的污染、腐蝕,雙塔由原來的銀白色變成了黑褐色。當?shù)匚奈锊块T為恢復教堂原來的建筑風貌,用萊茵河的水給157米高的雙塔“洗澡”。盡管不能恢復原來的光亮、明麗,但畢竟比原來清新了許多。后來市議會知道了,決定保留雙塔被污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對環(huán)保工作的重視,增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
大教堂的“陰陽臉”,促使科隆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和減少污染,保護好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歷史文化名城。如:加強對環(huán)境保護的立法;嚴禁尾氣污染嚴重的車輛進入市區(qū);搬遷市內(nèi)污染嚴重的企業(yè);正式成立“環(huán)境保護區(qū)”……
特別超前的是,在上世紀中葉,他們就提出了“減少碳排放、節(jié)約能源、提倡綠色生活”的口號,成為“倡導低碳、防止氣候變暖”的踐行者。
交通信息
地址:Domkloster 3 公共交通Dom/Hbf站下??坡∈兄行幕疖囌荆℉auptbahnhof)出站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