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滏陽河發(fā)源于太行山東麓邯鄲峰峰礦區(qū)滏山南麓,故名滏陽河。滏陽河屬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流經(jīng)邯鄲、邢臺、衡水,在滄州地區(qū)的獻縣與滹沱河匯流后稱子牙河。全長413公里,是一條防洪、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利用的骨干河道。同時還是邯鄲市目前唯一一條常年有水的天然河流,在中國北方城市十分難得。
滏陽河在邯鄲市境內(nèi)段為最上段,自東武仕水庫流經(jīng)磁縣、邯鄲縣、邯山區(qū)、叢臺區(qū)、永年縣、曲周縣、雞澤縣至邯邢邊界長約119公里,流域面積2747平方公里,其中東武仕水庫壩下2407平方公里。滏陽河地處邯鄲市腹心地帶,西部為太行山余脈的丘陵區(qū),西高東低,地面縱坡1/400-1/1000,東部為沖積平原。
歷史上,滏陽河水量充沛,曾是邯鄲地區(qū)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仍有小型貨船往返。此后由于上游工農(nóng)業(yè)用水急劇增加,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河道淤積萎縮,除汛期外時有斷流發(fā)生,已完全喪失航運功能。
形成歷史
歷史上,滏陽河是漳河的一條支流。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滏水脫漳,始形成滏陽河道雛形。水美魚肥,綠柳成蔭,貨輪穿梭,艄公號子不斷,
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滏陽河水量日益減少,河道斷航,兩岸垃圾成堆,工業(yè)和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使得滏陽河一度成為令人提及掩鼻的臭水溝。
1999年以來,邯鄲市投巨資陸續(xù)對從南湖至北湖的16.8公里滏陽河城區(qū)段進行綜合整治,使得沿河兩岸垂柳拂面,鳥鳴蟬啁。
水系構(gòu)成
河流源頭
滏陽河的源頭位于峰峰礦區(qū)黑龍洞。洞分上下兩層,上洞大,下洞小。下洞被草木遮擋,不易看見,游人一般是觀了上洞才能發(fā)現(xiàn)下洞。
上洞洞口寬8米,高6米,洞內(nèi)腰寬13.5米,洞深22米,洞頂呈黑色,由外向里傾斜向下漸漸變低:地面里高外低,成坡形。洞四周全是石壁,頂上是一塊青石板,整個洞的空間形似一個能放1000多人的大禮堂。洞正中有一個不知什么朝代修建的小廟。廟后約兩米處有兩塊黑石,如象鼻,似獅子。四周洞壁上有數(shù)不清的條條小石龍,全是白色鐘乳石形成的。再往里走,仰首可見名目繁多的各式小型圖案,有的像虎豹,有的像飛鳥,還有的象器具。洞頂部有無數(shù)個小小的石鐘乳,"滴答"、"滴答"四季滴水不斷。
沿洞往里直去到22米處,分成東西兩個口,俗稱龍王的東庫和西庫。西庫寬3.8米,高1.5米,深5米,頂棚有4個圓形的大洞,深1尺多,四壁雕畫與洞外基本一樣,全呈黑褐色。只是人們伸手摸四壁,給人一種細膩光滑之感。
東庫分兩個進口,兩口間有石鼻梁隔開。黑幽幽的石筆梁,中間細,上下粗,猶如風(fēng)葫蘆,十分好看。這兩個口寬分別為3米和6.5米,高皆為1.5米,東庫洞深16米,寬3-6米。該洞較低,人蹲下或者爬著才能進去,有趣的是洞的頂部有3個7米多高,直徑為2米的圓形通天洞,象抹過白水泥一樣,呈白色,人站在洞下說話有回音,低聲說話,聲能放大。在第一個通天洞壁還立著一人形巨石,高約丈許,象正在待命的衛(wèi)士。最后是通天洞里,洞壁圖象形狀不一,姿態(tài)各異。下洞構(gòu)成與上洞基本一致,洞底也有通天洞,只是外洞比起上洞小得多。
支流情況
滏陽河支流繁多,處于太行山迎風(fēng)坡,源短、坡陡、流急,洪水峰高量大、河道泄量上大下小。在邯鄲境內(nèi)的主要的有牤牛河、渚河、沁河、輸元河、支漳河分洪道、留壘河。其中人工河道是支漳河分洪道和留壘河。滯洪區(qū)工程有黃梁夢滯洪區(qū)和永年洼滯洪區(qū)。
氣候特征
滏陽河流域?qū)俦睖貛Т箨懶约撅L(fēng)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多風(fēng)沙,平均氣溫攝氏13.4度。年均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多集中于七、八、九三個月,占年降雨量70%,春季降雨稀少,因而形成春旱秋澇,旱澇災(zāi)害交替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