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jīng)歷
早年經(jīng)歷
司馬炎為曹魏權臣司馬昭的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眾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因中風猝死,司馬炎繼承父親的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
登基為帝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定國號晉,改元泰始。
泰始二年(266年),立妃楊艷為皇后。
泰始三年(267年),立次子司馬衷為皇太子。
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的母親皇太后王元姬去世,葬于崇陽陵;九月,青、徐、兗、豫四州發(fā)生大水,伊洛滿出河面,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泰始六年(270年),立壽安亭侯為南宮王;立皇子司馬柬為汝南王;吳夏口督、前將軍孫秀帶領他的部隊投降,擔任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為會稽公。
泰始九年(273年),立皇子司馬祗為東海王。
泰始十年(274年),吳國威北將軍嚴聰、揚威將軍嚴整、偏將軍朱買投降;同年,鑿開陜南山,決了黃河,使黃河往東注入洛水,以使漕運通暢。
咸寧元年(275年),追尊宣帝司馬懿 廟號為高祖,景帝司馬師為世宗,文帝司馬昭為太祖;發(fā)生瘟疫,洛陽人口死亡大半。
咸寧二年(276年),立楊芷(楊艷堂妹)為皇后;吳將邵凱、夏祥帶領七千余人投降。
咸寧三年(277年),將扶風王司馬亮改封為汝南王,東莞王司馬伷改封為瑯邪王,汝陰王司馬駿改封為扶風王,瑯邪王司馬倫改封為趙王,渤海王司馬輔改封為太原王,太原王司馬颙改封為河間王,北海王司馬陵改封為任城王,陳王司馬斌改封為西河王,汝南王司馬柬改封為南陽王,濟南王司馬耽改封為中山王,河間王威改封為章武王;立皇子司馬瑋為始平王,司馬允為濮陽王,司馬該為新都王,司馬遐為清河王,鉅平侯羊祜為南城侯;發(fā)生大風將樹拔起的事件,天氣突然變得寒冷,五個郡國降霜,傷害到了谷物。
咸寧四年(278年),陰平、廣武連續(xù)發(fā)生多次地震;太醫(yī)司馬程據(jù)獻雉頭裘,帝以奇技異服典禮為由禁止雉頭裘傳播,并在殿前燒毀了它;吳國昭武將軍劉翻、厲武將軍祖始投降。
咸寧五年(279年)與太康元年(280年),晉派大軍伐吳,東吳滅亡,從此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太康元年,河東、高平、三河、魏郡、弘農(nóng)等不少地方下起了冰雹,傷害到了莊稼。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陽地震;東夷五國內(nèi)附;郡國十六下了冰雹,大風拔樹,破壞了百姓的房子。江夏、泰山發(fā)生洪水,流亡的人口有三百余家;上黨又遇到了暴風冰雹;有彗星出現(xiàn)在張和軒轅附近。
太康三年(282年),安北將軍嚴詢在昌黎打敗鮮卑慕容廆,殺傷數(shù)萬人。
太康四年(283年),多王去世,發(fā)生日蝕,袞州、河南及荊州、揚州發(fā)大水,牂柯獠兩千多個村落歸屬內(nèi)地。
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投降晉朝。
司馬炎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系,拱衛(wèi)中央。司馬炎采取一系列經(jīng)濟措施以發(fā)展生產(chǎn),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nóng)桑,并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qū)人民北來,充實北方,并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元年(280年),頒行戶調(diào)式,包括占田制、戶調(diào)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xiàn)一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鑒于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不能自存者賜谷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并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親身聽訟錄囚。
去世
滅吳后,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他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然而諸王統(tǒng)率兵馬各據(jù)一方,晉武帝死后,諸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nèi)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nèi)戰(zhàn),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炎病重,沒有將國家大事托付給重臣,開國功臣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無計可施。而國丈楊駿(楊芷之父)排斥公卿大臣,親自在司馬炎左右伺候,并趁機隨意撤換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馬炎病情稍有好轉(zhuǎn),見楊駿所用之人不當,就嚴肅地對楊駿說:“怎么能這樣做呢!”于是給中書下詔,讓召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助王室。楊駿恐怕失去權柄與寵信,從中書那里借來詔書看,并把詔書藏起來。中書監(jiān)華廙恐懼,親自找楊駿要詔書,楊駿終究不給。過了兩天,司馬炎病危,楊芷奏請讓楊駿輔政,司馬炎點了點頭。于是楊皇后便召華廙與中書令何劭,口頭傳達司馬炎的旨意,讓他們作遺詔。遺詔寫成后,楊芷與華廙、何劭共同呈給司馬炎,司馬炎看了以后不說話,于兩天后駕崩,享年55歲,葬于峻陽陵。
為政舉措編輯
政治
掌權篡位,建立晉朝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經(jīng)過精心準備,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漢的故事,為自己登基做準備。在司馬炎接任相國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馬炎指使勸說魏帝曹奐早點讓位。不久,曹奐下詔書說:“晉王,你家世代輔佐皇帝,功勛高過上天,四海蒙受司馬家族的恩澤,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讓給你,請順應天命,不要推辭!”司馬炎卻假意多次推讓。司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衛(wèi)將軍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多次推讓后,才接受魏帝曹奐禪讓,封曹奐為陳留王。司馬炎于咸熙二年(265年),登上帝位,國號晉,史稱為西晉。改元為泰始,曹魏遂亡。但這時的司馬炎心里并不輕松,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
從內(nèi)部看,他的祖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jīng)對曹爽為首的三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至今仍然橫亙在人們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要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并東吳、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就首先要強固統(tǒng)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司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詔讓已成為陳留王的魏帝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這不但緩和了朝廷內(nèi)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tǒng)治對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又贏得吳人的好感。
為了盡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huán)境中擺脫出來,為統(tǒng)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松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這種立國精神在國家的各種領域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詔書中明確指出:“為永葆我大晉的江山,現(xiàn)以無為之法作為統(tǒng)領萬國的核心?!蓖?,又向郡國頒下五條詔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后,為了安定人心,恢復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松開放、節(jié)儉求實的治國方略。但到了曹叡統(tǒng)治后期,政治漸趨嚴厲,社會風氣亦腐敗,曹操當年的風范已不復存在。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斷把強大的物質(zhì)重負轉(zhuǎn)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長期的戰(zhàn)亂更使百姓在慘淡的生計之外,還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種恐懼與疲憊之感。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是最適合不過的。
承襲曹魏,革新政治
司馬炎在治國措施上的,進行了系列改革。司馬炎改革的政治制度上承曹魏,別有創(chuàng)新,有些為東晉南北朝所奉行,深刻地影響了西晉一代及其以后的政治。
1、三省制度的初步確立西晉代魏,同曹魏代漢一樣,以王朝禪代的方式和平地進行,曹魏時的顯貴大都成為新朝的開國元勛。司馬炎稱帝后,模仿古代名稱,雜采近代制度,同時設置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等名號,號稱八公,以寵待勛臣貴戚。其中太尉、司徒、司空雖沿漢魏仍有宰相之稱,但除了司徒還擁有掌管州郡中正對士人鄉(xiāng)品的品第職權外,與其他五公一樣,幾乎都是尊寵虛銜。由于曹爽及司馬氏父子先后操縱曹魏政權時,都利用尚書機構發(fā)號施令,使?jié)h魏以來權力日益上升的尚書機構在西晉時取得了朝廷大政的決策權。尚書臺(?。┮陨袝?、尚書仆射主掌,西晉初尚書臺下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度支、屯田六位尚書,后又改置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尚書,六尚書分掌三十五曹,各曹以郎中負具體責任。尚書臺長官尚書令、尚書仆射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在職權上,都成為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的真正宰相,有時皇帝還特置錄尚書一職以委任權寵,全極處理尚書臺事務,太常等九卿及地方官員,均奉尚書臺命令行事。
曹魏設置的中書省長官中書監(jiān)、中書令不僅掌管詔令、文書的撰定,而且參議政事,地位、聲望都較曹魏時期大為提高。門下省長官侍中、散騎常侍等既保持其在皇帝身邊為皇帝提供政策咨詢的權力,又獲得審查尚書機構上行下達的文案的職權,權力增重,這樣,三省基本上取代漢代的三公九卿,成為中央皇帝之下的最高權力機構。
2、分封制的演變分封制是西晉政治制度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司馬炎剛即帝位,又改革分封制度。將其祖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千五百人。司馬炎叔父司馬干、司馬倫、司馬亮分別封為平原王、瑯邪王、扶風王,弟司馬攸封為齊王,均為大國,司馬炎叔祖安平郡王司馬孚則超越制度,食邑戶數(shù)多達4萬戶。司馬炎的弟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同時封王者達27人。司馬氏創(chuàng)業(yè)的勛臣貴戚均加封進爵,為公為侯,封邑達1萬戶者為大國,5000戶者為次國,不滿5000戶者為下國,大司馬石苞、車騎將軍陳騫、尚書令裴秀、侍中荀勖、太傅鄭沖、太保王祥、太尉何曾、驃騎將軍王沈、司空荀顗、鎮(zhèn)北大將軍衛(wèi)瓘均封為公。
泰始元年(265年)分封以后,因宗室諸王均留居京城洛陽,未到封國,制度規(guī)定的王國軍隊仍未建立。咸寧三年(277年),司馬炎因齊王司馬攸聲望很高,擔心身后將出現(xiàn)皇位繼承人之爭,想讓他到自己的封國去,再次制定分封食邑制度。司馬宗室諸王封國仍分大國、次國、下國三等,而下國亦制所近縣益滿萬戶,三等王國皆置中尉統(tǒng)領王國軍隊,大國諸王除嫡長子世代繼承王爵外,其他兒子均各以土推恩受封為公;功臣封公者,封國制度如小國王,亦以中尉領兵,郡侯封國內(nèi)也可以置1100人的軍隊。于是諸王多回到自己的封國中,其因職未歸封國者,大國置守土100人,次國80人,下國60人。晉武帝曾就這一制度詢問中書監(jiān)荀勖的意見,荀勖認為:諸王當時大多擔任各地都督,若讓他們各歸封國,將使西晉控制地方的力量削弱;而且分割郡縣,充實封國,將使被移徙的百姓怨聲載道;王國置軍,也會削弱國家軍隊的數(shù)量。晉武帝根據(jù)荀勖的意見,對都督制作了一些調(diào)整,使之與分封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司馬炎平定江南后,為了將軍權收歸中央,下令罷減州郡所領軍隊,少數(shù)邊郡雖仍有軍隊,也被大大削減,諸王國軍隊成為地方主要的武裝。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相劉頌又上書,認為諸王封國方圓千里,但軍力不足,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宜令國容少而軍容多,增加王國軍隊數(shù)量。
西晉分封制度并未實現(xiàn)晉武帝鞏固司馬氏政權的初衷,封王們結納封國內(nèi)的士族人士,引用在西晉士族制度確立以后難以仕進的寒族士人,形成一個個與中央政權相背離的政治集團,并憑借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晉末八王之亂中,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均憑其國兵起事,參與最高權力的爭逐。
3、都督制的定型西晉沿襲漢魏,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制度。全國統(tǒng)一后,共分19州、173郡,州置刺史,屬官有別駕、治中、從事等;郡以太守主事,若為諸王封國所在,則郡稱為國,太守則改稱內(nèi)史,屬官有主簿、記室、錄事等;大縣置令、小縣置長,下有主簿、錄事史等屬員。
4、士族門閥制度的形成三國魏初,魏文帝曹丕為了抑制浮華朋黨之弊,采納陳群的意見,郡置中正,根據(jù)當?shù)厥咳说钠沸?、才干及家世評定為九品,作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據(jù),由中央官員兼任的中正逐漸影響到吏部的用人權。司馬懿執(zhí)掌魏政后,又奏置州大中正,中正進一步操縱了士人的入仕途徑。到西晉時,九品中的二品(一品從未有人,形同虛設)逐漸取得了作官的優(yōu)先權,特別受重視,被稱為上品,其余各品則被看作是寒士下品。由于中正之職實際掌握在魏晉禪代之際榮寵不絕的官僚貴族手中,士人品評中品行、才干兩項已不被重視,唯計門資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謂門第、閥閱成為品評的主要依據(jù),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顯宦子弟把持。西晉初年劉毅上奏陳述九品有八損說: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與劉毅同時的段灼也說:“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惫蕮?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途之昆弟也。得上品的官僚貴族子弟極易步入仕途,而且升遷迅速,他們一入仕,即可擔任尚書郎、秘書郎、著作郎、散騎侍郎、黃門侍郎等職閑位重的官職,這些官職也由此被稱為清官、清職.晉武帝初年雖多次下詔征用寒素,試圖加強皇權對官員選拔的干預,改變寒門下品升進無路的狀況,但終難扭轉(zhuǎn)現(xiàn)實。如詩人左思在其《詠史詩》第二首中感嘆的那樣: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在滅吳之后頒定的戶調(diào)之式中,不僅允許官員據(jù)官品占有土地和人口,而且規(guī)定士人子孫亦如之,給予在政治上已享有實際權利的士人以經(jīng)濟上占有人口并免除徭役的特權。
這樣,漢魏以來政治經(jīng)濟勢力不斷上升的世家大族終于形成為封建地主階級中一個特權階層,士族門閥制度因而確立,門閥士族遂成為東晉南朝政治中一種最為活躍的政治勢力。
頒布法律,依法治國
《泰始律》是司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頒布實施的,但在他的父親司馬昭輔佐魏政期間就開始了。當時司馬昭命賈充、羊祜、杜預等人參考漢律、魏律開始編纂,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后不久完成。因頒行于泰始年間,故又稱《泰始律》。張斐、杜預為《晉律》作注解,經(jīng)晉武帝批準“詔頒天下”,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該律又名《張杜律》。
《泰始律》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其主要特點是“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在損益漢《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礎上,《泰始律》為20篇,計為刑名、法例、盜律、賊律、詐偽、請賕、告劾、捕律、系訊、斷獄、雜律、戶律、擅興、毀亡、衛(wèi)宮、水火、廄律、關市、違制與諸侯律,共620條,27657個字?!短┦悸伞繁惹按闪畹膬?nèi)容有所放寬。它“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對女子的判處也有從輕從寬的用意。《泰始律》的這些變化,使其在實行中能夠起到緩和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鞏固司馬氏的江山?!稌x書·刑法志》稱其“蠲其苛穢,存其清約,事從中典,歸于益時”。
《泰始律》在中國法律發(fā)展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無不打上它的烙印。
《泰始律》以寬簡著稱,是中國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簡的里程碑。晉律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唯一通行于全國的法律,并被東晉和南朝所沿用,也是這一時期承用時間最長久的一部法典。
大封宗室,罷州郡兵
司馬炎鑒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終致滅亡之教訓乃大封皇族為藩王,以對抗士族。始則封王不就國,官于京師以輔皇室,繼則分遣諸王就國,都督諸軍事,后又出使鎮(zhèn)要害地。此舉目的,是為對抗士族中野心家。但“八王之亂”證明,這種政策反而使這些手握重兵的諸王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野心家。
西晉之所以重任宗室,實際上與其政權的結構有關。晉是以皇室司馬氏為首門閥貴族聯(lián)合統(tǒng)治,皇室作為一個家族駕于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這個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成員有資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權勢,以保持其優(yōu)越地位。
全國統(tǒng)一后,司馬炎下詔:“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奔匆?guī)定:
(1)諸州無事者罷其兵。
(2)刺史只作為監(jiān)司,罷將軍名號,不領兵,也不兼領兵的校尉官。
(3)實行軍民分治,都督校尉治軍,刺史太宋治民。
罷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專心民事,另一是擴大承擔賦役的課丁。兵役是東漢末年以后農(nóng)民最沉重的負擔,免除這負擔,對恢復生產(chǎn)意義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導致地方連治安都沒辦法維持,因此到八王之亂后,州郡根本無力控制局面。
在位年號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太興(大興):318年—321年
咸寧: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290年四月
軍事
平定秦涼,安撫邊境
主詞條:秦涼之變
泰始六年(270年),鮮卑禿發(fā)樹機能起兵反晉,并于六月在萬斛堆的戰(zhàn)爭中殺秦州刺史胡烈,又在金山擊敗涼州刺史蘇愉。泰始七年(271年),樹機能聯(lián)合其他胡人在青山圍困涼州刺史牽弘,牽弘軍敗而死。
司馬炎命汝陰王司馬駿為鎮(zhèn)西大將軍,都督雍、涼等州諸軍事,坐鎮(zhèn)關中,咸寧元年(275年),司馬駿對鮮卑進行討伐,消滅三千多人,樹機能送質(zhì)子向晉朝請降。咸寧三年(277年),因禿發(fā)樹機能意圖劫奪佃兵,晉將文鴦率軍討伐,樹機能戰(zhàn)敗,諸胡共計有二十萬人歸降。咸寧四年(278年),禿發(fā)樹機能命部將若羅拔能在武威大破晉軍,斬殺涼州刺史楊欣。咸寧五年(279年)正月,禿發(fā)樹機能攻陷涼州,司馬炎非常后悔,臨朝哀嘆說:“誰能為我討此虜者?”馬隆請命而往,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期間,匈奴劉淵也自請而往,孔恂、楊珧堅決反對,認為劉淵的禍患遠大于禿發(fā)樹機能。馬隆向西渡過溫水,禿發(fā)樹機能等人帶領幾萬名部眾憑借險阻抵抗。因為山路狹隘,馬隆就造了扁箱車,還造了木屋,置于車上,邊作戰(zhàn)邊前進,走了一千多里,打得敵人死的死,傷的傷,損失慘重。自從馬隆西去,音訊斷絕,朝廷為他擔憂,有的人說他們已經(jīng)都死了。后來馬隆的使者夜里到了,晉武帝拍著手高興地笑了。清晨,召集群臣對他們說:“假如聽從了渚位的意見,就沒有涼州了。”于是下命令,賜給馬隆符節(jié),授官宣威將軍。馬隆到了武威,鮮卑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率領一萬多部落來歸降。十二月,馬隆與樹機能大戰(zhàn),殺了樹機能,涼州于是平定。
擊滅東吳,統(tǒng)一中國
主詞條:晉滅吳之戰(zhàn)
西晉成
立之初,司馬炎為了收買人心,大封功臣,許多大家族都被封為公侯。短短幾年時間,司馬炎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蜀漢滅亡不久,司馬炎為了穩(wěn)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漢供職的官吏為朝官。司馬炎沒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慣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攏、收買人心的辦法,穩(wěn)定各級官吏,以確保社會穩(wěn)定地過渡。因為司馬炎還看到,蜀漢雖亡,東吳未滅,全國還未統(tǒng)一。于是他開始運籌帷幄,準備擊滅東吳,結束全國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國鼎立之時,魏的勢力已超過蜀、吳,如以人口計,魏約占全國人口的近半數(shù)。263年,魏滅蜀之后,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對峙,魏的力量更加強大。司馬炎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滅吳之計”,準備出兵滅吳,統(tǒng)一全國。
西晉全國正處于一種積極的態(tài)勢之中,然吳國卻是在走下坡路。吳主孫皓的荒淫、殘暴使吳國喪失了重整旗鼓的機會。孫皓命令大臣的女兒要先經(jīng)過他的挑選,漂亮的入后宮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談婚論嫁,這使他喪失了大臣們的支持,自毀根本,最終成了孤家寡人。對他勸諫的中書令賀邵不但沒有受到他的表揚,反用燒紅的鋸條殘忍地鋸下了舌頭,其殘暴程度與商紂王沒有任何區(qū)別。孫皓殺人的方法很多,很殘忍,像挖眼、剝臉皮和砍掉雙腳等。孫皓的殘暴注定了他要滅亡。由于孫皓的殘暴使手下的將領們也對他喪失了信心,紛紛投降西晉。西晉的大臣們見吳國國力下降,政局不穩(wěn),也紛紛勸說司馬炎趁機滅掉吳國。
但是,司馬炎受到了以太尉錄尚書事賈充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他們認為: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zhàn),北人難以取勝。且近幾年來西鮮卑舉兵反晉,此時對吳作戰(zhàn),并“非其時”。而羊祜、張華、杜預等人則認為:吳帝孫皓腐化透頂,他不但對廣大人民殘酷剝削、鎮(zhèn)壓,而且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也排除異己,用刑殘酷。孫吳現(xiàn)已是“上下離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戰(zhàn)而勝”。如果錯過機會,“吳人更立令主”,勵精圖治,再去滅吳就相當不容易了。
兩派意見,針鋒相對。這樣,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就擺在了司馬炎面前:是否出兵滅吳,統(tǒng)一全國,司馬炎站在主戰(zhàn)派一邊。
為了完成滅吳大業(yè),司馬炎在戰(zhàn)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泰始五年(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zhèn)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zhèn)荊州后,減輕賦稅,安定民心,荊州與東吳重鎮(zhèn)石城(今湖北鐘祥縣)相距最近,晉軍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由于孫皓揮霍無度,部隊士兵常常領不到軍餉,連飯也吃不飽。羊祜命人向吳軍送酒送肉,瓦解吳軍。這樣,不時有吳軍前來投降,羊祜下令說:吳軍來要歡迎,走要歡送。有一次,吳將鄧香被晉軍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堅持要殺掉,羊祜不但不殺鄧香,而且還親自為其松綁,把鄧香送了回去。有時,吳軍狩獵打傷的野獸逃到了晉軍領地,晉軍也把這些野獸送到吳軍帳內(nèi)。正是由于這樣的“厚”愛,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jīng)一步步趨向晉軍。
司馬炎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zhàn)船。經(jīng)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咸寧五年(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guī)模的進攻。為了迅速奪取勝利,晉軍分5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并發(fā)。第6路晉軍由巴東、益州出發(fā),沿江東下,直搗吳軍都城建業(yè)。20萬晉軍直撲東吳。東吳守軍在巫峽釘下了無數(shù)個鋒利無比的、長十余丈的鐵錐,在江面狹窄處用粗大的鐵鏈封鎖江面。晉軍先用大竹排放入長江,晉軍在船上載了無數(shù)根數(shù)丈長的用麻油澆灌的火點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夠把鐵鏈燒斷。就這樣,東吳長江的防守設施被一個個排除了。在第6路晉軍進攻東吳時,為了分散、吸引守衛(wèi)建業(yè)的吳軍兵力,安東將軍王渾率一路晉軍,由北向南,直取建業(yè)。孫皓忙命丞相張悌統(tǒng)率主力渡江北上,迎擊王渾,結果沿江東下的晉軍乘機攻占了建業(yè)。
由于司馬炎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zhàn)略正確,前后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zhàn)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并入晉國版圖。咸寧六年(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于統(tǒng)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經(jīng)濟
太康繁榮
主詞條:太康盛世
全國統(tǒng)一后,西晉政治上趨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艱苦。特別是皇室和權貴們無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農(nóng)民的苦難。據(jù)說,長安東南的藍田縣,有一個很不起眼的“雜牌將軍”龐宗,就占良田幾百頃,其他達官貴人就更不必說了。農(nóng)民沒有土地,豪門世族利用占據(jù)的田地肆意盤剝農(nóng)民。西晉初年,晉武帝把解決土地問題作為發(fā)展經(jīng)濟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為此,他制定了“戶調(diào)式”的經(jīng)濟制度。
戶調(diào)式共有三項內(nèi)容,即占田制、戶調(diào)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賦稅制結合在一起的一條法令。晉武帝時,對人口年齡進行了分組:男女16歲~60歲為正??;13歲—15歲、61歲—65歲為次?。?2歲以下為小,66歲以上為老。占田制規(guī)定:丁男一人占田70畝,丁女占田30畝。同時又規(guī)定:每個丁男要繳給國家50畝稅,計四斛;丁女繳20畝稅;次丁男繳25畝稅,次丁女免稅。
這一規(guī)定,使得每個農(nóng)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應得的田地。不少豪門世家的佃戶,也都紛紛脫離主人,去領取屬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占田制發(fā)布以后,不少農(nóng)民開墾了大片荒地,這對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好轉(zhuǎn)起到一定的作用。
戶調(diào)制即征收戶稅的制度。戶調(diào)不分貧富,以戶為單位征收租稅。這一制度規(guī)定:“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輸?!睂吙ぜ吧贁?shù)民族地區(qū)的戶調(diào)也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邊郡與內(nèi)地同等之戶,近的納稅額的三分之二,遠的納三分之一。少數(shù)民族,近的納布一匹,遠的納布一丈。
品官占田蔭客制是一種保障貴族、官僚們經(jīng)濟特權的制度,同時也有為貴族、官僚們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數(shù)量立一個“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無限制地兼并和隱瞞戶口的情況出現(xiàn)。此制度規(guī)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每低一品,少五頃。”對于庇蔭戶,“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薄捌鋺械杩驼撸倨返谝坏诙叩杩蜔o過十五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第六品三戶,第七品二戶,第八品第九品一戶?!北邮a戶的佃客,為私家人口,歸主人役使,不再負擔國家徭役。
實行戶調(diào)制的詔書發(fā)布之后,遭到了豪門世族的抵制。他們或是隱田不報,或是反對農(nóng)民占有耕地。
盡管司馬炎的戶調(diào)式遭到了種種阻礙,但這一制度從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將大量的流動、閑散人口安置到土地從事生產(chǎn),這對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司馬炎很注意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如在汲郡開荒五千多頃,郡內(nèi)的糧食很快富裕起來,又修整舊陂渠和新開陂渠,對于灌溉和運輸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數(shù)十年的戰(zhàn)亂,中原地區(qū)經(jīng)濟遭到極為慘重的破壞,人口也大減。晉武帝的故鄉(xiāng)河內(nèi)郡溫縣,人口也只有原來的幾十分之一。為此,晉武帝決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區(qū)的人口。他下令,17歲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則由官府代找婆家。滅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應召者由國家供給口糧兩年,免除徭役20年。滅吳后,又規(guī)定吳國將吏北來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泰始四年(268年),晉武帝還設立了“常平倉”,豐年按適當價格拋售布帛,收購糧食;荒年則按適當價格出售糧食,穩(wěn)定糧價,維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晉武帝一再責令郡縣官吏,要“省徭務本”,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
由于司馬炎采取了這樣一系列有力的經(jīng)濟措施,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年上升,國家賦稅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僅平吳之后不到三年時間,全國人口就增加了130多萬戶,出現(xiàn)了“太康繁榮”的景象。
太康元年(280年),全國共有人口1616.3863萬人,每戶人數(shù)6.57人,增長率為-1.00%。
君臣賽富
西晉的皇族和貴族都有優(yōu)裕的經(jīng)濟基礎,政治的安定與統(tǒng)一更幫助他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于是縱情享受,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司馬炎領先作了荒淫奢縱的表率,《晉書·后妃傳》稱:司馬炎“多內(nèi)寵,平吳后,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shù)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并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币灾袊飞祥_國皇帝而論,實未有如是荒怠縱欲者,以致小人當權,奢侈浪費,風氣日漸敗壞。公卿貴游也跟著競富爭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飯用一萬錢,還“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異,一天膳費二萬錢。王愷是武帝的母舅,曾與當時首富石崇比賽炫耀財富,爭夸豪麗。為維持這種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緊聚斂,因此貪污納賄,習以為常,當時有人指:“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可見為害之大。
文化
主詞條:太康文學
太康年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生活有了好轉(zhuǎn)。與此同時,晉武帝還大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弘揚民族文化,為中華民族古代燦爛的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當時,盛行著一種被后人稱頌的“太康文學”,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云兄弟)、二潘(潘岳、潘尼叔侄)、三張(張載、張協(xié)、張亢兄弟)。
太康三年(282年),洛陽的人們紛紛購買紙張,原來有一個名叫左思的文人,寫了著名的《三都賦》,人們紛紛傳抄,引起了紙張奇缺,紙價飛漲,“洛陽紙貴”從此便流傳開去?!百x”是一種文體,兼有詩歌及散文的性質(zhì),極講究文采與韻律。據(jù)說,最早的賦是戰(zhàn)國時荀況的《賦篇》,一般賦都寫得比較短。
司馬炎
司馬炎
而左思的《三都賦》不僅辭藻優(yōu)美,鏗鏘有聲,而且長達一萬多字,成為舉世僅有。左思門第不高,母親死得早,他又是個結巴子,小時學過書法、音樂和兵法,但都沒什么成就。他的父親曾對人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現(xiàn)在還遠遠不及我年輕的時候?!边@句話深深地刺激了左思,他從此刻苦攻讀,奮力筆耕,用了一年時間寫出了《齊都賦》,受到人們好評。泰始八年(272年),他決心寫出《三都賦》。“三都”,即鄴、成都、建業(yè),分別是三國鼎立時魏、蜀、吳的都城。他感到自己資料缺乏,便向朝廷提出,要求當一名管理圖書和著作事務的秘書郎。晉武帝隨即同意了,并告訴他,凡是朝廷里收藏的有關這三個都城的圖籍和資料,他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閱讀和查證。在司馬炎的關照下,左思這個出身寒門之人,用了十幾年時間,終于寫出《三都賦》。這是由《蜀都賦》、《魏都賦》、《吳都賦》三篇獨立又相聯(lián)結的賦組成的。賦中有三個假設人物:東吳王孫,西蜀公子,魏國先生。通過他們相互之間的傾訴,寫出三個名都的概況、歷史、物產(chǎn)、風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面貌?!度假x》一問世,立即轟動整個洛陽城,它不僅在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地位,而且對于考證、了解三國時期的歷史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詩也寫得非常好。著名的《嬌女詩》語言樸素,感情真摯,把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后來的大詩人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的《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影響。
在西晉的文壇中,最負盛名的要算陸機,被后人稱為“太康之英”。他的詩歌意新詞秀,講求形式的華美,以其深厚的筆力,優(yōu)美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xiàn)了一種華貴之美。這種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太康文學的藝術傾向。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fā)展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論,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毒有小分小疤斓酪那液啠说离U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的詩句,被不少后來的人所引用,以反映人們對政治環(huán)境和人生禍福無常的體會?!陡奥宓乐凶鳌?,是陸機五言詩的杰作,其中“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馀,林薄杳阡眠”,“頓轡倚嵩巖,側(cè)聽悲風響。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陸機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所寫的章草《平復帖》流傳至今,是書法中的珍品。另外,據(jù)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陸機還有畫論。
西晉初年,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文學藝術方面,除了左思、陸機等一批文學家外,在其他領域還出現(xiàn)了不少杰出人物,他們對中國古代文明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有的這些文明與晉武帝司馬炎開明的文化政策和人才保護措施是分不開的。
地理學家裴秀為晉朝的開國元勛,他在地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魏末,裴秀曾隨司馬昭出軍討伐諸葛誕,跑了不少地方,由于地圖有誤,吃了不少苦頭。明明地圖上似乎很近的地方,但跑了幾天也看不見影子,明明地圖上沒有山也沒有水的標記,但真到了那兒,卻冒出連綿的山岡或洶涌的河流來。尤其是宮廷珍藏的那份地圖,是幾十匹綢子制成的,使用起來十分不便。裴秀發(fā)奮鉆研,改革地圖,修正錯誤。他首先運用了簡縮的技術,用“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尺,把那幅用幾十匹綢子做的巨圖縮畫成了《地形方丈圖》。裴秀還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個基本要點,即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線的實際距離、地勢起伏、地物形狀和傾斜緩急等。這些都是世界地圖學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除了經(jīng)緯度和等高線外,已經(jīng)包括了現(xiàn)代化制圖的基本要素。這在自然科學不發(fā)達的一千多年之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筢t(yī)學家皇甫謐,也是生活在西晉太康年間。他42歲得了風濕病,半身癱瘓,長期臥床,但他博覽群書,很有才華。司馬炎得知后,多次下詔要他出來做官,但他推說有病,婉言謝絕。他在病床上開始摸索針灸,一邊攻讀醫(yī)書,一邊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經(jīng)過7年苦心鉆研,他不僅治好了自己癱瘓多年的疾病,而且針灸技術越來越高,發(fā)現(xiàn)了不少針灸穴位,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針灸理論,寫出了《針灸甲乙經(jīng)》。此書不僅在我國醫(yī)學史上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且還流傳到國外,從6世紀開始,朝鮮、日本的醫(yī)生都把它奉為必讀的書籍。
歷史評價
總評
司馬炎在位20多年。他曾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受時代的影響,他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用了漢代以來的分封制,嚴重地削弱了中央集權的鞏固。再加上他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公開賣官,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加速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晉武帝去世不久,西晉王朝就發(fā)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zhàn)亂長達16年,加上天災不斷,瘟疫流行,廣大勞動人民又開始大批死亡或流離失所,“太康繁榮”的盛景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前期能厲行節(jié)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則熱衷于安逸享樂,以致荒淫無度,君臣賽富。前明后暗是對晉武帝最公正的評價。
司馬炎建立晉朝后,一方面繼續(xù)執(zhí)行和平國策,一方面休養(yǎng)生息,推行仁義的《泰始律》愛護百姓,擴大生產(chǎn)。他下詔在全國釋放奴婢,并組織起來代替士兵軍屯,增強了國力。在曹魏奢靡腐敗的基礎上,司馬師治理了軍隊的貪腐,晉武帝要求百官廉潔,并且采納了尚書胡威要求嚴管三品官員的建議。晉武帝推崇節(jié)儉,史稱:“承魏氏奢侈刻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遺風”,提倡恭儉,他的廉潔也得到包括唐太宗等古代政治家的贊許。陸云在給吳王的上書中,也提到晉武帝即位二十六年,沒有再修建宮殿,多次下詔嚴格禁止奢靡,陸云批評在晉惠帝時期蔓延的腐化作風。晉武帝對百姓是仁慈的,在國家統(tǒng)一后,他繼承了司馬昭優(yōu)待蜀國君臣百姓的政策,也優(yōu)待吳國君臣,并且提出對江東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賦役,得到百姓的擁護。司馬氏僅僅五個宗室南渡能建立東晉,與江東百姓感激晉武帝有重要關系。唐太宗說他:“制奢俗以變儉約,止?jié)诧L而反淳樸?!边^去說他驕奢賣官是誤解,劉毅也只是說他的大臣賣官,晉武帝晚年有縱然豪強、外戚的缺點,但沒到腐朽程度,不能把極個別現(xiàn)象當風氣。陸云說晉惠帝詔天下“雖嚴詔屢宣,而奢俗滋廣?!睍x武帝在統(tǒng)一后執(zhí)行占田制,允許百姓占田百畝,當時沒有土地兼并,國內(nèi)太平,有太康盛世的景象,百姓有“天下無窮人”的民諺。散騎常侍鄒湛說“世談以陛下比漢文帝”,而劉頌在上書中也說百姓把晉武帝比作漢文帝,可見晉武帝在全國是得到百姓愛戴的。晉武帝能解除曹魏宗室和東漢宗室的禁錮,優(yōu)待三國的宗室是值得贊許的,他“仁以厚下,儉以足用,”總體上起歷史進步作用,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晚年有縱容豪強,喜歡宴樂的缺點,可是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他的本質(zhì)依然是儉樸的,他關心舅氏,聽說王愷與石崇爭富,想幫王愷,送去的珊瑚也比不上石崇家中等的,可見他沒有奢侈富貴。外出參加宴樂,到王濟家,看到飲食、器具華麗,感到不適應,沒等宴會結束就離開了,他不喜歡華衣錦食的生活。他聽說和嶠家有好李子,讓他送來些,和嶠是出名的吝嗇,被杜預稱有錢癖,結果只給晉武帝送來數(shù)十個。豪強世家在當時對晉武帝態(tài)度,并非像封建專制嚴重時期,科舉出身沒有強大家族背景的官僚,對皇權敬畏服從。晉武帝能在復雜環(huán)境中,抑制豪強,不讓他們對國家造成影響,主要是對百姓實行仁義,制定占田政策削弱豪強,推行民主、釋放奴婢來阻止豪強勢力過度膨脹,這些都是進步的政策,有的政策也表現(xiàn)為負面影響,比如讓州郡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兒入宮選拔,這也是為了限制士族豪強家族之間聯(lián)姻,強化皇家地位尊嚴。具體執(zhí)行時,晉武帝也是讓自己的楊皇后負責,不是為了自己的淫樂,甚至偶然說一個女子美麗,被楊皇后反駁也沒有強求,楊皇后選拔時把漂亮的都不選。盡管這個政策有些過分,但是也沒有損害百姓,只對豪強有影響,他們采取的措施是:“名家盛族女子多敗衣粹貌以避之?!?/p>
歷代評說
何曾:①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②主上開創(chuàng)大業(yè),吾每宴見,未嘗聞經(jīng)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
劉毅: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陸云: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臺榭無所新營,屢發(fā)明詔,厚戒豐奢。
曹毗:于穆武皇,允龔欽明。應期登禪,龍飛紫庭。百揆時序,聽斷以情。殊域既賓,偽吳亦平。晨流甘露,宵映朗星。野有擊壤,路垂頌聲。
干寶:至于世祖,遂享皇極,仁以厚下,儉以足用,和而不弛,寬而能斷,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于八荒,于時有“天下無窮人”之諺,雖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樂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變難繼起。宗子無維城之助,師尹無具瞻之貴,朝為伊、周,夕成桀、跖;國政迭移于亂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zhèn),關門無結草之固。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托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茍且之政多也。
謝靈運:世祖受命,禎祥屢臻,苛慝不作,萬國欣戴。遠至邇安,德足以彰,天啟其運,民樂其功矣。反古之道,當以美事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諸禮律,未能定正,而采擇嬪媛,不拘華門者。昔武王伐紂,歸傾宮之女,不以助紂為虐。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婦人之封,六國亂政。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凡此非事,并見前書,誠有點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誰曰不然,至於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其道則闕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jīng)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范,垂之萬代,為不可易。武帝平吳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內(nèi)寵,用馮紞之讒言,拒和嶠之正諫,智士永嘆,有識寒心。以此國風,傳之庸子,遂使墳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滅,縣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遠乎?
房玄齡: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蝗菁{讜正,未嘗失色于人;明達善謀,能斷大事,故得撫寧萬國,綏靜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遺風,乃厲以恭儉,敦以寡欲?!R朝寬裕,法度有恒。……平吳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術,耽于游宴,寵愛后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復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后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并鎮(zhèn)守要害,以強帝室。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寢疾彌留,至于大漸,佐命元勛,皆已先沒,群臣惶惑,計無所從。會帝小差,有詔以汝南王亮輔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數(shù)人佐之,楊駿秘而不宣。帝復尋至迷亂,楊后輒為詔以駿輔政,促亮進發(fā)。帝尋小間,問汝南王來未,意欲見之,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篤。中朝之亂,實始于斯矣。
李世民: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jié)诧L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zhì)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于深衷,斷雄圖于議表。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禎祥顯應,風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yè)大矣。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驕泰之心,因斯而起。見土地之廣,謂萬棄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所尚轉(zhuǎn)難,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而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兇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及乎宮車晚出,諒闇未周,籓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梁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曾未數(shù)年,網(wǎng)紀大亂,海內(nèi)版蕩,宗廟播遷。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fā)之鄉(xiāng)。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貽患于后。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閑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于眾口,事不定于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qū)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yè),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于初,而乖令終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
徐惠:昔秦皇并吞六國,反速危亡之基;晉武奄有三方,翻成覆敗之業(yè)。豈非矜功恃大,棄德而輕邦;圖利忘害,肆情而縱欲?遂使悠悠六合,雖廣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禍。
劉仁軌:晉代平吳,史籍具載。內(nèi)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jīng)緯諮詢。王濬之徒,折沖萬里,樓船戰(zhàn)艦,已到石頭。賈充、王渾之輩,猶欲斬張華以謝天下。武帝報云:‘平吳之計,出自朕意,張華同朕見耳,非其本心?!欠遣煌?,乖亂如此。平吳之后,猶欲苦繩王濬,賴武帝擁護,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濬不存首領。
司馬光:至于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
蘇轍:武帝之為人,好善而不擇人,茍安而無遠慮,雖賢人滿朝,而賈充、荀勖之流以為腹心,使吳尚在,相持而不敢肆,雖為賢君可也。吳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賢臣,近小人,去武備,崇藩國,所以兆亡國之禍者,不可勝數(shù),此則滅吳之所從致也。
孫承恩:帝資弘裕,明達好謀。纂述先志,混一九州。禮優(yōu)三恪,忠厚之道。貽謀弗臧,識者所少。
李慈銘:晉武帝純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蔡東藩:①彼如馬隆之得平樹機能,未始非晉初名將,觀晉武之倚重兩人,乃知開國之主,必有所長,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聰,復恨賈妃之奇悍,廢之錮之,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牽情于皇孫而不之斷,受朦于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身死而天下亂,名為開國,實是覆宗,王之不明,寧足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