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漢第三位皇帝(含西漢前少帝、后少帝劉弘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帝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
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漢高帝去世后,呂后臨朝稱制,漢惠帝英年早逝,諸呂掌握朝中大權。呂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聯(lián)合丞相陳平等人粉碎諸呂勢力,迎立代王劉恒進京繼位,史稱漢文帝。即位之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jié)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xiàn)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的發(fā)端。漢文帝謹慎對待諸侯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對待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亂的態(tài)度。對待匈奴,采用和親止戰(zhàn)的方式,營造安定團結、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局面。
后元七年(前157年)駕崩于未央宮,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葬于霸陵。漢文帝曾經親自為母親薄太后嘗藥,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為魏王魏豹妾。楚漢戰(zhàn)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又叛漢,乃為漢將韓信、曹參敗俘,后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也成了俘虜,不久被送入織室織布。后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后宮。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臺上,管夫人和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漢高祖聽到后,問她們笑什么,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并與她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睗h高祖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边@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宮內成皋臺生下兒子劉恒。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恒以后,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陳豨的叛亂后,就立八歲的劉恒為代王,都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其后劉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漢初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他謹慎、沉靜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這為他即位后成功應對功臣問題與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西漢高后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后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因為他們認為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tǒng)。最后,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到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并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劉恒的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進行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認為劉氏江山穩(wěn)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恒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兇。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不久要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yè)光大發(fā)揚,就像啟延續(xù)禹那樣。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于是劉恒決定入京即位。
但為了以防萬一,劉恒在向長安進發(fā)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中了計,喪命黃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恒,于是劉恒行進到達渭橋,群臣以臣禮拜見劉恒,劉恒亦謙遜回拜。太尉周勃進言說:“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彼尾f:“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著眾臣的面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碧局懿凸蛑蜕咸熳佑癍t。劉恒辭謝說“:請到京都館舍再議。”最后,小心的劉恒終于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住進了未央宮,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他即位后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衛(wèi)將軍和郎中令,負責守衛(wèi)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對于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于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也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于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也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退朝后,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說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文帝的神色變得越來越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于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于副職)的職務,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后,因為陳平謝世,文帝又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后,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準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職務。
再后來有人舉報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說明自己因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文帝在重新調查后,沒有發(fā)現(xiàn)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漢文帝鞏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①掌握軍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里,就命令宋昌為衛(wèi)將軍,鎮(zhèn)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wèi)宮中。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后少帝及其三個弟弟于他們自己的府第里。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并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并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②封賞功臣
漢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瑯邪王劉澤為燕王。后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后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后徙代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后,根據(jù)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制。同月,立竇氏為皇后。
由于漢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fā)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文帝的即位又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侄濟北王劉興居發(fā)動叛亂,首開同姓王國武裝反抗?jié)h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zhèn)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后自殺。
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fā)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fā)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fā)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于穩(wěn)定政局,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賈誼關于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文帝以秦亡為鑒,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jié)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于封國,不須留于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文帝君臣躬行節(jié)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
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享年四十七歲。群臣上廟號為太宗,謚號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位于陜西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西漢王朝建立后,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劉恒即位時又逐漸趨于表面化。于是他開始大顯身手,開始了他的治國之路。
①司法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征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guī)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tǒng)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zhí)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zhí)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guī)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皇帝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蔽牡劢K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zhí)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并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tǒng)治者堅持除秦苛法。
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布:“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tǒng)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改革刑制
廢除連坐法(首孥連坐法)。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廢除肉刑,改為處以笞刑和杖刑。
③令列侯歸國
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因當時列侯多居于長安,離封邑很遠,吏卒供給輸送甚為勞苦,而列侯亦無機會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于是下詔讓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職與詔令恩準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④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廢除進出關要出示證件的法令。
⑤入粟拜爵,改善農民處境
文帝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劉恒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并在其《論貴粟疏》中宣傳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劉恒時期充實國力的目的。于是劉恒采納了這個建議,采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
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后,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于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①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tǒng)治的需要。
②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f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制。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③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④廢除盜鑄錢令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
⑤弛山澤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fā)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yè)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yè)的發(fā)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漢文帝在位期間,繼續(xù)對匈奴和親。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和親之約,率數(shù)萬大軍侵占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qū)),并進襲上郡(今陜西綏德地區(qū)),殺略漢民,威脅長安。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后對匈奴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并不甘于和親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于。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占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zhèn)原東南),燒毀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岐州雍(今寶雞鳳翔)、甘泉(今陜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里,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fā)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衛(wèi)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fā)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zhàn)月余,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云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余人。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
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為單于,仍以中行說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軍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對漢發(fā)動戰(zhàn)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殺略甚眾。劉恒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衛(wèi)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shù)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qū)。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
第二年,即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劉恒去世。
文帝即位后,不僅內政復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采取了正確的策略,終于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匈奴
自白登之圍以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于戰(zhàn)和不定的狀態(tài)。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huán)境,對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讓的態(tài)度,繼續(xù)執(zhí)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于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
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zhèn)洹昂?;每個城邑遷徙千戶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fā)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劉恒在不同程度上采納了這個策略。
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yǎng)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yǎng)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對邊郡的開發(fā),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養(yǎng)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為后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南越
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tǒng)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qū)的越人,因地處“楚之南”,被稱為“南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在這里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zhàn)爭起義爆發(fā)后,行南海郡事的趙佗自立為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后統(tǒng)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文帝即位后,改變扼殺政策,采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fā)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并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后,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已有較大發(fā)展。
漢文帝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系,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于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司馬遷: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班固: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師下以德,農不共貢,罪不收帑,宮不新館,陵不崇墓,我德如風,民應如草,國富刑清,登我漢道。
荀悅: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賢,而賈誼見排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馮唐首白屈于郎,豈不惜哉!夫以絳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猶見疑,不亦痛乎!
曹丕:昔有苗不賓,重華舞以干戚;尉佗稱帝,孝文撫以恩德。吳王不朝,錫之幾杖,以撫其意,而天下賴安。乃弘三章之教,愷悌之化,欲使曩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若賈誼之才敏,籌畫國政,特賢臣之器,管、晏之姿,豈若孝文大人之量哉?““文帝慈孝,寬仁弘厚,躬修玄默,以儉率下,奉生送終,事從約省,美聲塞于宇宙,仁風暢于四海。
曹植:孝文即位,愛物檢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以德懷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
王朗:漢之文、景亦欲恢弘祖業(yè),增崇洪緒,故能割意于百金之臺,昭儉于弋綈之服,內減太官而不受貢獻,外省徭賦而務農桑,用能號稱升平,幾致刑錯。
李世民: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于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為民父母之道也!
蘇轍:漢文帝以柔御天下,剛強者皆乘風而靡。尉佗稱號南越,帝復其墳墓,召貴其兄弟。佗去帝號,俯伏稱臣。匈奴桀敖,陵駕中國。帝屈體遣書,厚以繒絮。雖未能調伏,然兵革之禍,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吳王濞包藏禍心,稱病不朝。帝賜之幾仗,濞無所發(fā)怒,亂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則東南之亂,無由起矣。
朱熹:三代以下,漢之文帝,可謂恭儉之主?!啊蔽牡蹖W申韓刑名,黃老清靜,亦甚雜。但是天資素高,故所為多近厚。
愛新覺羅·弘歷:①賈誼初請改正易服,且謙讓未遑,何以于黃龍之見即議雍祀?彼新垣平等之怪誕,非有以乘其間乎?文帝,三代下令主,于此不無遺憾。②玉杯尚可假刻,日卻何能復中?新垣平之荒誕,與文成(李少翁)、五利(欒大)無異,文帝早覺而誅之,庶幾不憚改過耳。
曾國藩:天下惟誠不可掩,漢文帝之謙讓,其出于至誠者乎!……蓋其德為三代后僅見之賢主,而其心則自愧不稱帝王之職而已矣。
毛澤東:高祖之后,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其實,文、景二帝乃守舊之君,無能之輩,所謂“蕭規(guī)曹隨”,沒有什么可稱道的。
呂思勉:然則文帝乃中主,雖有恭儉之德,人君優(yōu)為之者亦多。即以西漢諸帝論:元帝之寬仁,殊不后于文帝,其任石顯,亦未甚于文帝之寵鄧通也。文、景之致治,蓋時會為之。王仲任(王充)治期之論,信不誣矣。
傳說劉恒生于軍中,長大后不知道父親是誰,長大后每天在代城東門外祭父。劉邦多次夢見一個小孩在祭祀自己,派使者到代,果然發(fā)現(xiàn)了劉恒,于是就將他立為代王。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夜、燈節(jié)。相傳,劉恒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這一夜就叫元宵。創(chuàng)建《太初歷》,將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端鍟ひ魳分尽啡眨骸懊慨斦?,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jié)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