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huán)境
洋山河峽谷位于德江縣高山鄉(xiāng)南部的洞門阡,距德江縣城28公里,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9公里, 距303省道1.5公里,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qū)年平均氣溫13.8-15.5℃,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各景點海拔在680-1120米不等。
洋山河詭麗幽深的峽谷勾勒出無山不洞、無洞不奇的美妙境界。仙人洞,位于洋山河峽谷東岸,梨子水西側(cè),洞口面向西,洞口高約5米,寬3米,內(nèi)有五個洞廳,四個條岔道。據(jù)初步探測,洞廳面積在2000平方米至20000平方米之間不等,廳內(nèi)石花面積約3000平方米,紅水河長約400米,寬3米有余,深在0.5至10米之間,白水河長100米左右,寬2米有余,深0.2至1.5米之間,黑水河長不過30米,寬不過1.3米,深不過0.8米。洞內(nèi)處處有景,環(huán)境優(yōu)美,靈秀典雅,景多集中;洞內(nèi)鐘乳石琳瑯滿目、形態(tài)各異,絢麗多姿,紅色河水、乳白河水瀑布、黑色河水、梯田石幔美不勝收;紅白黑三色石花似如天女散花;石禽、石獸、石佛、石猴維妙維俏;晶瑩透亮的石花、石果、石蘑菇、石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大小洞廳景物光怪陸離,典雅秀麗,如同大雄寶殿,宛若蘇州園林。博大精深的大自然藝術(shù)宮殿令人驚嘆不已!
主要景點
天坑群
洋山河天坑群沿著洋山河峽谷西側(cè)呈帶狀分布幾乎平行峽谷走向,包括橋上天坑、三巖阡天坑、馬家天坑、大坑坨天坑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橋上天坑和三巖阡天坑。橋上天坑位于峽谷西側(cè)發(fā)育在二疊紀下統(tǒng)厚度363—432米的茅口組灰及淺灰燧石灰?guī)r。與峽谷直線距離300余米。天坑縱剖面為十字形狀,口徑270×316米,深216米。在天坑西北側(cè)上有一天生橋,橋高36.5米,跨度95.5米,橋?qū)?1.4米,從天坑西角沿小道下30余米順沿巖階到達天生橋下方可到達天坑底部。底部高程和峽谷底部高程一致,與一溶洞相連并且有水流溶洞走向西南方向200余米水潛入地下溶洞。
龍橋天生橋
位于洋山河上游4千米處,橋高13米,跨45.5米,寬29米,厚3-10米,呈東西走向橫跨,橋洞東頭緊靠巖壁,巖石傾向125度,傾角12度,橋頭上下懸崖絕壁唯有一小道盤旋絕壁到達橋上。西橋頭為緩坡地帶,以往當河水暴漲時龍橋是通向高山上唯一的捷徑。由于橋下有四根像龍抓狀的石墩支撐橋身故名叫“龍橋”。橋下溪流清澈見底。
高山石林
高山石林位于省道303公路東側(cè),從打蛇坨—豬石坡—彭家一線的緩丘地帶上,地表為紫紅色砂土覆蓋,石林成雞窩狀分布,分布面積由0.2—0.6公頃不等,數(shù)量相對多但是個體較矮,最高的一般在5-7米且數(shù)量較少,大多在1—5米之間為多見,石牙滿地皆是。參差峰巒,千姿百態(tài),巧奪天工,乍一看,正如一首軼名的打油詩所云:“遠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石頭果然大,果然大石頭。”但這里的石頭與眾不同,它是一幅絕妙的畫,石林為土下溶蝕形成,并有較厚的覆蓋層覆蓋。更為可貴的是在石林地向東面山望去滿山遍野的石牙極為壯觀,仿佛是一幅馬賽克面具。
洋山河峽谷
位于梨子水西側(cè)東經(jīng)108°7′37.39″,北緯28°25′21.2″谷低高程746米,谷長3千米,谷深170—200米,峽谷寬110—180米的“U”型峽谷,峽谷巖壁旁發(fā)育有石柱,溶洞,及小型天生橋5座,峽谷為地表河向地下河轉(zhuǎn)化的末端河道。兩側(cè)植被保護完好。峽谷底部有小溪流淌,兩岸是連綿的陡崖,肩部為小煤窯留下的小道,頂部是平緩起伏的喀斯特峰叢景觀。峽谷北部與寬谷相連,而南部末端為石板橋穿洞,從而通過穿洞與沙河壩相連。
洋山河峽谷峽長3000米,靈山合攏,秀水溪流,氣候宜人,風光秀麗,河水從北向南,巖溶景觀發(fā)育相對集中,景觀配套性好,由洋山河峽谷、洋山河天坑群、洋山河溶洞群組成,包括橋上天坑、馬家天坑、三巖阡天坑等,洋山河天生橋群和洞穴群,包括仙人洞、石板橋洞、黑洞、橋上水洞、七洞、櫻桃門洞、挑水洞、當門灣1號洞、當門灣2號洞、劉家坨洞、徐家坨洞、洋山河羊水1號洞、洋山河羊水2號洞等12個洞穴和多條地下河,以及峽谷邊坡上的柱狀石峰、牛鼻子洞穴、陡崖、瀑布、梨子水石林等景點組成,同時景區(qū)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成就了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天麻。根據(jù)景區(qū)景點的分布情況和特點,筆者認為,可定位為巖溶地貌研究科普基地,在戰(zhàn)略空間布局上可以規(guī)劃為巖溶峽谷與地下河觀光區(qū)、三色溶洞河與天生橋觀光區(qū)、天麻種植畜牧養(yǎng)殖與巖溶天坑觀光體驗區(qū)、石林與洞佛寺青少年拓展訓練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