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海坨山位于北京西北八達嶺外,延慶縣張山營鎮(zhèn)北部與河北赤城縣交界處,距延慶縣城約18公里,距北京130公里,屬燕山山脈軍都山系。主峰海拔2241米,為北京第二高峰,延慶縣第一高峰。山下南側是延慶縣張山營鎮(zhèn)、北側是赤城縣大海陀鄉(xiāng)、雕鄂鎮(zhèn)。
氣候特點
由于山勢高,氣溫每升高100米降低0.6度,山頂與延慶縣城高差1700米,氣溫比延慶低十余度,由此引起植物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8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類型植被。局部降水豐富,夏季形成“海坨飛雨”奇觀。冬季形成“海坨戴雪”奇觀。
地質特點
海坨山山巖多為花崗巖,侏羅紀的安山巖、火山凝灰?guī)r和角礫巖等。巖石形成年代距今1.3億年。山中多峽谷,為河流下切和斷裂抬升構成。
山南部媯川平原有斷裂帶,地熱資源豐富。海坨山山溝、山腳下到處都有水泉。山下塘子溝原有一座古廟,叫溫泉觀,俗稱塘子廟。廟后有一溫泉,水溫達42℃?!端涀ⅰ纷髡弑蔽横B道元考察到此,曾經在此洗浴,并記之。
地形地貌
海坨山方圓10余公里,總面積100余平方公里。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成為北京與河北的自然分界和分水嶺。海坨山頂是一個長近10公里,寬500米,最窄處不過百米的草甸平緩山頂。海坨山高峰有三個:大海坨、小海坨、三海坨。大海坨海拔2241米,位于東經115°49′14″,北緯40°34′29″;小海坨在大海坨南側,海拔2198米,位于東經115°48′49″,北緯40°33′30″;三海坨在小海坨南側,海拔1854米,位于東經115°48′52″,北緯40°32′24″。
水文
海坨山南側屬于永定河支流媯水河流域,海坨山南側為媯水河支流佛峪口河,松山自然保護區(qū)南側有佛峪口水庫。山東側屬于媯水河支流古城河(后河)流域,水體匯入古城水庫(龍慶峽)。
海坨山陰為白河支流紅河流域,水體最終匯入密云水庫。
自然資源
海坨山像一面區(qū)大的屏風橫亙于首都之北,成為抵御沙塵暴入京的重要防線。這里山高林密,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次生油松林,是北京周邊地區(qū)最完整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山脊是赤城縣和北京市的分界嶺,山陰為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山陽為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松山自然保護區(qū)內有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樹、白蠟、榆樹、樺樹等樹種,構成的華北地區(qū)典型的天然次生闊葉林。由于森林覆蓋率高,這里野生動物的種類也相當豐富,據統(tǒng)計,松山記錄到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有713種,野生脊椎動物216種。
海拔1800米以上是大草甸類型的植物帶,有金蓮花、黃花菜、手掌參、地榆、拳參、山丹等。
人文
海坨山北京與河北寫法不一,北京延慶寫作“海坨山”,河北赤城寫作“海陀山”。兩種寫法都正確。
南側斷裂升降顯著,山勢險峻,截云斷霧,夏季時有驟雨如飛,古稱“海坨飛雨”,又名“吞奇吐秀”,為媯川八景之一。
村莊
海坨山附近人煙稀少,南側北京延慶縣境內有西大莊科村一個村莊,還有松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北側河北赤城縣境內有閆家坪、姜莊子、大海坨村三個村莊。東側是玉渡山風景區(qū),幾十平方公里內人口只有幾百人。
道路
松閆路(松山-閆家坪)從山南側經過,起點位于張山營鎮(zhèn)西與國道G110舊線相交處,終點位于河北省赤城縣閆家坪村,道路全長18.8公里,連接赤城縣大海坨鄉(xiāng)。是騎行愛好者所鐘愛的騎行線路。
原砂石路路基寬7米,路面寬僅5-6米,兩輛車無法相向而過。由于松閆路路段依山而建,線型為環(huán)山公路,呈螺旋式上升,部分路段高差較大,安全隱患多,影響了過往群眾的正常通行。同時,松閆路貫穿佛峪口水庫、松山景區(qū)以及多個民俗旅游點,原道路不能滿足現(xiàn)況交通和旅游需求。
松閆路大修工程于2011年4月底開工建設,9月底完工。大修后的松閆路為四級公路,瀝青路面,路基寬6.5至8.5米,路面寬6至7米,設計行車時速為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