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山位于松江西北境內(nèi),距松江鎮(zhèn)西北約10.5公里處,地處九峰之最南端,名列九峰之末;是著名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陸云的故鄉(xiāng),前人將二陸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岡”來贊譽他們。
根據(jù)陸機詩:“仿佛谷水陽,婉弈昆山陰”以及潘尼贈陸機詩:“昆山何有,有瑤有珉,穆穆伊人,南國之紀”,昆山之名當在機云之前。后人為區(qū)別于江蘇昆山縣之馬鞍山(名昆山),故稱小昆山。其周圍1.5公里,面積約500畝,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遠望又如臥牛,北峰形似臥牛之首,稱“牛頭山”,可找出牛眼、牛鼻、牛鼻孔等五官面形。相傳此山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修行飛升之所,曾留下兩口寒泉,當?shù)厝诵蜗蟮姆Q為“牛眼睛”。
小昆山有二祠、二閣、二亭、三泉、三堂、七殿等勝景,以二陸宅為中心。嘉慶府志載山有“十景”。
又名寒泉,位于北峰之顛原泗洲塔院山門外左側(cè)。廣僅3尺余,水清可鑒毛發(fā),鄉(xiāng)人掬水洗眵,民間傳可治目疾。1958年被人投以石塊而干涸。右側(cè)原也有一泉,早枯。兩泉分布左右,很對稱,相傳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在此處修行所留下的,稱之為碧眼寒泉,人們形容為一對牛眼睛。據(jù)《峰泖勝概》記載,乾隆帝曾密訪昆山,在此系馬飲水喂料,并在石板上書“白駒泉”三字,附詩一首:“鐵筆點頑石,龍馬飲玉泉,晶瀅三尺水,照罷一身寒?!比虼说妹?/p>
在北峰與山鞍之間,取唐杜甫“月涌大江流”,朝觀日出,夜賞月華,意境清淡。
在山之西坡玉光亭上5米許,深2~3尺,現(xiàn)隱沒竹林中。傳說中峰禪師(明本禪師,元朝僧人,號中峰)設(shè)道場時,有神虎出穴聽說法;另說中峰禪師設(shè)道場時,有神虎出沒林莽,惟李某能降之,神虎被李某追逐,走投無路,化作一只“山貓”,蜷縮在東坡石縫里,才得脫險。
在昆山南麓百米左右,水不深,鄉(xiāng)民于此種植水紅菱,因采菱時坐木盆中,浮水而擷,故名。柳花飛入正行舟, 臥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fēng)光滿揚子, 天晴共上望鄉(xiāng)樓。
在昆山前,俗名山前橋,單孔石級平板橋,跨度12米。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清道光七年張允垂修。原橋左右兩岸遍植楊柳,與“紅如夕霞”的紅菱渡相映如畫。1977年,填河改道,原橋被拆,移前35米新河處新建砼橋一座,仍襲用原名。
為費隱和尚與其首座天則所植。
位于山之北麓。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和徐孟孺、陳繼儒游昆山時,得一莊墅,考為二陸遺蹤,遂建湘玉堂,其側(cè)室曰蕉堂,中奉二陸神主以祀。湘玉堂之陰與二陸祠之左為廣場,約6畝,欲雜蒔花卉,請諸親友捐花,故名乞花場。
在山西坡,距地面10米左右,原亭高約2.5~3米,八角形。取玉光瑩潤錦斕斑,霜雪經(jīng)多節(jié)愈堅之意。頂部用玉色石灰作材料,如道士所戴道巾狀,每瓣有榫口鑲合,飾以花紋,葫蘆結(jié)頂,周長約4.4米。
清諸嗣郢在二陸祠內(nèi)并祀楊維楨、錢惟善、陸居仁、陸應(yīng)陽、陳繼儒,稱七賢堂。
在讀書臺,取飛鶴書而抽海狀,桂壑於是投綸。轉(zhuǎn)麟旆而揖山容,松澗由其削衽之意。前探赭石,后托青山,毀于清末。
在昆山山前路北,老市河?xùn)|岸,有一股細流從石縫中潺潺流出,終年不絕,潮至淹沒,潮退現(xiàn)蹤。1978年拓寬河道,砌石駁護岸而失其所在。
在昆山下,為陸機、陸云故宅。陸機詩云:“仿佛谷水陽,婉孌昆山陰”,即宅的所在方位。歷代文人慕名瞻謁者不絕,留下不少詩篇。北宋詩人梅堯臣慶歷四年《過華亭》一詩,說明二陸宅在北宋時早已荒蕪。
在三圣閣西側(cè),取陸機 《于承明作與士龍》詩:“婉孌居人思,紆郁游子情?!敝?,明陳繼儒建,內(nèi)祀二陸。
在原泗洲塔院坡下,為一塊長24米、寬8米的平地,似人工開鑿。臺后有一屏石壁,高5~6米。相傳吳滅后,二陸退居故里,閉門讀書10年,此其遺址之一。后人曾于此建二陸祠。
又名九峰寺(或九峰禪寺)。在昆山北峰,傍慈雨塔而建,占地3畝。唐代龍朔元年(661年),僧伽大士宣化江南,經(jīng)過此地,建慈雨塔一座。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僧心古建觀音大士殿于塔前。因僧伽大士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故稱之為“泗洲塔院”。明、清兩代,塔院屢有修建。先后建有觀音殿、真武殿、西方殿、三圣閣、藏經(jīng)閣、寶訓(xùn)堂、水月殿、華陀殿、大雄殿、三官殿等建筑。山門有四大金剛,寺內(nèi)有十八羅漢,規(guī)模宏敞,成為江南名剎。
明代王世貞有詩云:“望去山中紫翠間,老僧趺坐掩禪關(guān),爐煙晝靜青松冷,獨有寒云自往還?!鼻屙樦挝迥晁律源蟮罘轿徊焕?,動工易向。一壁不移,片瓦未動,將塔院大殿及佛像,由面向正南轉(zhuǎn)而向北。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本月禪師特建奎章閣,用來供奉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初三、初四清世祖在景山便殿特賜給他的“樂天知命”及“一池荷葉衣無盡,數(shù)某松花食有余”、“天上無雙月,人間只一僧”等宸翰,以及御賜古銅佛一尊??滴跛氖辏?707年),康熙帝南巡來到松江,三月二十五日,賜贈御書“奎光燭影”四字匾額。慈雨塔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二日失火被焚。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雖經(jīng)過重修,但又傾圮。此后寺僧曾于北山坡建石塔三幢,但又毀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
在昆山北巔,又名泗洲塔。為唐龍朔初西域僧伽來江南宣化時所建。僧伽晚年定居泗洲,號泗洲和尚。明萬歷年間,塔傾圯,僧人又在山北坡另筑石塔三幢。
夏忠靖公祠:在山后,祀明戶部尚書特進太師夏原吉。夏是專職治水尚書,永樂元年奉命主持蘇浙水利,辛苦勤政,卒謚“忠靖”。民感其德,在昆山修祠立祀。后傾圮重建,尊為神靈,稱夏司空。俗名土地廟。解放后,于50年代拆除。
在山后,為清杭州知府張允垂祖上建。
據(jù)《云間志》載,墓在昆山之絕頂,舊有征北將軍陸祎墓碑,但早已斷毀不全。宋代許尚詩曰:“崎嶇尋古隧,衰草隱寒原。欲讀將軍事,豐碑只半存?!敝燎宕褵o跡可尋。
近年在山腰的二陸讀書臺附近崖壁上發(fā)現(xiàn),下署“子瞻”兩字,疑為蘇軾所書。
小昆山位于上海松江西北境內(nèi),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峰”之一。景區(qū)面積古稱“方圓萬頃”。小昆山東接?xùn)|海,西靠青浦練塘古鎮(zhèn),南依歷史名城浙江省嘉興市,北臨天馬山。
小昆山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河口濱海平原,周邊高峰林立。小昆山呈東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兩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狀,圓秀而潤,望之如夏盎。由中生代熔巖與火山碎屑巖構(gòu)成,局部有粗面流紋巖、英安流紋巖、粗面流紋質(zhì)熔結(jié)凝灰?guī)r、流紋質(zhì)(巖屑)晶屑凝灰?guī)r、流紋質(zhì)玻屑凝灰?guī)r。明清之際,小昆山林木翳然,黑松、香樟、水杉、刺槐、刺杉、毛竹、淡竹、廣竹、紅殼竹等蔚然成林,長勢旺盛。
小昆山屬北亞熱帶季風(fēng)區(qū)域,受冷暖空氣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冬季盛行西北風(fēng),受大陸風(fēng)侵襲,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fēng),受來自海洋風(fēng)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fēng)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干濕多變等不穩(wěn)定天氣,又由于冬夏季風(fēng)強弱和進退遲早不一,造成年際變化上的差異。
小昆山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櫸、槭、懸鈴木、青楓、梧桐、女貞、毛竹、蔑竹、棕櫚等。
小昆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小昆山就有167多種。據(jù)1990年藥用植物普查結(jié)果,已知全山有藥材217種。因此,小昆山(松郡九峰)有“天然藥庫”之稱。藥用植物有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jié)、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曼陀羅、靈芝、玉簪、龍葵、何首烏、龍須草、丹參等名貴藥材。舊時在山中還能常見梅花鹿、虎、獐、豺、金錢豹、麂子、野豬等。
在山之陰曾有二陸故居,山腰有二陸讀書臺、婉孌草堂、白駒泉,山巔有泗洲塔院、三圣閣,山麓有紅菱渡、楊柳橋、乞花場、玉光亭、揖山樓、七賢堂等。小昆山有5000多年人類文明史,現(xiàn)有兩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是上海歷史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人稱“先有小昆山,后有松江城,再有上海灘”。
小昆山歷代名人輩出,自古享有“玉出昆岡”的殊榮,這里即是三國東吳大將陸遜,晉代文學(xué)巨子陸機、陸云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在古時,小昆山還是聞名江南的名山之一,僅山上百年以上古樹名木就多達數(shù)百棵,四周分布著眾多道觀寺廟,是宗教活動盛行的地區(qū)。明清之際,小昆山林木翳然。
小昆山(即松郡九峰)的道教醫(yī)藥學(xué)的理論核心是以“精”為本,?!熬睘橄?。小昆山道教醫(yī)藥(松郡九峰實為一體,九山相連)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吳越文化中“養(yǎng)精”、海納百川理論,在醫(yī)藥理論上是以精惟本,保精為先。
《景岳全書·脾胃》中說:“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充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秉S帝《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學(xué)?!蹲x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中說:“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從以上這些文獻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來源,人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小昆山道教醫(yī)藥中特別注重“精”的保養(yǎng)。
自從小昆山(松郡九峰)道教創(chuàng)建以來,松郡九峰的道醫(yī)們(如薛道人)就源源不斷地從民間吸取營養(yǎng),引進技術(shù),將流行在民間的各種健身養(yǎng)氣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納入道教醫(yī)藥體系中,成為松郡道教醫(yī)藥體系中“養(yǎng)精”方法的準則。在用藥治病療傷方面,道醫(yī)們也是以養(yǎng)精、潤精、藏精、補精為主要治療方法。
改琦松江府城隍廟神像圖軸:為清代道教繪畫。所繪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東陽觀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態(tài)各異,極為傳神。
九峰三泖圖: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連的小湖蕩。“九峰三泖”是一處山水勝地,也是道教勝地。此幅畫也是中國南宗山水畫與海派書畫的主要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