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山,又名石佛山,海拔142米,長達3公里,北頭毗連市區(qū),海拔142米,素為徐州名勝之冠。云龍山山勢巍峨,曲折回旋,既擁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特別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親臨和留存的墨跡,讓這里久負盛名。每年眾多的廟會活動,交相輝映的民間藝術(shù)與民俗文化,使云龍山也成為名揚四海的重要民間藝術(shù)活動之地。園內(nèi)景觀眾多,以亭臺、寺廟和諸多古跡為主,主要有三義橋、蘇步橋、云龍書院、醉石亭、東坡石床、張山人故址、白鹿洞、望湖亭、戲樓、鄧永清彰功碑、五十三參、碑廊、御碑亭、興化寺、觀景臺、同心臺、山西會館、抗戰(zhàn)亭等。蘇軾的名篇《放鶴亭記》也立碑于放鶴亭旁,成為過往游客駐足品讀的對象。每年的云龍山廟會更是一年一度的盛世,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將匯聚于此。
放鶴亭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為文人隱士張?zhí)祗K所建。亭南北長11.95米,東西深4.95米,歇山飛檐,古樸幽雅。張?zhí)祗K自號“云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與其結(jié)為好友。山人養(yǎng)了兩只仙鶴,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飛仙鶴,亭因此得名。元豐元年秋,蘇軾寫了《放鶴亭記》,除描繪了云龍山變幻莫測的迷人景色外,還稱贊了張山人的隱居生活,塑造了一個超凡出群的隱士形象。因此文膾炙人口,被選入《古文觀止》,云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此聞名于世。
碑廊位于放鶴亭東側(cè),與興化寺毗連。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長約30米,加上碑廊背面,總長度接近40米,廊內(nèi)墻壁上鑲嵌著歷代碑碣54塊,書體包括真、行、草、隸四體,大字如斗,小字如蠅頭。另有石刻線描人物和山水畫各兩幅。
飲鶴泉在放鶴亭南側(cè),何時所鑿已無法查考。但此放鶴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北宋以前云龍山叫石佛山,飲鶴泉當時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鶴亭,改名為飲鶴泉。
招鶴亭是磚木結(jié)構(gòu),小巧玲瓏,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歌,所以叫招鶴亭,此亭位于一節(jié)山最高處。
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戶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順治十七年戶部分司徐渭弟又籌資因亭建廊,與亭相通。原廊左右開窗,風雨時可以關(guān)閉,此廊可有而不可無,故名可廊。
觀景臺坐落在云龍山第三節(jié)山上。臺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整個建筑依山就勢,造型古樸端莊,氣勢雄偉。登臺臨欄遠眺,全城美景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入夜,霓虹燈光芒四射。
臥牛泉修復工程于1999年7月1日完工,并向游人開放。始建于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匯集而成。因泉池東壁巨石形似臥牛而得名。池長約30米,寬6米,深5米。
三義橋位于臥牛泉泉池中部,呈拱型,橋欄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龍戲珠、麒麟等傳統(tǒng)圖案,縣在橋東面立有三義碑。
云龍山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位于興化禪寺內(nèi),依山而鑿。1993年興建大雄寶殿時發(fā)掘?,F(xiàn)存7組、71龕、38題記、游記、195尊造像。上下兩部分有唐宋時期石階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為高浮雕。
利濟亭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據(jù)《利濟碑》記載:清光緒年間,彭城義士楊文一等五義士,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資興建。
誼亭已有百年歷史,旨在紀念蘇東坡與云龍山人張?zhí)祗K之間的友誼,“誼亭”二字為蘇軾書體。
姜公亭位于云龍山首節(jié)大士巖北側(cè),姜焯曾任徐州知府,在徐理政期間主持興建大士巖、創(chuàng)建尊經(jīng)閣、重修學宮,對徐儒學佛學頗有貢獻,后人建亭以存紀念。
御碑亭位于云龍山一節(jié)山平臺,清乾隆帝歷史上多次來徐,在云龍山多次留有詩、聯(lián)、文等刻石。后人為紀念圣跡,建御碑亭以資銘記。
津浦鐵路抗戰(zhàn)殉難員工紀念碑亭,坐落于云龍山北麓,建于1947年5月,199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徐州市鐵路分局募捐集資重修。1987年被列為徐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亭主要記載1937年末,日寇侵華逼近徐州,徐州機務段的鐵路員工共有186人為國捐軀,特建碑亭以致垂念。
同心臺位于云龍山觀景臺南20米,由“同心鎖”、“同心柱”、“同心鏈”三部分組成。同心鎖重680斤,刻有“心愿鎖,鎖定心愿到永遠”。四根同心柱刻有“平安鎖、連心鎖、定情鎖、財源鎖、成材鎖、長壽鎖、同心鎖、友情鎖”等吉祥祝福語。
位于云龍山第九節(jié)西麓,周圍杏林密布,是踏青賞花之佳處。杏花村館為基本對稱格局,四合院式建筑。主樓兩層,樓層設(shè)腰檐平座,四周落地格扇。主樓兩側(cè)設(shè)附屬用房,其間均由廊、墻聯(lián)系或分隔。杏花村館總占地約2.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970余平方米。
云龍書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為云龍書院。著名詞人、探花馮煦當過院長,進士王欽霖、劉庠當過教師,其學生韓志正曾當選為孫中山大總統(tǒng)時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員。書院最初為清初宮式建筑,內(nèi)有講堂、四賢祠、文昌閣、宜福堂、紫翠軒、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書院為戰(zhàn)爭所破壞,夷為廢墟,前后共存182年。1996年園林部門依史料記載,恢復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現(xiàn)了云龍書院昔日的風采。
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初建于唐朝開元年間。歷經(jīng)數(shù)朝代,古跡眾多:大雄寶殿、濟公殿、鐘樓、藏經(jīng)樓等,其中較出名的是北魏時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約三丈二尺。這就是與云崗和龍門石窟同時代富有盛名。
大士巖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創(chuàng)建的,原為放鶴亭僧舍。興建僧舍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一巨石長約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為觀音大士像,原石當中有白紋一道,橫亙腰間,隨示名玉帶觀音,統(tǒng)名為大士殿。大士巖院內(nèi)有清代種植的古柏兩株,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劉備泉位于湖東路北入口東側(cè)云龍山腳,泉上方有三讓亭,以喻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接任徐州牧,泉因此而得名。泉出石罅,流碧含煙,冷沁肌骨。
張山人名天驥,字圣涂,自號“云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因與其志趣相投,遂成為好友。蘇軾常率賓客僚屬赴張山人舊居飲酒、作詩吟賦。舊居有堂屋三間,西屋三間及廚房兩間,院內(nèi)清幽雅致。公元1077年因黃河決口,水灌徐州城,張山人舊居被大水毀壞。張山人又在舊居東山頂另建新居。現(xiàn)存的張山人舊居為后人依史料記載而重新恢復的,具有典型宋代農(nóng)家小院的風格。
懷古亭原名“醉亭”,為方便古代文人隱士飲酒休息而建。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登上云龍山,與其隨從在此亭合影留念,并作出“綠化荒山,變窮山為富山”的重要指示。從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樹造林,綠化家鄉(xiāng)的熱潮。為紀念毛主席登臨,此亭更名為“懷古亭”。
1、北門:
公交乘坐2路,11路,11路附線,64路,608路至師大北門下往回走300米左右即可到達北門。
2、西門:
公交乘坐38路,47路,63路,游3路到云龍山站下。
3、其他線路:
22,游2,55,都可到達。
云龍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shù)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2012年的56%。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云龍山名字的來歷,說法不一,有史載,亦有民間傳說。
一說:《志》云:“山出云氣,蜿蜒如龍,因名?!逼渖骄殴?jié)山峰,高低起伏,其狀恰如一條臥龍,而春夏云霧繚繞時,又如龍起舞,故名云龍山。
二說:因劉邦曾藏于此山。董其昌《彭城云龍山重修放鶴亭記》說:“按史記稱秦始皇東于厭王氣,漢祖心自疑,避匿山中,呂后嘗得之,曰季所居有云成五彩云,而赤帝子斬白帝子,蓋龍德也,彭城之有云龍山,其得名當以此?!惫?06年,劉邦在豐西澤斬白蛇,舉義旗,宣布抗秦起義,隱匿于芒碭山、云龍山之間,總有一片祥云,形狀如龍,圍繞在劉邦頭頂。因劉邦后來當了漢朝的開國皇帝,皇帝是“龍”,他藏過身的山,也就稱為云龍山了。
三說:南(朝)宋皇帝劉裕曾來過此山,故名。古彭城有個劉裕,是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東晉時期為大將。為消滅割據(jù)勢力,曾在彭城設(shè)幕府,指揮戰(zhàn)事。期間,曾多次登云龍山,傳說見有云中之龍環(huán)繞。四年后,劉裕當了南宋朝的皇帝,為人間之龍,為紀念劉裕故山名云龍。
四說:云龍山為一條惡龍所變。惡龍長期把持黃河,危害徐州百姓,常汲黃河之水,吐水為災。后被徐州一見義勇為青年用劍刺死,化為此山,故名云龍山。
五說:云龍山為一好龍所變。徐州干旱,一龍未經(jīng)允許,行水救民,被玉皇大帝懲罰,奄奄一息。當?shù)匾粋€姑娘,救活此龍。此龍化為一山,永遠留在徐州,后人便將此山命名云龍山。
六說:源于一個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個名叫云龍的小伙子與鯉魚精變化的大鳳姑娘戀愛,大鳳為救徐州于大水,假意答應嫁給九小龍王,后撞死于山石之上。云龍死后,兩人合葬山上,故名云龍山。
云龍山索道位于風景優(yōu)美、風光旖旎的云龍湖畔,穿越于逶迤九節(jié)的云龍山脈,整個索道全長1200米,垂直高度88米,設(shè)立十八個支架,三個站房,西站站房與果樹盆芝園為鄰,西站站房與觀景臺相系,東站站房與南郊彭園相對,運行速度1m/秒,最大單向運輸量450人/小時,吊藍式吊藍數(shù)量129個,為單線自動循環(huán)式,云龍山索道的特點是將整個南郊風景區(qū)聯(lián)成一體。
是由世界著名的德國威港滑道公司設(shè)計,并提供世界上最先進的不銹鋼設(shè)備,滑道起點設(shè)在索道中站附近,全長1000米,高差84.5米,寬3米。云龍山索(滑)道的建成,使景區(qū)三點連成一線,西邊有湖,東邊有洞,中間有臺,與諸多景點相連,交相輝映,人行其上,使云龍山周圍各處美景盡收眼底。
線路一:從北門出發(fā)
北大門-曲港跳魚-三義橋-蘇步橋-戴季陶石刻-懷古亭-云龍書院-東坡石床-黃茅岡摩崖石刻-張山人故居-望湖亭-戲樓-五十三參-大士巖-古柏-船廳天上座-碑廊-放鶴亭-飲鶴泉-御碑亭-招鶴亭-寺-景臺-心臺-西會館-戰(zhàn)亭-大門
線路二:從西門出發(fā)
西大門-石壁流淙-鶴歸亭-幽邃軒-五十三參-大士巖-御碑亭-飲鶴泉-招鶴亭-船亭天上座-碑廊-興化寺-觀景臺-同心臺-山西會館-抗戰(zhàn)亭-蘇步橋-戴季陶石刻-懷古亭-云龍書院-東坡石床-黃茅岡摩崖石刻-張山人故居-可廊-白鹿洞-望湖亭-戲樓-西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