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該保護區(qū)所在地霧靈山原名伏凌山,曾叫過孟廣硎山、五龍山,到明代時因大乘天真圓頓教第三代祖天真古佛將此山作為“求道靈山”,加之此山常年有云霧繚繞其上,始稱霧靈山。
明洪武年間,中丞劉伯溫曾到邊陲重鎮(zhèn)曹家路巡視,將這里命名為“霧靈山清涼界”并刻于一巨大花崗巖上。
在清朝,霧靈山被圈進紅樁內,封為“皇家風水寶地”---清東陵后龍風水禁地,封禁長達270余年,形成了“草木叢生,古樹參天,野獸成群,遍地涌泉”的良好原始森林景象。
1983年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
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河北省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1995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qū)網絡。
2002年被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4年被中國林學會命名為“全國林業(yè)科普基地”。
2015年獲得首批中國森林氧吧稱號。
地理環(huán)境
地理位置
河北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河北省興隆縣北部,主峰霧靈山海拔高2118米,被稱為“京東第一高峰”。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中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7′~117°35′;北緯40°29′~40°38′,屬森林生態(tài)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qū)。
氣候特征
霧靈山林區(qū)屬暖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區(qū),年平均溫度7.6°C,最熱月平均氣溫17.6°C,是華北“熱海”中的“避暑涼島”。具有雨熱同季、冬長夏短、晝夜溫差大的特征。年平均氣溫7.6℃,日均氣溫穩(wěn)定,超過10℃的日期約在5~10月,年均日照2870h,林區(qū)年均降水量763mm,局部可達900mm。年均蒸發(fā)量1444mm,平均相對濕度60%。干燥度1.5。無霜期120~140d。
水文情況
霧靈山的水,以主峰為中心呈輻射狀流出。東部主要匯入柳河經灤河入潘家口水庫。西部匯入清水河入密云水庫。北部匯安達木河經潮河入密云水庫。
區(qū)域面積
保護區(qū)總面積14246.9公頃,核心區(qū)面積3794.6公頃,緩沖區(qū)面積2404.4公頃,實驗區(qū)面積8047.9公頃,有林面積10522公頃,森林覆蓋率80.3%。
主要包含霧靈山自然保護區(qū)轄區(qū),及與霧靈山自然保護區(qū)交界的興隆縣3個鄉(xiāng)鎮(zhèn)21個村轄區(qū)范圍??偯娣e近4.2萬hm,人口1.5萬余人。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對象該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為溫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和獼猴。
植物資源
霧靈山物種資源豐富,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屬1870種,其中苔蘚植物47科128屬317種;蕨類植物15科24屬65種;裸子植物2科6屬13種;被子植物104科507屬1475種。
動物資源
霧靈山有野生陸生脊椎動物56科119屬17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8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有108種。
特有物種
區(qū)內模式種有霧靈景天、霧靈丁香、霧靈黃芹、霧靈沙參等38種。霧靈山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物種共有人參、核桃楸等10種。
開發(fā)狀況
霧靈山開設正門、北門、西門3個山門4個生態(tài)旅游精品景區(qū)120多個景點。2007年,霧靈山投入巨資對龍?zhí)?、清涼界景區(qū)進行了升級改造,隆重推出清涼界峰、大字石、三像石、古遼楊等清涼十八景,使霧靈山又增加了新的旅游亮點,從而使霧靈山的旅游資源更富有歷史文化特色。
生態(tài)價值
霧靈山自然保護區(qū)珍藏著較完整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近6000多種生物資源,內容豐富,是生態(tài)、動物、植物、環(huán)境、水文、地質、土壤等學科理想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很好的教學實習基地。該保護區(qū)以森林景觀為主體,成為護衛(wèi)京、津的綠色屏障和重要的水源供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