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zhèn)東,湖北省十大旅游名村通城縣塘湖鎮(zhèn)荻田村位于山下。
黃袍山主峰--華羅寨
華羅寨系黃袍山主峰,海拔約1200多米,位于湖北省通城縣東,東與崇陽縣高枧接壤,南與江西修水相鄰。華羅寨峰下為大盤山,大盤山在民間傳說為盤古開天地之所在,因為神話,不足為信。黃袍山下有一巖名石溪巖、又名玉溪巖、白水巖等,有大水,奔涌瀉下而成巨瀑,名黃袍山白水崖瀑布,巖頂海撥約330米,巖高若170米,寬若80米。華羅寨東南北俱陡巖峭壁,唯西南一路,名仙人埂,從巖石鑿梯,可登峰巔。峰頂寬約百余畝,有清泉可汲。
華羅寨原名羅寨或羅山,早在夏商王朝時期,羅國是楚國的附屬國,也可謂楚國的分支,初期的羅國古都政治中心即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華羅寨下的望湖洞、大堝等一帶,商業(yè)經(jīng)濟中心位于今天的通城縣塘湖鎮(zhèn)的城墻山內(nèi)側(cè)郭家壟、塘湖、狼荷等。政治中心以高山為安,經(jīng)濟中心以城墻而衛(wèi)。羅國為熊姓、部分為羅姓,羅國管轄面積并不大,主要沿今天的幕阜山脈的通山九宮山和幕阜山、崇陽大湖山和夜合山、通城的黃袍山、修水的黃龍山、平江天岳山、岳陽赤壁藥姑山等等,羅國子民皆居山間。羅國在楚吳交界華羅寨的存在時間并不長,后因商王朝的建立和強大,對屬于夏王朝的子國羅國,自然是打壓,羅國也被迫遷往他地。在西東周朝時期,在黃袍山又建立了一個華梓國,面積極為狹小,主要限于通城、崇陽雋水、梓木溪流域一帶,與修水渣津“古艾國”與鄰,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古艾”諸侯國,所轄范圍包括修水、銅鼓、武寧、永修等修水河流域一帶,而渣津鎮(zhèn)龍崗坪即為當(dāng)時的古國都。而華梓國的國都位于梓木里(今荻田村等)。在春秋戰(zhàn)國、漢朝等時期都曾有小國都存在,但規(guī)模都小,或為當(dāng)?shù)匕傩掌鹆x自建、或為朝庭對王候功臣的小封地。但在唐朝時期,確是名噪華夏,只因張氏號瑛的黃袍山當(dāng)?shù)睾兰?。華羅寨名源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 ,地方豪紳張十萬,在此鋸槐立寨,招兵買馬,護衛(wèi)一方鄉(xiāng)民,建華羅國,號稱“兵馬十萬眾 宅舍十萬間 糧食十萬擔(dān)金銀十萬斤”,既拒黃巢起義軍,也不服腐唐之治。華羅寨北有 200 米長 巨巖,狀似城墻,張憑此固守,萬夫莫開。山尖高聳,霧繞霞飛,每當(dāng)云開天朗,登山遙眺,可見洞庭湖水。華羅山有插劍巖,在槐寮寨山腰,有巨石巖,長數(shù)丈,諸石皆青,唯此石獨白,上有 18 穴罅,傳為張十萬插劍所留。 華羅山側(cè)有奶石,下垂如乳,四季滴水不竭。至今仍可見到華羅山古兵寨舊址基地,華羅寨之西南有平地數(shù)千坪,可以想像1000年前之古兵寨規(guī)模。懸?guī)r絕壁至今仍在、插劍巖也依然如故、巨奶石還是滴水不竭、巖梯仙人埂終不改其艱險……黃袍山華羅寨,早在中國的遠古時期就有黃帝在此建立兵寨,其后又有商朝末年姜尚在此點兵,漢室武帝及其親信衛(wèi)青在此培育勇士,三國時期是西蜀東漢的必爭之峰,初始是東漢隱兵之地,后是西蜀前沿練兵之所。近代更是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羅榮桓、鐘時期、傅秋濤、沈國楨、黃全德、黃永勝等人在黃袍山建立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轄鄂南武昌、咸寧、蒲圻、通山、崇陽、嘉魚、通城等七縣,贛北修水、武寧、銅鼓、永修等6縣、湘北平江、臨湘、岳陽等5縣。并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quán)—通修縣勞農(nóng)政府(包括通城縣、崇陽縣、修水縣),黃袍山不僅是湘鄂贛省委黨校原創(chuàng)地,也是湘鄂贛省委政府駐地,黃袍山是秋收起義的首要策源地。今天的華羅寨芳草萋萋、竹樹成林,與大盤湖水、閣壁湖水相映,山峻而湖美秀,“華中第一瀑”白水巖瀑布聲響徹數(shù)里、玉溪水潤萬物。山上之大堝、望湖、雷吼,如在仙境,山下之潤田、夏家、石港等村落村民安康,而荻田、塘湖更是街市熱鬧、經(jīng)濟欣榮。
黃袍山傳說
黃袍山,位于通城縣塘湖鎮(zhèn)境內(nèi)的幕阜山脈中段,據(jù)《通城縣志》云:古代有仙人曬黃袍于此,故名黃袍山。原來這里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話說當(dāng)年玉帝與王母娘娘于瑤池設(shè)宴會仙,眾仙品嘗瓊漿佳肴,皆贊不絕口。呂洞賓欲窺調(diào)料秘訣,便潛入膳房,偷得仙油一瓶,藏于袍內(nèi),后降落于此山。仙廚稟告王母,王母道:“此乃仙宮神物,不可偷泄人間。”旋即派遣天兵十萬云降此山,嚴(yán)查追還。洞賓情急,將油瓶擲出,油瓶碎,仙油濺散,洞賓袍染。這種仙油,黃澄澄,亮晶晶,竟將洞賓仙袍染成橙黃色,與玉帝所穿龍袍酷似。呂洞賓大驚,便洗袍曬此。當(dāng)?shù)厣矫駬?jù)此便取名為黃袍山。
清代庠生吳家璉賦詩《黃袍山》云:“天匠裁成褕制工,搜懸負扆卓東峰。含風(fēng)褶漾翩遷浪,映日襟湛衣幘蹤,花鄉(xiāng)青巖披錦翟,紫凝秋嶂曬黃袍。無人敢著儀威赫,長掛崇山襲獷儂?!睆纳叫慰∫菪忝赖慕嵌葋斫忉尅包S袍”之名。
黃袍山古色人文文化帶
黃袍山人文景點有:一門三尚書--忠臣廟(方瓊紀(jì)念館)、北宋抗金英雄元帥岳飛之師--方瓊墓地、黃庭堅退隱黃袍山的“魯直第”、明朝進士汪潤田故居、劉塘湖故居、夜珠窩“文定世第”、西漢初期張良創(chuàng)辦的“伐桂書院”、幕阜書院遺址、華羅山寨古兵寨遺址、苦竹嶺古關(guān)、楚吳古道、茶馬古道、南虹橋、蘭若橋等。
北宋兵部尚書方瓊紀(jì)念館
方瓊是黃袍山里文人景區(qū)代表之一,位于黃袍山雷吼方家。由方氏后人方小桃等人士發(fā)起重修,原為忠臣廟,將軍廟、福隆寺等,今天重建更名為方瓊紀(jì)念館。方瓊紀(jì)念館主要紀(jì)念北宋進士、兵部尚書、鎮(zhèn)夷將軍、抗金英雄方瓊。另有敬奉進士及第、八番都元帥、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左閣丞相、方瓊祖父方迪,進士及第、累官戶部尚書、方瓊父親方琳等雕像。 紀(jì)念館前為水庫,名“尚書池”,側(cè)有石巖,名“將軍巖”。
方瓊紀(jì)念館依山傍水,風(fēng)景區(qū)秀美。設(shè)置了庭院、正堂、停車場、親水臺等。
明朝按察使汪潤田故居
汪潤田故居,又名潤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見證著歷史的青磚黛瓦,掩蔭在青山翠竹之中。
潤田村以汪姓為主。據(jù)載,元末汪氏先人汪應(yīng)龍由臨縣崇陽遷入通城?!敖葑闶掳?,落葉鯉港,復(fù)居潤田。人丁族起,科甲蟬聯(lián)?!蓖魬?yīng)龍第六代孫汪茂實號潤田,村名由此而來。潤田大屋門前一汪水塘碧波輕蕩、游魚可見。正大門上方高懸的“吏部主政”,透著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墻上,精雕細鏤的麒麟等飛鳥走獸栩栩如生??玳T而入,只見五重堂屋縱向相連,巨型石雕、橫梁、木柱構(gòu)造緊致,獨具匠心,建筑的節(jié)點處看不到一根鐵釘。
汪潤田故居面寬20米,徑深60米,總面積約500平米,是通城縣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敦煌縣令汪宗翰故居
汪宗翰故居位于湖北省通城縣塘湖鎮(zhèn)黃袍山潤田灣潤田老屋。汪宗翰(翰,又為瀚),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縣黃袍山潤田人(今湖北省通城縣塘湖鎮(zhèn)黃袍山潤田灣人),精金石、通書畫、善詩詞。光緒己卯(1879)科舉人,大挑揀選知縣;庚寅(1890)科會試,中進士,欽點主事簽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調(diào)補甘肅鎮(zhèn)縣知縣(實為貶職。甘肅學(xué)政葉昌熾在1902年8月5日日記中說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簽掣鎮(zhèn)原,調(diào)補邊缺,頗悒悒不得志”),加同知銜。辛丑(1902)蘭州任鄉(xiāng)試同考官,調(diào)補敦煌縣知縣,攜老母幼子出關(guān)任職。甲辰(1904)大計卓異,賞戴花翎五品銜。1906調(diào)蘭州,戊申(1908)調(diào)署華亭縣事,接補張掖縣知縣。1909年復(fù)調(diào)吏部,晉封中憲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內(nèi)閣學(xué)士等,誥封奉政大夫(從二品)。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發(fā)現(xiàn)、并懂得敦煌藏經(jīng)洞中經(jīng)卷、畫像重大文物價值的清朝官員,是第一位對敦煌藏經(jīng)洞中經(jīng)卷、畫像文物價值進行過研究的學(xué)者,也是最先對敦煌藏經(jīng)洞中經(jīng)卷、畫像作出了了保護、封存貢獻的人,更是首先真實向清朝政府匯報敦煌藏經(jīng)洞文物古跡、并申請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員。
監(jiān)察史劉塘湖故居
劉繡衣,名仕昌,字時亨,號塘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舉人,甲辰(1424年)科進士,登刑部寬榜,授陜西道監(jiān)察史,后升任浙江副使,卒于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
劉繡衣出生地獅子山大屋,系劉繡衣上輩所造,屋住劉氏一脈。東有假山花園,西有官廳,四巷八閣,錯落有致。門前左側(cè)是旗桿石,右邊是寄馬樁,雄偉壯觀,威嚴(yán)顯赫,可見劉繡衣當(dāng)年的地位。劉氏后裔為紀(jì)念這一代名臣,于1994年,在劉繡衣出生地獅子山大屋重修了“塘湖故里”。
黃袍山古村落
通城縣塘湖鎮(zhèn)黃袍山上有個大堝村,記者昨日探訪這個蘊含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偏遠山村時,心中充滿驚奇和深深的敬意。大堝村又名夜珠窩,因相傳系天宮夜明珠墜入凡間隕落黃袍山而得名。據(jù)《黃氏族譜》記載,大宋才子黃庭堅(江西修水縣人,字魯直,為江西詩派開山鼻祖)曾在此隱居,其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齊名,世號“蘇黃”,至今,大堝村內(nèi)仍可找到始建于北宋時期的“魯直第”古式建筑。在這個不起眼的深山村落,還能看見張文定(宋朝,著有《四庫總目》)故居“文定世第”,“江南神童”吳壽平(3歲能詩,7歲會文,9歲應(yīng)試)故居,以及漢朝時期張良退隱黃袍山創(chuàng)辦的的“伐桂書院”、才子吳冀泰修建的“夜珠窩”古戲臺等。另有一古民居中發(fā)現(xiàn)了紀(jì)念張良的古匾“圮直德臨”,還有多處宋朝時期的古雕、古監(jiān)樓、古院等。
黃袍山癡情谷
在楚頭吳尾的鄂南通城縣黃袍山觀音峰下(今湖北省通城縣塘湖鎮(zhèn)黃袍山荻田村)有一個如世外桃源的仙谷--肝坑,其谷呈心肝狀山窩,三面環(huán)山,古樹、老井、小溪、石橋、茂林、修竹、山花、溶洞......山青水清,竹樹成蔭,風(fēng)景秀麗,居住著十?dāng)?shù)戶人家,與世無爭。
相傳在隋末唐初,這里生活著一對如膠似漆般恩愛的新婚夫妻,及一位老媽媽(相傳系男方的母親),女子貌如嬌花、若比天仙,男子英俊、身強力壯,并肚有詩書是一秀才。女子紡紗、男子教書,女子采茶、男子勞作耕種,三人之家很是幸福......但由于戰(zhàn)火波及這片凈土,男子也參加了軍隊(是否強征不清)。女子只好獨自撐起這個小小的家,日出勞作,以種綠茶、黃豆、山茶等換取自己生活之資及養(yǎng)奉老母,男子一去多年,女子苦等數(shù)載不見郎歸,寂夜以淚洗面......因一直沒男子的消息,后來就不斷有一些媒婆、鄉(xiāng)紳、地主等來“騷擾”,后來老母親生病,女子向鄰居借了一些銀兩以付醫(yī)資和藥資,但有一地主設(shè)計將女子的欠債轉(zhuǎn)移,地主成了女子的債主,地主以此為要挾,要女子做其小妾,女子不從,地主三五天就派人來勸說、恐嚇......女子四處打聽愛郎,地主知道后,一方面施壓更甚,一方面安排下人散布其男子已陣亡的消息,女子聞聽愛郎已亡,悲痛至極。她最后答應(yīng)地
主的下人,并要求地主給一些銀兩為聘禮,在婚期的前夜,女子將那些銀兩交給了老母親,自己一人來到山谷的觀音峰之頂,長嘯數(shù)聲男子的名字,說她是清清白白的,清清白白的地去天堂找男子的......后奮力掏刀將自己的心肝割出捧著......(從此,此山谷得名為肝坑,民間又有一說,因女子對愛情的堅貞感動了上天,得以升天成仙女,所以又叫仙女谷)
不久,男子功成歸來的那天,卻得知愛妻已不在人間,一人狂奔山頂,在愛妻自盡的地方,長跪不起,痛不欲生,悲泣三日,后老母來尋,男子忍痛同母歸家。男子將從軍所得酬勞自留部分,其他皆用于家鄉(xiāng)的修路建橋,及資助當(dāng)?shù)馗F苦的人家,并對當(dāng)?shù)氐膶W(xué)生皆不收取學(xué)費。男子對母親甚孝,沒再婚娶,每日教學(xué)勞作后都侍奉在母親身旁,講講從軍的事情,聊聊外面的境況,母親外出,其皆攙扶著老母親......
五年后,母親終老,男子守孝三年。守孝三年后,男子將自己的居家及所有財物皆給了另一位年青的秀才,囑其教授學(xué)生。所有安排好后,在女子自盡的祭日,男子穿著一身盡白,在愛妻自盡的山頂,風(fēng)中,雨中,他佇立良欠,眼神呆滯,眸帶淚光.......深夜,也就是女子自盡的那個時刻,他撞向了石巖.......
――后續(xù),多年后狄仁杰聞聽此事很是感動,親自到這里吊念,且下令開挖谷外的大片山丘,以置良田,得名荻田村。并在山頂之石上親書“堅貞女”“癡孝男”等字,其字已不知所蹤。
文字并不能表達那感天動地的貞女癡男的愛情故事,孝子的故事,不管在傳說中是否有多少夸大,或是人工修飾,我都寧愿相信,如同我相信那祝英臺的化蝶一樣,很凄美.......心谷也好、肝坑也罷,神仙谷也好、仙女谷也罷,愛情谷也好,癡情谷也罷……在這個名字的后面有一個流淌血淚的感人故事就夠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今天,對很多人來講這恐怕都只是一種理想,一個世外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