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呂梁山脈南端,位于山西省蒲縣、隰縣交界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6°23′45″~36°38′20″,東經(jīng)111°2′~111°18′。[1]
屬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區(qū)內總面積20617.3公頃,森林覆蓋率68%。
保護區(qū)始建于1993年,1999年掛牌運行, 2006年2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成立的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保護區(qū)之一,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褐馬雞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保護價值。
該保護區(qū)總面積20617.3公頃,其中核心區(qū)面積8185.06公頃,緩沖區(qū)面積5216.18公頃,實驗區(qū)面積7216.06公頃。東以磨溝村(隰縣、蒲縣縣界)為起點,沿洪永線公路至斗角溝口,再向南至山神廟梁(海拔1569.5米處),沿梁到張公莊村西,經(jīng)陽窯、毛岔、克城后溝、青寸溝到鹿場,經(jīng)柳卜凹村、侯家溝村東、佃溝溝心到馬武村西,再沿老虎凹、劉仙村、辛窯、道角、李子坪、蘆崖底至背家坡;南從背家坡起,沿梁到馮南莊村后大梁,經(jīng)泰山頂沿梁到山底,順河床到曹洼村后大梁;西以曹洼村村后大梁起,沿梁經(jīng)牛旺頭、大疙把村到磁窯河,沿流水線到穆洼村,經(jīng)杏樹梁、楊家垣、百腰、大麻子垣,沿流水線至辛莊村,經(jīng)洞溝河到井子坡,沿溝到周家山、韓家疙瘩,經(jīng)隰蒲縣界(蛇盤兔)沿梁至尖山(海拔1708處),經(jīng)背莊到深家溝口;北從深家溝口沿洪永線公路至磨溝村(隰縣、蒲縣縣界)止。
該保護區(qū)主要保護對象是世界珍禽褐馬雞和中國國特有樹種白皮松。遼東櫟林是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闊葉林的優(yōu)勢種,也是該保護區(qū)的地帶性、標志性植物。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該保護區(qū)內有高等植物103科,449屬,965種;共有動物409種,瀕危動物種有:金錢豹、黑鸛、游隼、灰背隼等。分布于五鹿山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大天鵝、獵隼、褐馬雞、原麝等30余種。在植被類型中有5大植被類型組,8種主要植被型、41個群系,是山西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白皮松林主要分布在深家溝、黑虎溝、山底等地。白皮松因樹皮常有不規(guī)則的鱗片狀剝落,故而又稱蛇皮松或蟠龍松,樹形高大,壽命較長,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白皮松是比較穩(wěn)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褐馬雞是中國的特產(chǎn)鳥類,僅分布于山西省呂梁山脈以及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林區(qū)。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是山西省第二批成立的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保護區(qū)之一,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褐馬雞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保護價值。
該保護區(qū)位于呂梁山脈的南段,呂梁山脈主脊線縱穿全境,地表組成物質主要有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guī)r,頁巖,石炭紀和二疊紀的沙頁巖,局部地區(qū)覆蓋著第四紀黃土,該地區(qū)地形多變,山勢險要,峰巒疊嶂,溝大谷深,主要山峰有尖山,紅軍寨,沙冒頂?shù)?,主峰五鹿山位于保護區(qū)西部,海拔1946.3米,最低處下莊水庫海拔1135米,相對高差811.3米。
該保護區(qū)的河流屬于黃河一級支流——昕水河流域,由于草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水源涵養(yǎng)好,所以地表水源充足,流量相對穩(wěn)定,水質清澈,每小時流量0.5~0.8立方米,侵蝕模數(shù)為每平方公里120~140噸,水質無污染,所含礦物質主要含有碳酸鈣,氟氧離子含量為7.5公斤/每升,還含鈉,鈣,鉀,鎂,鐵等元素,PH值7.6,途經(jīng)下莊水庫,大寧縣后注入黃河。該保護區(qū)域地下水可分為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和碎屑巖,變質巖類裂隙水,一般有較大范圍的補給匯水區(qū),調節(jié)能力強,流量比較穩(wěn)定。
該保護區(qū)位于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qū),是東南區(qū)季風的邊緣,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山西省內同緯度地區(qū)相比,氣溫偏低,變幅較大,空氣濕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氣候,其特點是夏
季炎熱多雨,多為東南風,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風。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該區(qū)年平均氣溫8.7℃,極端最高氣溫36.4℃,極端最低氣溫-23.2℃。一月份平均氣溫-6.7℃,七月份平均氣溫26.7℃;大部分地區(qū)等于和大于10℃的積溫2600-3000小時,無霜期150-180天。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該保護區(qū)日照充足,全年太陽輻射總量116—13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shù)2400-2700小時。降水量年均500-560毫米左右,最高899.5毫米(1958年),最低346.4毫米(1965年),基本能滿足林木生長需要。年平均相對濕度55.6%。雪期,凍土期為90天左右,初雪期11月上旬至中旬,凍土期開始于11月下旬,次年3 月上旬開始解凍,年最大凍土深達107厘米。
該保護區(qū)土壤呈明顯的垂直分布,在區(qū)內自上而下土壤類型共分棕壤,褐土,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個土類,7個亞類,15個土屬,27個土種。
集中分布在該保護區(qū)海拔1800~1850米以上山區(qū),垂直分布于山地褐土之上,土層較厚,有80~120厘
米,腐殖質含量很高,PH值為6.2-7.0,有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被落葉層,呈棕褐色,厚度1~18厘米,土壤肥力高,保水透氣性能良好,在該保護區(qū)有3個土屬,6個土種。
主要分布于該保護區(qū)境內中山上部,垂直分布在棕壤和山地褐土之間,一般多出現(xiàn)于海拔1600米以上,土層厚35~80厘米,土壤PH值為6.5-7.5,有粘粒淋溶聚集作用,土壤侵蝕微弱,自然肥力較高,該保護區(qū)有5個土屬,8個土種。
主要分布于該保護區(qū)海拔1200~1500米之間,為低中山和土石山根,陰坡分布于1350~1700米之間,土壤特點為腐殖質含量偏低,PH值為6.5-7.2之間,粘粒較強,有部分分化石礫,侵蝕程度較小。在該保護區(qū)有3個土屬,6個土種。
主要分布于該保護區(qū)農田和海拔1350~1650米之間的低中山區(qū),土壤特點為腐殖質層比較厚,PH值為6.8-8.1之間,粘粒較強,有部分分化石礫,侵蝕程度較小,在該保護區(qū)有1個土屬,3個土種。
是碳酸鹽淋溶不徹底的一個褐土亞類通體有石灰反應,淋溶層碳酸鈣含量大于3%,底土有明顯鈣積
層,褐土主要分布于五鹿山保護區(qū)的各河流二級階地,山間盆地,黃土臺垣,平緩的洪積扇下部均有大片分布。土壤特點為有機質,全氮及代換量較低,PH值為8.1-8.3之間,粘化過程強,有明顯的粘化層形成,在該保護區(qū)有1個土屬,2個土種。
主要分布于該保護區(qū)昕水河河床,河谷地帶,多與耕種淺色土接壤,稍含石沙礫,表層土壤厚為0-20厘米之間,PH值7.5,土壤肥力較低,有機質含量低,顏色較淺,在該區(qū)僅有1個土屬,1個土種。
在該保護區(qū)五鹿山頂峰有零星分布,多與耕種淺色土接壤,稍含石沙礫,表層土壤厚為0-20厘米之間,PH值7.5,土壤肥力較低,有機質含量低,顏色較淺。在該區(qū)僅有1個土屬,1個土種。
該保護區(qū)的五鹿山位于臨汾盆地之西,相傳堯時就有“草本暢茂,禽獸繁殖,五谷豐登”的說法。據(jù)載:公元前475—221年(戰(zhàn)國時期),《管子地員篇》有關山地垂直分布以及陰陽坡的差異也和五鹿山植被分布基本一致。1876,1879,1880,1884年,俄國人G..N.Potanin多次來山西采集標本;1905—1908年, 1914年,美國人F.N.Mcger多次來山西采集標本;法國傳教士E.Licent先后7次來過山西采集大量植物標本,存放于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及天津北疆博物館(改天津自然歷史博物館)等部分活動涉足五鹿山。王作賓先生曾于1933—1935年在晉南北進行植物調查,劉繼孟先生1934年調查植物植被工作也到過五鹿山。
1949年后,崔友文先生,中國林科院宋朝樞先生先后去過五鹿山考察和采集植物標本。
1970年代,北京林業(yè)大學(原北京林學院)羅菊春教授全面考察了五鹿山生態(tài)地理環(huán)境和森林資源。山西大學王福麟等調查了五鹿山褐馬雞的分布范圍及棲息地,發(fā)表了《褐馬雞居留地變遷與環(huán)境演替》(山西師大學報,1989年)。
1980年代,山西師范大學畢潤成等考察了五鹿山的植被類型和分布規(guī)律及白皮松林生態(tài)地理特征,發(fā)表了《五鹿山地區(qū)主要植被類型和分析》(山西師大學報,1988年)。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劉煥金等調查研究了五鹿山的褐馬雞種群特征和棲息地生態(tài)。
1985—1988年由山西省林業(yè)廳等單位組成“山西植被研究組”,對五鹿山植被作了全面的調查。
1984—1986年,《臨汾地區(qū)國土資源》課題組對五鹿山土地資源類型、森林植被、動植物資源及區(qū)系進行了研究。1990年代,北京師范大學的鄭光美等對五鹿山的褐馬雞進行了研究,發(fā)表了論文《山西五鹿山地區(qū)鐵礦開采對褐馬雞活動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
1997年前后,山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晉東南學院、山西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等把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作為教學實習基地。山西師范大學師生在五鹿山采集植物標本3000余份,群落調查作樣方1000多個。據(jù)相關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后,各大院校、研究院所進一步對五鹿山自然保護區(qū)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褐馬雞及其棲息地保護等開展了研究。
五鹿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又稱五龍山,位于縣城北20公里,面積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61.6米,為呂梁山南段最高峰。
這里原始森林氣勢獨特,青山綠水、鐘靈毓秀,植被豐富、草木茂盛,主要生長白皮松、遼東櫟,還有側柏、龍柏、樺樹、楊柳等樹種,形成針、闊葉混交林。盛產(chǎn)木耳、猴頭、蕨菜等山珍野味。有褐馬雞、青羊、原麝等珍禽異獸70余種,是全省三大自然保護區(qū)之一。
五鹿山群山起伏,蜿蜒綿長,林木茂密,原始清幽。經(jīng)斷層和風化溶蝕自然造就的巍峨峻拔、層巒疊嶂,奇特的天然溶洞、千峰競秀,濃蔭蔽日的叢林風光,構成別致的自然景觀和優(yōu)美環(huán)境。漫山遍野的油松,碧綠
沁心房,雨后更鮮亮,歲寒滿山雪,松色郁青蒼。由樹葉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氣,使人感到空氣清新,呼吸順暢;感覺心曠神怡,心胸舒展;感悟山水靈性,塵念俱消。
五鹿山建有五鹿廟,相傳是為祭祀春秋時期晉國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廟內石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廟內正北有五龍洞,四合院式,建筑40余間,面積2976平米為明代建筑。深約20余米,高3米多,內有五龍圣母雕像5尊,西側有一洞深不可測,民間傳言可通陜西,洞內濕潤滑膩,最高處的鐘乳石上滴落著涓涓水珠。據(jù)說水珠多少可以預測天氣陰晴,
五鹿山還建有五龍圣母祠,每年農歷五月十八日為祭祀日,屆時廟內會搭臺唱戲,來廟拜祭的四方鄰客絡繹不絕,此處“龍母靈崖”為蒲縣古八景之一。
成人票:35元。
兒童票:35元。
公交:在坂下路口坐小汽車。
自駕:
1、堯都區(qū)——魏村——楊家坡——坂底——曹村——五孔橋——蒲縣
2、堯都區(qū)——洪洞——趙城——曹家溝——克城——太林——喬家灣——五孔橋——蒲縣
開放時間:9:00至17:00
最佳旅游時間:9月、10月周邊景區(qū)
后古坡三圣廟,位縣城15公里,紅道鄉(xiāng)后古坡村南150米山腳下,清代建筑,四合院式,磚木結構,有正殿、戲臺等建筑,正殿為硬山頂,內置鐵鑄佛像一尊,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莊圣母廟,位縣城北20公里,紅道鄉(xiāng)陳家莊村西100米。清代建筑,四合院式,磚木結構,有正殿、戲臺等建筑,正殿為無梁殿式,內存木雕花轎兩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韓家垣戲臺,位縣城北10公里,紅道鄉(xiāng)上韓店村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磚木結構,前臺為歇山頂,后臺為卷棚頂,面寬5間,進深3間,臺內裝飾隔扇,雕刻精細,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柏山東岳廟,在山西蒲縣城東2公里柏山之巔。山上柏樹繁茂,常年郁郁蔥蔥,故俗稱柏山寺,廟宇規(guī)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門、凌宵殿、樂樓,議事廳、獻亭、東岳行宮大殿、后土祠、圣母祠、清虛宮、地藏祠、地獄、角樓以及環(huán)周樓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金泰和五年(1205年)已有。
現(xiàn)存東岳行宮殿是元代地震毀壞后于延佑五年(1318年)重建,寬深各五間,幅階周匝,重檐歇山頂,柱全為石雕,并刻有《木蘭花詞》五首,東岳行宮殿內塑有東岳黃虎及侍者像,院后有個不大的門洞,額題:地獄入口。建這座廟還有個聰明之處,就是臺階是依坡勢而下的,十八層地獄也就是十八級臺階,沒有大挖土方,從建筑角度來說,也是取巧的典范,十八層地獄,內塑五岳大帝,十殿閻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與人相等,分別塑有各種鬼吏和刀山、油鍋、碾磨、鋸解等共計一百二十余軀,是我國現(xiàn)存寺廟稀有的一組明代泥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