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巷歷史
千年“水眼頭”,百年水井巷。
翻開西寧的歷史,許多老人可能不會忘記,舊西寧城內都是土巷,條條街巷都有水溝,俗稱陽溝,每日流水潺潺。據(jù)說,有人在城垣南端處開鑿一洞并引水入城,因此當?shù)厝怂追Q此處為“水眼頭”。后來,人們通過“水眼頭”從南山寺山腳下的水渠中引水進入城內,流經(jīng)大街小巷,供人們澆地灌園,灑街壓塵。大約在1943年,舊警察局還讓東西大街的商戶每戶家門口配備一個太平水桶,盛滿溝水,作為當時的消防備用水。在1949年以前,水眼頭(現(xiàn)水井巷)、官井街(現(xiàn)民主街)一帶還是以菜地為主,只有賈姓、陳姓等富戶在這里購地營屋,沿街間或有些饃餅、水煙作坊等。那時,水井巷南端是一片荒地,人口極少,舊西寧的騾馬市場就設在這里。
上世紀50年代,“水眼頭”一帶被政府正式命名為“水井巷”。
上世紀50年代后期,西門城樓和城墻被拆除,與水井巷北口相接的西大街被拓建成寬敞的水泥馬路。不久后,巷北口的東北角修建了西寧飯店,1962年,水井巷小學正式成立。1963年,巷口零星出現(xiàn)了一些經(jīng)營小攤點,同時也有一些票證“倒爺”在巷子里應運而生。
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這一帶低矮的民房和菜園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機關、住宅區(qū)、生產(chǎn)企業(yè)和國營蔬菜商店、國營糧店……逐漸形成了一個混合型街市。
水井巷特色
西寧人把面案上的師傅稱為面匠,意思是說,面案上的師傅就是做面的匠人,就是在面活中做絕活的人。好大的一團揉好的面,在面匠手中就如同一件隨心所欲的玩具,想怎么擺布就怎么擺布,那么輕松,那么自如。只要聽到掌柜的一聲吆喝,面匠師傅就立馬有了動作,從和好的面團上隨便拽下一塊在手中倒騰起來,一扯一拽,一拽一扯,再扯再拽,再拽再扯,幾個來回下來,手中的面變戲法似地變成一把線一樣粗細,線一樣勻稱的面條來。
“走?!泵娼硯煾悼诤耙宦?,胳膊一揚,手中的拉面便飛進了開水鍋里。漂亮的拉面在開水鍋里先是打個旋兒,跟著就沉下鍋底,眨眼間又滾上水面,這時,用筷子一挑,正好一碗。舀上一勺牛骨頭熬制的湯,放幾片熟牛肉,捏一撮兒芫荽,滴幾滴紅油辣子,頓時就有了文化風景。白的是面,綠的是芫荽,紅的是辣子,清的是牛骨湯,清清爽爽,干凈利索,既有文化,又有美感,還實實在在,真是香味俱全的美食。
西寧人酷愛面食,巧匠如云,所以面食也就顯得深刻。在西寧城里,無論走到那一家飯館,都有好把式面匠在恭候著您。西寧的面食和西寧人一樣,那么讓人喜愛。這些年,西寧人也帶著自家的絕活,走南方,進中原,精美的面食也流傳甚遠,即受用了自己,也受用了世人。
水井巷品牌
201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青海西寧“水井巷”品牌,正式被國家工商部門批準注冊為商標?!八铩逼放曝撠熑岁愮鹘榻B,水井巷目前經(jīng)營青藏特產(chǎn),現(xiàn)在注冊為商標,將繼續(xù)做好“水井巷”牌青藏特產(chǎn)產(chǎn)品的開發(fā),同時打造連鎖的“水井巷”超市和電商平臺,開發(fā)文化旅游產(chǎn)品等。
適應新常態(tài)中的青海,結構持續(xù)改善,優(yōu)勢產(chǎn)業(yè)擴大形成增長力,內生動力有所集聚,新經(jīng)濟的成分也在茁壯成長。當青海企業(yè)家信心滿滿,復活老品牌、創(chuàng)新新品牌之時,在他們背后,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堅強支持和政策推動。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主動作為,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fā)力,緊盯經(jīng)濟運行下先手棋,出臺調控政策打主動仗,以互助資金等惠企措施為平衡器,實現(xiàn)我省經(jīng)濟質量和效益出現(xiàn)許多具有轉折意義的變化。
無論是老品牌的重現(xiàn),還是可可西里、西北驕、藏羊等現(xiàn)在走出去響當當?shù)男缕放?,無一不在向世人證明,青海人打造國內一流企業(yè)的信心從不動搖,我們讓青海制造走遍天下的初心從未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