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位于臺北市中心,分別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的周界,占地75000平方米。中正紀念堂為紀念蔣介石于1976年籌建,工程于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并于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中正紀念堂包括紀念樓、中正紀念公園、牌樓、圍捕、瞻仰大道、兩側(cè)為劇院及音樂廳。紀念樓造型仿北京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是中國宮殿式建筑,整體建筑則以藍、白二色搭配相和,有著自由、平等的寓意。中正紀念堂以高聳的紀念樓為中心,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則為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wèi)兵。除了紀念樓外,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也是臺北市的文藝中心。
中正紀念堂位于臺北市中心,處于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東、愛國東路以北、信義路以南的范圍,占地75000平米。中正紀念堂包含紀念堂主體、中正公園、牌樓、圍墻、瞻仰大道、戲劇院、音樂廳等建筑,是臺北市的大型活動廣場、文藝表演中心。
環(huán)繞整個中正紀念堂園區(qū)的環(huán)外回廊,每隔4.5米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26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內(nèi)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5公里。而庭院內(nèi)云漢池及光華池內(nèi)飼養(yǎng)著錦鯉。
中正紀念堂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樓,為秦孝儀指定的歐陽詢體,出處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苯又菍掗L的瞻仰大道,兩旁種植花草樹木,在盡頭可見紀念堂建筑主體。該牌樓規(guī)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guī)格,高30米;2007年12月8日之后,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
中正紀念堂以紀念樓為中心,包圍著樹木花圃與池墉小橋。正堂分上下兩層,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設有文物展示室、電影室、懷恩藝廊、中正藝廊、中正紀念圖書館、視聽中心、蔣介石紀念室及兒童教室, 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后方居中則為蔣介石的坐姿銅像,銅像高6.3米,全重約21.25噸,銅像后白色大理石上是蔣的主張,基座上刻有蔣的遺囑。銅像兩旁駐守著衛(wèi)兵,每個小時均定時設有換班儀式。
中正紀念堂中央藝文廣場兩側(cè),分布著的戲劇院及音樂廳(即兩廳院),全由楊卓成的和睦建筑師事務所設計規(guī)劃。
兩廳院共有四座室內(nèi)表演廳及四個戶外廣場,室內(nèi)表演廳包括戲劇院、實驗劇場,以及音樂廳與演奏廳。戶外廣場則可供100人以上組成的交響樂團舉辦音樂會,或是一人演出的獨角戲。
戲劇院的造型,采用中國明清時期的廡殿頂?shù)钐檬浇Y(jié)構(gòu),類似北京故宮之太和殿,觀眾席有4層樓共1498席,樂池可放70人的管線樂隊當場伴奏;實驗劇場又稱“黑盒子”小劇場,位于戲劇院3樓,可容納179-242席。
音樂廳的造型,采用中國明清時期的歇山頂?shù)钐檬浇Y(jié)構(gòu),類似北京故宮之保和殿,歇山做成高低2層,觀眾席共有3層樓2022席;演奏廳位于音樂廳地下1樓,可容納354個座位,提供獨奏會、室內(nèi)樂等小型演出,以及講座、說明會或示范講座等。
中正紀念堂回廊為沿臺北市信義路、杭州南路、愛國東路三面人行道建筑,高5.5米,全長1200米(自音樂廳旁角亭至戲劇院旁角亭之單面墻長度為748米,全長為1948米)。外側(cè)臨人行道之墻面上,每隔4.5米分崁中國式燈籠窗1個,共有18種不同的花格與形狀,共246個;角亭有4座(含兩廳院部分則有六座),高11.1米,形式與用料,均與牌樓相同。
中正紀念堂采用圓山大飯店的設計者楊卓成的設計,全部建筑采中華文化風格,為天壇之頂、金字塔之體,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征“自由、平等”色調(diào)。紀念堂建于3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頂為八角,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造成多數(shù)之“人”字形,聚于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頂用天壈寶蘭琉璃瓦頂,藍中帶紫,與陽光相映。寶頂用金黃色,以顯其升華光耀之意。其它均采用材料本色,乳白色大理石墻,廳堂內(nèi)檜木天花板及重重疊疊斗拱之藻井,淺紅色花崗石地坪,不加任何漆染。中正紀念堂之八角頂,與劇院之撫殿頂,音樂廳之歇山頂,成為三山并立之布局。
中正紀念堂的修建,主要供民眾瞻仰,并陳列記載蔣一生之事跡及遺物; 中正紀念堂花圃栽種五顏六色的各種園藝花卉,加上假山、水池、小橋,成為婚紗攝影取景獵影的去處;對稱立于瞻仰大道前端的戲劇院及音樂廳,則屬臺灣地區(qū)文藝表演活動中心,而戶外廣場上可舉行大型演唱會、音樂會,供居民和游客近距離欣賞;由于占地廣闊,中正紀念堂也是民眾活動聚會的場地,更成為國外旅客必訪之地。
捷運:搭乘捷運淡水信義線或松山新店線至中正紀念堂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公交:搭乘臺北15、18、20、22、37、204、208、214、236、248、249、251、252、261、263、270、293、297、621、623、630、651、信義線等,于中正紀念堂站或南門市場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6月,臺灣地區(qū)行政部門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紀念蔣介石。
1976年10月31日,中正紀念堂破土。
1977年11月,中正紀念堂正式動工
1980年3月1日,臺灣地區(qū)行政部門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籌備處”;3月31日,中正紀念堂正式完工,并于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隸屬臺北市政府。
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臺灣地區(qū)教育部門管理,并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07年3月6日,中正紀念堂被臺北市政府列為暫定古跡;5月19日,中正紀念堂北被正式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并于當日掛牌。
2008年8月21日,中正紀念堂復名,“臺灣民主紀念館”被撤銷。
2009年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
2012年5月20日,中正紀念堂改隸臺灣地區(qū)文化部門管理。
中正紀念堂1樓的中央通廊,面積361平方米,展示有兩部過去蔣介石使用的凱迪拉克轎車,以及中正紀念公園之模型,廳內(nèi)的文物展示室主要陳列蔣介石的衣冠、文獻,藝廊與展演空間也常外借舉辦展覽或招待外賓。
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位于紀念堂東側(cè),共有3間大型展覽室和1間多功能之視聽室,提供政府機關學校及依法設立登記之法人舉辦富有教育意義的文藝活動。
蔣介石紀念室,1994年10月31日落成開放,室內(nèi)一切文物,均系移自原蔣介石辦公室,而室內(nèi)擺設完全根據(jù)原辦公室陳列方式呈現(xiàn)。本室陳列文物,除宋美齡親繪之國畫外,其余大部分系由海內(nèi)外同胞及外賓所贈。
中正紀念堂圖書館占地2418平方米,為全開放式管理。主要藏有蔣介石的思想言論及其相關著述及中國現(xiàn)代史有關文獻、政經(jīng)論著、研究臺灣之史料、民俗等圖書資料3萬余冊。期刊一百五十余種。視聽區(qū)設有10個席位,視聽內(nèi)容涵蓋文化教育、史地、音樂、美術(shù)、演講等,包括錄影帶、錄音帶、雷射唱片等視聽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