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歷史
發(fā)絲百葉和燴牛腦髓、紅燒牛蹄筋并稱“牛中三杰”,源自李合盛,據(jù)傳為該店掌勺名廚黃維安在19世紀20年代創(chuàng)制,被譽為“湘菜異苑中別具一格的佳肴”。
1938年,田漢、郭沫若在李合盛吃的那席菜里,就有發(fā)絲百葉;解放后,毛澤東到長沙視察時,也曾特意點過這道菜。
菜品制作
制作方法
做法一
食材
生牛百葉750克、濕淀粉15克、水發(fā)玉蘭片50克、味精1克、干紅椒末1.5克、精鹽3克、牛清湯50克、芝麻漬2.5克、蔥段10克、熟茶油100克、黃醋20克。
步驟
1.將生牛百葉分割成5塊,放入桶內(nèi),倒入沸水浸沒,用木棍不停地攪動3分鐘,撈出放在案板上,用力搓去上面的黑膜,以清水漂洗干凈,下冷水鍋煮1小時,至七成爛撈出。
2.將牛百葉逐塊平鋪在鉆板上,剔去外壁,切成約5厘米長的細絲盛入碗中,用黃醋10克、精鹽1克拌勻,用力抓揉去掉腥味,然后用冷水漂洗干凈,擠干水分。
3.玉蘭片切成略短于牛百葉的細絲。蔥切成2厘米長的段。取小碗1只,加牛清湯、味精、芝麻油、黃醋10克、蔥段和溫淀粉兌成芡。
4.炒鍋置旺火,放入茶油,燒至八成熟,先把玉蘭片絲和干椒末下鍋炒幾下,隨下牛百葉絲、精鹽2克炒香,倒入調(diào)好的汁,快炒幾下,出鍋即成。
做法二
食材
生牛百葉、醋、精鹽、蔥段、牛肉清湯、味精、麻油、濕淀粉、玉蘭片絲、干椒末。
步驟
1.將牛百葉分割成塊,放入沸水桶內(nèi)浸沒,攪動3分鐘后撈出,用清水漂洗干凈,再隨冷水下鍋,煮至八分熟取出。
2.將牛百葉平鋪在砧板上,剔去黑色外壁,切成細絲,盛入碗里待用。
3.用醋、鹽將百葉絲拌勻,用力抓揉,用冷水漂洗干凈擠干水分。
4.小碗盛牛肉清湯,放味精、麻油、醋、蔥段、濕淀粉,調(diào)成味汁。
5.炒鍋置火上,放生油燒至八成熱,先把玉蘭片絲和干椒末下鍋煸炒,打個翻身,即下牛百葉絲和精鹽,炒勻,倒入調(diào)好的味汁,快炒幾下,即可出鍋裝盤。
做法三
食材
白凈牛百葉750克、冬筍100克、干紅椒10克、蒜泥10克、植物油150克、精鹽3克、味精3克、糯米醋15克、料酒25克、濕淀粉15克、香油少許、雞湯50克、香蔥10克。
步驟
1.牛百葉撕頁擺齊,放到低溫冰柜凍成塊,然后拿出,切成約5厘米長的細絲。
2.冬筍、紅椒均切成稍短的細絲,小蔥切段。
3.牛百葉、冬筍絲分別焯水,瀝干水分;雞湯、米醋、味精、香油、濕淀粉、蔥段兌成汁。
4.鍋內(nèi)放油燒至五成熱,下入蒜泥、牛百葉、冬筍絲,煸出香味,烹料酒,加鹽,放紅椒,倒入兌汁炒勻出鍋即可。
制作工藝
發(fā)絲百葉這道菜,需注重刀工,百葉切得愈細愈好;火旺油熱,迅速煸炒,烹汁后顛翻幾下,可立即出鍋。
其他做法
食材
主料
牛百葉500g、干辣椒10g
輔料
蔥10g、蒜子5g、冬筍200g、鹽適量、米醋適量、雞湯適量、水淀粉適量
步驟
1.將牛百葉沿著紋路切成塊,再改刀切成細絲、干辣椒去籽切絲、蔥白切絲、蒜子拍扁切末、冬筍切絲。
2.鍋中倒入小半鍋清水,水開后,下入冬筍,焯熟,撈出,接著下入牛百葉,焯熟,撈出。
3.將牛百葉倒入鍋中,炒干水分后,盛出。
4.鍋中倒入油,下入冬筍、蒜末炒香,接著加入干辣椒、牛百葉、蔥絲,加少許鹽,倒入適量米醋均勻翻炒,隨后倒入少量雞湯,淋入適量水淀粉,翻炒收汁,品嘗即可。
菜品特色
發(fā)絲百葉成菜后,有細如發(fā)絲、白如銀絲、色澤鮮艷、脆鮮爽口的特點。
所獲榮譽
1983年,全國烹飪技術(shù)表演觀摩賽上,湖南飲食業(yè)代表、長沙市曲園酒家特一級廚師王墨泉,以此菜參加表演,獲得好評。
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飪大賽上,湖南代表隊廚師聶厚忠制作的發(fā)絲牛百葉獲得銀牌獎。
食用須知
營養(yǎng)價值
牛肚含蛋白質(zhì)、脂肪、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具有補益脾胃,補氣養(yǎng)血,補虛益精、消渴、風眩之功效,適宜于病后虛羸、氣血不足、營養(yǎng)不良、脾胃薄弱之人。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適宜于病后虛羸、氣血不足、營養(yǎng)不良、脾胃薄弱之人。
玉蘭片(竹筍)性味甘微寒,具有清熱消痰、利隔爽胃、消渴益氣等功效,富含大量纖維素,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去積食、防便秘,而且也是肥胖者減肥的好食品。另外,竹筍中植物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很高,有助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食物相克
牛肚不宜與赤小豆同食,同食會影響營養(yǎng)的吸收。另外,牙齒發(fā)育不全的小孩及老人、痰熱燥氣者、消化不良者慎食牛肚。
竹筍和豬小排同食,影響鈣的吸收;竹筍與羊肉同食,會發(fā)生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導致腹痛;竹筍和紅糖同食,形成賴氨酸糖基,對人體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