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宮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下關(guān)獅子山麓,是明成祖朱棣為感謝天妃娘娘媽祖等諸神護佑鄭和航海平安而敕建,與靜海寺相鄰,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及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存之一。
天妃宮始建于明永樂五年(1407年),史稱龍江天妃宮。鄭和首次下西洋回國后,以海上平安為天妃神靈感應所致,奏請朝廷賜建。鄭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歸航后,都專程前往龍江天妃宮祭祀媽祖。天妃宮屢遭戰(zhàn)火,歷代均有修葺,解放后多次修繕,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由東西兩軸線院落組成。每年媽祖誕辰之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南京民間趕廟會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2012年11月南京天妃宮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chǎn)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根據(jù)日程,2015年完成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遺大會審議。
南京天妃宮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獅子山麓,建寧路旁,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清咸豐三年至十一年,南京天妃宮在太平天國起義至中華民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屢遭毀壞。2004年7月以來,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南京花費巨資重建開放。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終點和物資人員匯集地。5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使南京成為鄭和下西洋造船基地和始發(fā)港,見證了海上絲路最后的輝煌。
永樂皇帝為表彰其出使西洋修建的天妃宮、靜海寺以及為下西洋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龍江寶船廠等歷史遺存見證這一航海壯舉。
天妃即媽祖,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海洋保護神。
據(jù)史書記載,明永樂五年(公元一四零七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利回國,為感謝天妃保佑海上平安,明成祖朱棣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照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建“天妃宮”,并親自撰寫碑文,立御碑于宮中。其后鄭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專程到天妃宮祭拜媽祖。
2004年竣工落成的南京天妃宮,占地約1.7萬平方米,采用明代官式建筑的型制和風格,主要由東西兩軸線建筑院落組成;其中西軸線為兩進院落,設(shè)有天妃宮大殿、玉皇閣及兩側(cè)配殿等;東軸線為雙進院落,主要設(shè)有觀音殿和兩側(cè)配殿。
建成后立即對外開放參觀,門票收費10元。
南京天妃宮加深了海峽兩岸文化上的歷史認同感,成為南京對臺胞較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