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畬族民歌(浙江?。?,編號:Ⅱ-7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景寧畬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2、畬族民歌(浙江?。?,編號:Ⅱ-7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浙江省泰順縣
(3)保護單位:泰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3、畬族民歌(福建省),編號:Ⅱ-7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福建省寧德市
(3)保護單位:寧德市藝術館
畬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qū)。閩東、浙南是畬族的主要聚居地。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山里的住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 溫州文成一部分等省。
畬族有悠久的歷史。"畬"字,意為"刀耕火種",用作民族名稱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來,"畬民"作為畬族的專有名稱,普遍出現(xiàn)在漢文史籍。最遲在7世紀,畬族就已經(jīng)定居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地區(qū)。
畬族有本民族自己的習俗和語言,唱山歌是畬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山歌是畬族民眾傳授歷史、文化、生產(chǎn)、生活等各種社會知識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為畬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論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民族歌俗歌會。
畬族人民喜愛唱歌,內容豐富多彩 ,最為普遍傳唱的是長篇敘事《高皇歌》(亦稱《盤瓠王歌》)。歌中敘述盤瓠非凡身世及其經(jīng)歷業(yè)績和民族起源 。畬族民歌的唱腔、曲調均受各自居住地區(qū)漢族方言的影響,日漸地域化。居住在鳳凰山區(qū)的畬族,民歌明顯地受潮州方言的影響,豐順縣畬族民歌則受客家方言的影響。
畬族常借用漢字記畬語音法手抄許多歌本。舊社會畬民沒有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把學歌唱歌作為一種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較高,常以歌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論事,揚善懲惡;以歌傳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勞動、接待來客、婚喪喜事的對歌習俗。
畬族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主要少數(shù)民族,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與音樂的傳承主要靠畬族歌言口傳身授。畬族人自稱“山哈”,賦予民歌以“歌言”的獨特稱謂,“山哈歌言”被畬家人視為傳家之寶。
閩東歌言分布在寧德市所轄的七縣二市,及福州市的連江、羅源。閩東畬族歌言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按畬族的自然習慣和曲調的不同特點,可劃分為福安和蕉城調。羅源和連江調、福鼎調、霞浦調和古田調。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獨特的“雙條落”二聲部盤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聲、真聲和真假聲結合三種,以假聲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閩東畬族歌言有“攔路對歌”,“蠶里來客對歌”?!白霰斫銓Ω琛?,“做親家伯對歌”等一系列罕見的盤歌習俗及定期定點規(guī)模大,群眾性廣的歌節(jié)歌俗。畬族歌言的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以手抄唱本和歌節(jié)歌俗傳承為主?!案柩远Y”、“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畬族歌言這種音樂文化形式,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規(guī)律和特點,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畬歌隨著畬語代代傳承,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一是歌場傳承;二是祖輩家庭代代傳承;三是師承;四是手抄歌本傳承;五是創(chuàng)作傳承;六是祭祀儀式或活動中傳承。
“閩東畬族歌言”的主要價值有:1 、首先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2 、體現(xiàn)了畬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3 、體現(xiàn)了促進地方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用發(fā)價值。
《高皇歌》、《封金山》、《時辰歌》等。
畬族民歌是畬族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斗爭中創(chuàng)作的口頭文學,是畬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shù)民歌作品儲存于畬民頭腦之中,通過口頭代代相傳,部分民歌以漢字畬語記錄的手抄本流傳民間。畬族歌言主要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另外,畬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畬族民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