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鼓吹樂(河北?。?,編號:Ⅱ-55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永年縣
(3)保護單位:邯鄲市永年區(qū)文化館
2、河北鼓吹樂(河北省),編號:Ⅱ-55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撫寧縣
(3)保護單位:秦皇島市撫寧區(qū)文化館
鼓吹樂的初創(chuàng)階段不晚于漢初。班氏家族稱雄于西北時,班壹已經用了鼓吹樂(劉《定軍禮》),它的來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馬上之樂。至漢武帝時,鼓吹樂中的"橫吹",還從西域音樂《摩訶兜勒》中汲取創(chuàng)作素材;六朝時亦與"北狄樂"、"北方簫鼓"有關。
鼓吹樂作為在中原發(fā)展、成熟的樂種,與先秦"愷樂"(一種軍樂)的關系無考;從兩漢間,朝廷與軍中習用中國民間音樂的傳統來說,則與相和歌、清商樂有密切聯系?!稑犯娂?鼓吹曲辭"小序:"長簫、短簫,《伎錄》并云:孫(絲)竹合作,執(zhí)節(jié)者歌";清商樂曲辭《黃鵠曲》小序:"按《黃鵠》本漢橫吹曲名。"鼓吹樂與中國民間歌曲的關系十分密切,甚至在漢代軍樂中也并不避免愛情和反戰(zhàn)題材的民歌原詞,如漢鐃歌《上邪》歌唱愛情的永恒,橫吹曲《紫騮馬》歌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之類。只從《樂府詩集》中現存鼓吹曲辭的形式與內容上即可看出鼓吹樂與兩漢魏晉以來中國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系。
漢魏間的鼓吹樂按用途區(qū)分,一般有下列幾種類。
①、黃門鼓吹
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稱為"食舉樂"(宴席、飲膳時所用),亦稱"長簫"。黃門鼓吹也用于天子專用的"鹵簿"(儀仗)?!段骶╇s記》載:"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后部鼓吹。"列殿廷與供鹵簿,和后世鼓樂兼有坐樂、行樂頗為相同。
②、騎吹
用于鹵簿,隨行帝王、貴族等車駕,以用簫、笳、鼓、等樂器在馬上演奏而得名。
③、短簫鐃歌
指為軍樂,主要用于社、廟、"愷樂"、"無會"、"郊祀""校獵"等盛大活動。
④、橫吹
隨軍演奏,朝廷常以其賜予邊將?!稑犯娂肪?1解釋鼓吹與橫吹的區(qū)別:"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有簫、笳者為鼓吹……;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晉書·樂志》又說:"胡角者,本以應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由此可知"橫吹"為后起,它的代表作品即著名的《新聲二十八解》(《晉書·樂志》)。
隋唐鼓吹樂仍由天子近侍及太常鼓吹署掌握。略同前代,但分部與名稱有異,其禮儀用途則仍為漢代鼓吹的延續(xù)。
①前代黃門鼓吹用于宴享及天子專用鹵簿者,相當于隋代"鼓部",或唐代"鼓吹部"。"鼓部"用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唐"鼓吹部"不用大角。
②前代短簫鐃歌用于郊、廟及愷樂。相當于隋代"鐃鼓部",用歌、鼓、簫、笳。唐代則分之為"羽葆部"、"鐃吹部" 兩部?!杜f唐書?音樂志》載:"鐃吹部"用于凱樂時,又別增樂器如篳篥、鐃等,取騎吹形式。"鼓吹令丞前導,分行于兵馬俘馘之前。將入都門,鼓吹振作,迭奏《破陣樂》等四曲"。
③前代騎吹、橫吹兼用于鹵簿與行軍。略可相當于隋、唐的"大橫吹部"(角、節(jié)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與"小橫吹部"(大橫吹減去節(jié)鼓)。
宋代的宮廷鼓吹樂稱"隨軍番部大樂",用于貼近皇帝御駕的儀仗行列,多用禁軍或內監(jiān)掌握,而不屬鼓吹署。據《武林舊事》,有拍板2、番鼓24、大鼓10、札子9、哨笛4、龍笛4、篥2,全樂隊約50余人。規(guī)模較小的活動中,則由禁軍選拔組成"馬后樂"。明、清鼓吹樂中同類的鹵簿樂,則由鑾儀衛(wèi)"掌握。清代宮廷鼓吹樂稱為"鐃歌樂",分鹵簿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旋樂 4類。鹵簿樂用于祭祀、朝會及宴樂,名為"鐃歌鼓吹"。前部樂又稱"大罕波"。行幸樂不用于祭祀,用于出行及停留之時,也常在騎駕出入間用以引導鹵簿樂,包含有"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諸曲。凱旋樂用于出師、報捷、凱旋的祀神、敬天行禮活動,其鐃歌、凱歌樂曲至今有乾隆年間定的工尺譜留存。鐃歌樂所用樂器,除保存漢以來鼓吹樂有鼓、有角的遺制外,又加用笙、篪、云鑼、鐃鈸等金屬打擊樂器。
歷代鼓吹樂的種類、形式、用途大體如上,無嚴格界限,每隨時代而異。一般情況下宋以前的鼓吹樂,共同點較多,宋、元以后則變化較大,愈近后世,鼓吹樂各種類就愈加失去其間的區(qū)別,逐漸混一,統稱為鼓吹。但即使是漢魏六期間的鼓吹樂,其種類、用途之間的關系也未可執(zhí)一而論。陳后主遣宮女學來的"北方簫鼓"(實即"長簫")卻不限于黃門鼓吹的原有用途;將鼓吹用于游樂活動直至"百戲"的伴奏,將鼓吹場合自亭臺而至樓船、樓車等,也是漢畫像磚中常見的傳統?!稑犯娂?鼓吹曲辭"小序:"周武帝每元正大會,以梁案(梁時鼓吹稱"熊羆十二案")架列于懸間(鐘、磬"樂懸"之間),與正樂合奏",更是一種俗樂雅奏。歷史事實說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雖在理論上將鼓吹樂所用樂器排斥在雅樂諸器之外,但與鼓吹樂的歷史相始終,自西漢王朝直至清末,從號稱神圣的郊廟祭祀活動直至隆重的軍事大典,都有大量應用鼓吹樂的事例存在。
鼓吹樂的初期階段,采自中國民間而供奉官府。其后,至南北朝時如鄧縣畫像磚所示,則又流入中國民間并為豪富之家使用。明、清以后,作為宮廷與官府使用的鼓吹樂,已成古代史上這一樂種的余波;反之,流入民間的鼓吹藝人及其技藝,卻在商業(yè)經濟的影響下取得新的進展,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各以"鼓吹"、"鼓樂"、吹打"為名的近世中國民間器樂合奏諸樂種,逐漸進入形成或發(fā)展的新階段。
鼓吹樂有"一曲多變"的特點,從總的方面來講,在樂曲情緒和表達意境方面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其特點主要是展現民間藝人在演奏家喻戶曉的民間曲牌時表現出來的高度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鼓吹樂"一曲多變"的手法主要有技巧變奏、板式變奏、移調指法變奏、借字變奏四種。
樂曲在變奏時往往曲式結構、節(jié)拍沒有變化,而是突出演奏技巧的變化來推動樂曲的發(fā)展,是中國民間鼓吹樂演奏中運用的最廣泛的變奏手法之一,多用于只曲或套曲中之某一部分。如山東鼓吹樂曲《開門》、河北音樂會的《小二番》等等。
板式變奏手法的運用,相對而言,鼓吹樂沒有絲竹樂運用的那么廣泛,但在運用上也是很有特點的。如河北音樂會樂曲《小二番》原曲是2/4節(jié)拍,板式變化后是4/4節(jié)拍,稱《大二番》,情趣亦有不少變化。
移調指法變奏是吹奏類樂曲最有特點的變奏手法之一,該變奏手法是在一件樂器上將同一首樂曲以不同的指法進行演奏民間成為"翻調"。如山東鼓吹樂《開門》可以在五種不同指法上進行演奏,從而形成五首旋律各具變化特點的樂曲,這五種不同指法形成的曲目多以其調名命名。
雖然一首樂曲可以翻四、五個調進行演奏,但旋律對比變化較大的是相距四、五度的翻調演奏。如河北音樂會樂曲《小二番》的《正宮調小二番》(第3孔作do),演奏時,旋律上下波動較大,顯得格外活潑,在演奏上突出了"上跨五音""打音"的運用;《上字調小二番》(第5孔作do)由于旋律移高四度,情緒更為明朗,整個樂曲中突出了長、短顫音的演奏,很有特色。
借字手法主要運用于吉林、遼寧、冀東鼓吹樂中。借字是在五聲音階樂曲的反復演奏中,有規(guī)律的變動旋律中的某些按指(即某些旋律音)而達到改變樂曲調式調性的目的。由于嗩吶樂器本身轉換多種調式調性的不便,因此,使用借字手法,要求演奏者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與音樂素質。
永年鼓吹樂主要以家族方式傳承,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五大家族流派。永年鼓吹樂是河北省極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是研究學習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珍貴資料,其傳統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及演奏風格對我國當代民族吹奏表演藝術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有很大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