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孜"幾經(jīng)興衰,以它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fēng)格特色,精湛的技藝和驚險的表演流傳至今。 據(jù)史料記載,"達瓦孜"源于兩千多年前的西域,漢代傳入中原,曾在南疆維吾爾族聚居地盛行。在歷史上,許多"達瓦孜"世家代代傳藝不衰,有的甚至西出國門,沿絲綢之路,曾到印度、紅海之濱、埃及等地賣藝。
最早記載這一技藝的大約是東漢時期的著名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張衡(公元78-139年),他在《西京賦》中,有"臨回望之廣場,呈角抵之妙戲……。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之語,描述了兩位藝人索上相逢的情景。東漢定都洛陽,稱長安為西京,賦中回述的是西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漢武帝為夸耀國家的富足,國力的強盛,在乎樂觀設(shè)宴款待四夷賓客,高堂華屋,酒池肉林,同時召集各族民間藝人,"作角抵戲,三百里內(nèi)皆觀"。可見公元前108年便已有走繩了。
"達瓦孜"從1953年起,作為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的表演項目,已歷時四屆了。到目前已成為"民動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1年在南寧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體育運動會"上,"達瓦孜"節(jié)目榮獲國家首次設(shè)立的表演獎。"達瓦孜"在歷屆民運會上以它獨特的風(fēng)格,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技藝,摘取了表演項目的桂冠。
為了使"達瓦孜"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于1990年批準(zhǔn),將長期流傳在民間的維吾爾族"達瓦孜"藝術(shù)人員改編成為新疆雜技團的一個演出隊。1997年6月22日,"達瓦孜"傳人阿迪力·吾守爾以13分48秒成功地橫跨了我國長江三峽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達瓦孜"表演多在喜慶節(jié)日期間舉行,高空走繩表演起來驚心動魄,兼有體育和雜技的雙重特點。達瓦孜表演場地獨特有趣,它需占地面積100×60米,中間聳立主桿高30米,最高處扎有牌樓,彩旗迎風(fēng)招展,似空中樓閣,特別使人注目。牌樓橫桿兩端栓有吊杠(秋千)和吊環(huán),供表演者使用。80米長的主繩像一條長蛇頭尾相連將地面和牌樓接為一體,顯得格外壯觀。達瓦孜表演通過地面動作到高空走繩和空中吊杠的組合技巧,展現(xiàn)達瓦孜的全過程。
達瓦孜表演多在露天進行,其特點是把多種多樣的雜耍技藝搬到數(shù)十米高空的繩索或鋼絲上演練。演員表演時更加引人入勝,男女青年"達瓦孜"個個伸手不凡,表演者手持長約6米的平衡桿,不系任何保險帶,在繩索上表演前后走動、盤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腳下踩著碟子行走、飛身跳躍等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技藝。在維吾爾族民間樂曲的伴奏下,高空走索演員踏著節(jié)拍跳舞歌唱,迅速替換著高難技巧,表演幽默,場面熱鬧非凡,極富特色。整個表演驚險動人。今天的"達瓦孜"表演通過地面動作到高空走繩和空中吊杠的組合技巧,展現(xiàn)"達瓦孜"的全過程,經(jīng)過不斷實踐和發(fā)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隨著"走繩"藝術(shù)上的日趨成熟,技巧也有了重大突破。如表演時,女藝人沿著接地的斜繩逐步向上,登上橫繩,開始技巧表演,這一傳統(tǒng)動作至今保留在維吾爾族的"達瓦孜"和我國的其它地區(qū)。在技巧上,除了表演俯仰身軀,前進后退,舞蹈翻騰之外,又創(chuàng)造了一些更難的動作:借繩的反彈連續(xù)向上跳起;在大索上急速地跳繩;兩位藝人繩上對劍格斗,斗劍時還能互換位置,較之"兩倡對舞,切肩不傾"大大進了一步。
達瓦孜早先流行于和田、莎車、英吉沙和喀什一帶,后傳至庫車、吐魯番、哈密、伊犁和烏魯木齊。當(dāng)今表演達瓦孜的明星當(dāng)數(shù)新疆雜技團的空中王子阿迪力·吾守爾,他是達瓦孜表演世家的第6代傳人,其家族表演此技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阿迪力·吾守爾不但創(chuàng)造了在高空鋼絲上小頂?shù)沽?、劈叉、騎獨輪車、彎腰采蓮等創(chuàng)新性的高難技巧,而且于1997年和2000年兩次刷新了高空走鋼絲的吉尼斯記錄,成為眾人關(guān)愛的空中勇士。
達瓦孜表演是新疆維吾爾族勤勞勇敢的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上,我國維吾爾族"達瓦孜"曾在阿富汗、印度、埃及、莫斯科等地作過表演,為我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隨著各民族文化活動的互相交流,達瓦孜不斷揉進一些新的內(nèi)容,頂碗、騎單車、咬花等等,被從地面搬到了大繩上,使達瓦孜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