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6年,梁平區(qū)屏錦鎮(zhèn)最初出現(xiàn)印刷紅紙的刷房。當時,刷房在紅紙上用墨印單圖案和神靈,以滿足百姓婚喪嫁娶的需要,后來開始生產年畫。清乾隆(1735年–1796年)年間,年畫業(yè)成立了行會,名“梅葛會”,由染紙、年畫作坊主捐資修建“梅葛廟”。為梁平年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屏錦鎮(zhèn)最早的年畫作坊兼銷售的商號名“元興號”(舊稱刷坊),從刷制紅紙到生產年畫,工具簡單,技術水平不高,品種不多,門神印刷在紅紙上,套用紅黑兩色,色調簡明單純。
清初《高梁耆英集》藍選青所作《竹枝詞》中,對梁平年畫有如下描寫:“閑披屏市諸先生,官祿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鉤金水甲土門神?!边@里所說“土門神”就是梁平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發(fā)達于清代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時期,鼎盛于清末民初。清嘉慶元年(1796年),徐偉臣創(chuàng)辦“信立號”,其年畫的制作,由單純進入復雜。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以套色印刷為主,一色一版,少則套印五、六次,多則十二三次。人物面部略施彩繪,大多在腮部涂抹兩小塊橢圓形桃紅色,妙趣橫生,為其它年畫所少見。清末民初,梁平木版年畫作坊發(fā)展到四五十家,集中在屏錦和袁驛兩大場鎮(zhèn)一帶,各占兩場鎮(zhèn)街道的一半,稱為“半截刷房街”。從業(yè)人員有六七百人,其中“信立號”一家每天就有七八十人進行年畫生產。
1913年到1934年,梁平木版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除滿足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外,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畫又被蘇聯(lián)、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或被東方藝術愛好者收藏,由此蜚聲中外。? 隨著歷史的變革,梁平木版年畫逐漸衰落,手工作坊在1958年先后停產。? 經“四清”、“文革”等歷次運動,梁平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幾乎瀕于滅絕。?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文化政策得以調整,梁平木版年畫作為民間藝術遺產,提到了搶救的議事日程上。
1978年,梁平縣文化局為振興梁平木版年畫藝術,開始到屏錦等地收集年畫,通過多方努力,收集到20多個品種、近100幅老梁平年畫。1982年,“梁平年畫研究會”成立。接著,“研究會”開辦了首期“梁平年畫研究創(chuàng)作班”。并請來專家、教授,用收集到的100余幅老梁平木版年畫作范本,組織縣內學校的美術教師和文化干部,對一些老的梁平木版年畫進行臨摹、并大膽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了《武林英雄》、《武將》等26幅梁平新年畫,重慶出版社選用了5幅出版發(fā)行后,掀起了一股梁平木版年畫的創(chuàng)作熱潮。
隨后又相繼開辦了幾期梁平木版年畫創(chuàng)作班,并推薦一批有潛質的創(chuàng)作員到美術學院深造,組成了促進梁平木版年畫發(fā)展的人才方陣。至此,梁平木版年畫走進了新的歷史時期,大量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梁平年畫特色的新年畫,先后在云、貴、川等地發(fā)行,當地也恢復了6家年畫、花紙民間藝術作坊。1982年秋天,梁平木版年畫走出了梁平地域,赴成、渝、萬等地巡回展出。1993年10月,四川美術學院特邀梁平年畫到該院舉辦梁平民間美術展覽,梁平民間年畫第一次走進了高等美術院校。1994年,梁平木版年畫作為“三峽民間藝術展”的主要展品,赴北京中國美術館與第8屆中國美術優(yōu)秀作品展同時展出,梁平木版年畫又一次登上了展示中國美術成就的圣殿。 20世紀末,《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三峽民間藝術》和《民間年畫》等大型畫冊中都收錄了傳統(tǒng)的梁平木版年畫。隨著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的轉變,民間習俗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畫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部分年畫和雕版珍品散落民間,一些傳承人先后去世,年畫技藝后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進行搶救和保護。? 2005年02月16日,由4幅梁平木版年畫制成的4枚帶郵資特種郵票,開始面向全國發(fā)行,并被收入《中國民間藝術郵冊》中。? 2006年,梁平木版年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梁平木版年畫在色彩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每張畫用色以幾個濃烈、厚重的煮紅(深紅)、佛青(群青)、深綠配以淡黃、粉紅、淺藍、淡紫。色彩配置既有補色的強烈對比,又有同類色的過渡變化,夾以少量灰色穿插調和。色彩布局巧妙,形成不同色塊的分布,既有跳躍美,又有節(jié)奏變化的形式美。
在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水印木板年畫的工藝流程和川派雕刻技術,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還運用西洋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巧施陰陽(明暗畫法),遠近分明,層次清楚,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梁平木版年畫有別于四川綿竹木版年畫以彩繪為主的藝術處理手法,而是采用以木版套印為主,局部略施彩繪的表現(xiàn)方法。比如畫師在給人物開像時,五官的造型就別具一格:將兩個黑眼珠的距離拉得很近,似“對眼”,但兩目對視卻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緣,鬢發(fā)的內側部位,均以手繪大筆觸墨黑色塊,同時又在二者的下緣或外側,勾出數根平行墨線。這種粗細、疏密錯落有致的線、面組合,形成了一種具有立體感的中間色調,對比強烈,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韻律。通常,民間藝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于將干未干之際,用筆涂抹兩道紅色,或干脆以指代筆,蘸以煮紅再蘸少許白酒,迅速抹之。這樣,臉部的整個畫面色彩在強烈對比中仍然能鮮明的跳出來。
梁平木版年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文化特征,獨具文化功能。如題材為“吉祥富貴“、“扶正祛邪”、“多子多福”、“風調雨順”、“加官晉爵”等,滿足了人們祈雨、祈子、祈盼豐收、金榜題名等各種心理需求。滿足了新春佳節(jié)人們在自己的門窗上貼上新年畫的習俗,祈盼來年平安、吉祥、富貴的愿望。這種習俗達到了融情境、情感、功利心理為一體的境界。 ?
梁平木版年畫在用色上強調強烈的對比,追求火紅、熱烈的喜慶效果。它用色不多,以佛青、煮紅、品綠、槐黃等為主,從色彩的選用上,可以看出梁平年畫的用色大都屬于單色和間色,在畫面上較多大面積地使用原色,因而它醒目但不刺眼。在傳統(tǒng)梁平年畫里,那兩廂的文門神、武門神的官袍和甲宵上,一邊是大塊煮紅,一邊是大塊佛青,兩大冷暖色調的對比十分醒目,花邊也鋪以粉紅和品綠。二者這樣按冷暖對比分別搭配,十分自然協(xié)調。除此以外,還常運用同類色的深淺、明暗的梯級變化(民間稱為“展”),以及再用白粉在外端掛線等方式。這種“明展明掛”以顏色的深、淺、明、暗、醉、淡的變化形成的立體效果,更增強了畫面的節(jié)奏感和裝飾情趣。
梁平木版年畫自清初民國以后,經過發(fā)展,以年畫門神為代表,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征。
①人物造型樸實敦厚,手法夸張,縮短身長(約四個頭高),突出表現(xiàn)頭部五官,揚起劍眉于額上,雙眼炯炯有神,再配以動感的美髯,增添神威,威武儀態(tài),震撼人心。
②人物服飾具有典型的明代朝服特點并有所變化。
③畫面色彩鮮艷而沉著古樸,麗而不媚,以大小、冷暖不同色塊的巧妙搭配,使畫面產生富麗感。
④構圖飽滿簡潔,對稱呼應,疏密、虛實、動靜處理十分得當。
⑤人物造型線條生動流暢,瞼部的細致描繪,不分男女,都在臉上腮部“開臉”,涂上橢圓或掃帚形桃紅,妙趣橫生,實為其他年畫所罕見。
⑥一般門畫造型規(guī)律是張牙舞爪,氣勢洶洶,以鎮(zhèn)家宅。梁平年畫卻是一副慈祥和氣的面孔,而且動作四平八穩(wěn),無大的扭曲,婦儒老幼視之皆無恐懼之感。
梁平木版年畫品種多是門畫、戲曲人物、八美圖以及表現(xiàn)吉祥如意等題材。內容和全國其他地方年畫大同小異,但其藝術處理手法,畫面效果迥然不同。無論是描繪風俗人情,還是民間故事、戲曲神話,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深受群眾歡迎。
梁平木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水印木版年畫的工藝流程,也吸收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制作方法以木版套色為主,略施手繪。畫面設計粗放簡練,且不規(guī)則。服飾道具不完全以真實依據,任意裝飾,隨意組合,設色一律平輔。設有層層暈染和精細勾勒,像幾塊濃烈的色彩大寫意。
梁平木版年畫的代表作如《八美圖》、《四郎探母》、《踏傘》等在構圖上、色彩處理上異常簡練明快,表現(xiàn)出梁平年畫少有的柔麗性。不多的幾根線條高度概括其神韻,少量的幾塊色塊顯得單純、清爽、大膽舍去多余的東西,留下大量空白而不顯單調,使人感到“增之一分嫌多,減之一分嫌少”,達到高度凝練。
梁平木版年畫在構思上還運用了象征,寓意手法。在服飾裝束上,采取對傳統(tǒng)戲曲服裝的借鑒,又加入自己的獨創(chuàng)。還有畫面虛實處理、人物輪廓的曲直變化節(jié)奏、圖案飾物的重疊縱深的平面效果等,無不體現(xiàn)出梁平木版年畫的獨特風格。
作為重慶市唯一的年畫產地,梁平木版年畫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作品具有節(jié)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不少傳統(tǒng)年畫與神話、戲曲故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大多數品種都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并在發(fā)展過程中融會了正統(tǒng)(官方)的和外來的文化影響,逐漸成為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商品。
梁平木版年畫產生于小農經濟的千家萬戶,代代相傳,遵循著自身的發(fā)展軌跡而生生不息,在西南地區(qū)廣大農村支撐著大眾美術的天地,支撐著廣大勞動者的精神世界。這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民族自強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梁平木版年畫既是藝術品,又是商品。梁平年畫是創(chuàng)作者與欣賞者(消費者)合一的藝術,具有物用與“精神實用”的功能。它主要是滿足勞動者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具有節(jié)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
梁平木版年畫受巫術文化影響,從桃符再現(xiàn),逐漸從“娛神轉向娛人”。梁平年畫以民間特殊的“畫訣”為指導,對識字不多和不識字的畫工、農民來說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好記易背。梁平木版年畫以其鮮明的個性,成為大眾觀賞的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這正是梁平年畫可貴之所在,文化價值之所在。
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梁平木版年畫秉承了中華民族文化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高度完美統(tǒng)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賦予樸實無華的民間年畫以其獨特的美學魅力與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梁平傳統(tǒng)木版年畫,清代就“馳名京省處”,暢銷東南亞??谷諔?zhàn)爭時期,美國人在梁平幫助修飛機場,梁平木版年畫又被帶往蘇、美、法等博物館或被東方藝術收藏家收藏,成為當時梁平縣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讓西方人了解到東方的民間藝術,真正走向世界。
梁平木版年畫文化的生命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梁平畫家,它又在一代又一代梁平人的生存方式中延續(xù)和擴張。梁平年畫的藝術養(yǎng)料,哺育了一代藝術人才,而他們反過來又給予梁平年畫的發(fā)展以影響,推動了梁平木版年畫的迅速升溫和審美指向的確立。
梁平木版年畫屬傳統(tǒng)木版年畫,是中國西南地區(qū)年畫產地之一。它與川西北的綿竹年畫、川南的夾江年畫齊名,亦稱為西南三大年畫。 ?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代印刷技術以其精美的質量取代了傳統(tǒng)的木版印刷技術。傳統(tǒng)的年畫在梁平城鄉(xiāng)已基本沒有市場,沒有了經濟回報,自然也沒人再去創(chuàng)作,當地很多民間藝人和美術工作者不得不改行另謀生路,市場的萎縮、創(chuàng)作人員的流失,已使梁平年畫陷于“休克”境況。梁平年畫沒有走進市場,而是走進了博物館。 ?
改革開放以后,梁平區(qū)一直很重視梁平木版年畫的傳承和保護。經過廣泛走訪、收集,縣文物管理所現(xiàn)收集到20余個品種、100余幅老年畫和50余張雕版,其中有80余幅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為保護和傳承梁平木版年畫,梁平區(qū)撥專款建立陳列室,用10萬元對梁平老年畫的裝裱。大力組織新年畫的創(chuàng)作,500余幅作品在國內外報刊上發(fā)表。縣實驗小學梁平年畫少兒創(chuàng)作班每年義務培訓近200名小學生學習創(chuàng)作兒童年畫,《春天》、《牧歸》等兒童年畫入選教育部新編小學美術教材,2007年該校啟動了“小學生年畫創(chuàng)作與育人”的市級研究課題,獲得階段性成果。經過由縣委宣傳部的聯(lián)系和爭取,四川美術學院在梁平設立梁平年畫兩個實習基地和一個研究基地。
2007年編撰出版了專著《梁平木版年畫》。2010年全面基本建成梁平年畫展演作坊。聘請南京博物院專家對19幅珍貴老年畫進行了搶救性修復、裝裱,其中老年畫《四郎探母》入選《中國美術全集》,《加官晉爵》入選《中國民間美術全集》。
在縣實驗小學成立梁平年畫少兒創(chuàng)作班,每年義務培訓近200名小學生學習創(chuàng)作兒童年畫,創(chuàng)作新木版年畫作品50幅。四川美術學院在梁平設立梁平木版年畫兩個實習基地和一個研究基地,重慶師范大學在梁平設立美術學碩士點梁平年畫研究基地。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了《梁平木版年畫個性化郵票》、《梁平風情專題郵冊》、《梁平木版年畫明信片》。啟動了梁平木版年畫產業(yè)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