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染技藝(自貢扎染技藝),編號:Ⅷ-26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自貢市
(3)保護單位:自貢市扎染工藝有限公司
2、白族扎染技藝(云南省),編號:Ⅷ-26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云南省大理市
(3)保護單位: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于黃河流域。起源于何時尚無定論。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漢族婦女的衣著。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qū)流行甚廣。
扎染“秦漢始有之”(工儀實錄),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這支古代染纈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獨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長在人民中間,點綴、美化人民的生活。樸實無華,天然成趣的扎染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必將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絢麗。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后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史載盛唐時,扎染技術傳入日本等國,日本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后經日本又流傳入我國云南,由于云貴地區(qū)的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藝在那里落戶。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而成。
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變化,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類,又有變換流動的現(xiàn)代美,具有中國畫水墨韻味的美和神奇的朦朧美,扎染服裝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傳統(tǒng)有現(xiàn)代的服裝藝術創(chuàng)作。夾染、抓染、線串染及疊染等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紋路效果。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tǒng)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fā)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古時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那時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調成防染槳,通過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現(xiàn)蘭底白花的效果。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后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明清時期,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wèi)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至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xiāng)鎮(zhèn),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
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大理染織業(yè)繼續(xù)發(fā)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供不應求。這里,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2006年,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qū)為云南省大理市、四川省自貢市。
據《實儀錄》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痹尽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自貢扎染包括“扎染、拔染、防染”,是自貢漢族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品,以雋秀、清新、淳樸、富有民間特色而蜚聲國內外。扎染大師張宇仲和扎染工作者在發(fā)掘整理民族藝術遺產的基礎上,吸收了國畫、裝飾畫、油畫及現(xiàn)代畫派的手法,形成了古樸、典雅、粗獷、動中求靜、細膩恬適、抽象和具體巧妙結合的自貢扎染特色。自貢扎染產品,除床單、窗簾、桌布、提包等各類生活用品外,還大量生產色調各異、圖案新穎的花布、裝飾壁掛。1986年,自貢扎染應邀赴香港展出,《文匯報》、香港亞洲電視臺等媒體予以了大規(guī)模的報道和宣傳。自貢扎染多次被評為四川省優(yōu)秀工藝品,并作為特色旅游品遠銷美、法、德、日等國家。1992年上??平屉娪皬S在自貢拍攝了科教片《自貢扎染》,在海內外播映反響強烈。自貢扎染歷年來在各種展評優(yōu)活動中,榮獲“國際博覽會銀獎”、“國家旅游優(yōu)質產品”等二十二項部級大獎。1993年,日本國樂染會主宰出原修子參觀了自貢扎染廠后評價說:自貢扎染技術“體現(xiàn)了中國當代扎染藝術的較高水平”。張曉平作品《天音》系列以及徐仁杰作品《卷軸畫鹽場古韻》獲得了2012年四川省工藝美術金獎。
“現(xiàn)代扎染是針對傳統(tǒng)扎染、蠟染和藍印花布這三種傳統(tǒng)染色工藝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xiàn)代防染科學技術和各種特殊工藝手法,創(chuàng)造出區(qū)別于傳統(tǒng)“三染”、工業(yè)印染審美特征的具有現(xiàn)代審美意義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可產業(yè)化的藝術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文化,與傳統(tǒng)扎染一樣,現(xiàn)代扎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還在本質上體現(xiàn)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傳達不同時代氣息的特征,具有“筆墨當隨時代變化”(石濤語)的開放性特點。那么,在信息化、數(shù)字化快速發(fā)展、數(shù)字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數(shù)碼思維”和“數(shù)碼行為”成為我們正?!吧罘绞健钡慕裉?,數(shù)字化處理技術產生的數(shù)碼藝術也必然能為現(xiàn)代扎染藝術借鑒,并成為當代設計師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扎染新圖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設計語言。
扎染布是在大理城鄉(xiāng)隨處可見它的蹤影。扎染不僅代表著一種傳統(tǒng),而且已成為一種時尚。扎染如此受歡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別于其它染織物的個性。它樸素自然,藍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張揚,符合人的情致,貼近人的生活,充滿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勞、質樸、純潔、誠實、善良和樂觀、開朗、熱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標徽。
在唐代時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區(qū)成為民間時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進獻的貢品。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其花形圖案以規(guī)則的幾何紋樣組成,布局嚴謹飽滿,多取材于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其扎染分為扎花和浸染兩個環(huán)節(jié)。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xiàn)范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浸染采用手工反復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產品有匹色布、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發(fā)揮傳統(tǒng)民間扎花工藝特色,做工精致、當然精美、圖案新穎多變,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既有較高明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強的實用性。彝族扎染有藍染、彩染、貼花等系列產品。制成品有臺布、壁掛、門簾、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種面料。用戶可根據各種圖案花布,用來制作衣裙、圍腰、被面、床單、門窗、窗簾、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單、門窗、窗簾穿在身上,掛在室內,別一番古樸、典雅的風味。
“有松鳴海絞”是名古屋有松、鳴海地區(qū)為中心出現(xiàn)的扎制藍染技術,“絞”既為扎制之意,使用木棉布料自江戶時代出現(xiàn)以來傳承400余年而不絕,現(xiàn)今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財加以保護,更是東海道地區(qū)的第一名產。扎制技法多樣,扎制出的紋樣亦眼花繚亂,其中頗具代表性的“鹿子扎”多用于制作和服,而“手蜘蛛扎”、“三浦扎”、“嵐扎”、“筋扎”等等則是運用傳統(tǒng)技法。多數(shù)的手工職人自年幼便開始研習,磨礪數(shù)十年間的手藝方可出師。至今仍然活躍于手工扎制第一線的,也多為行已七八十歲的長者。采用分業(yè)制的有松鳴海絞藍染,正是依賴著諸位熟練職人得以延續(xù)。
在印度,扎染工藝直到今天仍在印度民族服裝上廣泛地使用。印度的扎染品種豐富、形式多樣、制作精巧,其中以卷扎技法最具特色,產量居世界第一。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椢锉辉挠o、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guī)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xiàn)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xiàn)在扎染的天空中。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后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yè)堿,就可以用來染布。扎染的制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后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痹镜闹饕襟E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干、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后,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折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后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扎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xiàn)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yè)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tǒng)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chuàng)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婦女將布領去,用細致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浸染,即將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后撈出晾干,然后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復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于藍”??p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撈出放入清水將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xiàn)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xiàn)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盎ā焙汀暗亍敝g往往還呈現(xiàn)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shù)氐纳酱L物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tài)。在浸染過程中,由于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似夢似幻,若隱若現(xiàn),韻味別致。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顿Y治通鑒備注》詳細的描述了古代扎染過程:“撮揉以線結之,而后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則入染矣,其色斑斕?!逼浼庸み^程是將織物折疊捆扎,或縫絞包綁,然后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F(xiàn)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發(fā)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制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于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tǒng)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fā)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蠟染和扎染都是在云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tǒng)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qū)別。蠟染就像照相術一樣,照相術是利用光化學原理,首先對負片(底片)進行光化學反應,按照光的強度,反應程度就不一樣,最后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體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沒有,仍然保持原來面料的顏色,在蠟附著的邊緣,由于蠟的滲透,被染的顏色也形成了滲透的樣子,并且顏色有從無到有的過渡效果,當年煉金的人如果繼續(xù)研究化學及蠟染的話,可能就可以發(fā)明照相機了。
扎染與蠟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樣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
用蠟染和扎染工藝制成的壁掛、其他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論圖案畫呢!就應該是蠟染圖案更加豐富多彩,形象地再現(xiàn)了人物風貌、山水花鳥、耐人鑒賞。更加生動活潑。
扎染是采用針、線等工具將織物根據自己的喜好扎緊,然后染色。由于扎緊處染料無法滲透,所以拆線后便形成了各式圖案。它與印花不同,印花一般可以看作局部染色,要實現(xiàn)印花,必須先依據設計人員設計的花型制作成篩網(或滾筒),在需要的地方印上顏色,不需要的地方則不上色,所需工藝較為復雜,印出的花型也是完全一致的。扎染用染色方法達到了印花的效果,而且由于手工扎法無重現(xiàn)性,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飾品,這就是扎染的獨特魅力。
數(shù)碼藝術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時代產物下的一種新興藝術門類,反映著強烈的現(xiàn)代文化氣息。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視覺系主任古納南(Gunalan Nadarajan)說:“數(shù)碼藝術指的是那些運用電腦科技各方面的新發(fā)展,尤其是資訊、傳播、圖像、生物科學等研究成果,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和過程”。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與以往的模式有所改變。它打破了以往單純設計師創(chuàng)作的模式和思維,能夠把電腦科技以及相關的新信息、新技術進行集合,實現(xiàn)了將電腦強大的存儲功能、編輯功能和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能力組合起來,進行“人機互動”設計的超強功能的整合,進而使設計師最大化地對各種事物、各個學科體系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裂變,產生出陌生驚奇、獨具一格、令人難忘和充滿未來感的全新視覺形象。
以市場為導向,在相應的載體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圖案,形成獨具創(chuàng)意、適銷對路和具有藝術附加值的紡織服飾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是現(xiàn)代扎染進行產業(yè)化藝術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因此,扎染藝術突破傳統(tǒng)、經典工藝和材料的限制,借鑒數(shù)碼藝術進行現(xiàn)代扎染圖案設計,可謂“與時俱進”。它既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價值,又有著很強的應用實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