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東晉時期,干漆夾苧已在天臺民間得到應用。據(jù)史料記載,東晉時期,戴逵(336-396)父子就在天臺山一帶將民間流傳的“干漆夾苧法”工藝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夾苧”佛像。
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工匠不斷傳承、革新,干漆夾苧技藝逐步走向成熟,并且傳到天臺的周邊地區(qū)。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將此法傳到日本,當時由他制作的鑒真坐像被日本奉為國寶。公元984年(宋代),天臺張延皎、張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釋迦瑞像”由日僧帶回日本,仍供奉于清涼寺。相傳,明代天臺人張文郁(工部左侍郎)奉命督造北京故宮建造時,曾將天臺的一批干漆夾苧工藝的工匠請去,為宮殿的藻進、柱、梁等進行外表裝飾。
由于“干漆夾苧”技藝一直只限于民間工匠的師承相傳,技藝的傳授靠的是師徒的口傳身教,沒有形成文字,全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才能掌握。歷史上未能形成較大的制作規(guī)模。解放以前,由于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民間的干漆夾苧工匠紛紛改行,使得這門工藝處于幾乎失傳的狀況。解放初,只有極少的民間工匠還熟諳此法。
20世紀80年代,高級工藝美術師湯春甫組織工匠,對散落在民間的、瀕臨失傳的干漆夾苧工藝進行挖掘、整理,將用于該工藝的13種原材料,用傳統(tǒng)的方法加以提煉,并總結出48道工藝流程,使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出新的生命。他們用該法制作的作品,為東南亞和歐美等4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寶館和宗教部門收藏,1999年制作的“千手觀音像”為故宮博物館收藏。
干漆夾苧是為各種制品外表裝飾和保護的一種獨特的技術。它有完整的技藝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組成,從型模、上灰、夾苧、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貼金,均采用苧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
它是用天臺本地的原始生漆、苧麻、五彩石粉、桐油等13種原材料,在麻布、漆料層層包粘、反復打磨后再涂以朱砂等輔料,貼上金箔和砑光,經過工藝處理后完成作品。它的整個制作過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的講究,經多種技藝處理后,成品綜合體現(xiàn)出雕塑、彩繪、金裝的藝術魅力。
干漆夾苧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宮殿、廟宇建筑物的裝飾、保護及民間器材的制作,具有經久不蛀、光澤潤亮、不開裂、不變形等特點。最能體現(xiàn)干漆夾苧成就的是用該工藝制成的木雕佛像,既保持木雕的紋路細膩、線條流暢,又使佛像造型更具有神韻。其代表作除鑒真坐像外,還有供奉于日本清淳寺的由宋代張延皎、延裘兄弟所作的釋迦牟尼像,尚存天臺山萬年寺的由謝秀旺1984年所作的觀音像及南京博物館收藏的湯春甫于1991年所作的釋迦牟尼像。 ?
1、原料特征:它的主要原料全是天臺縣本地的特產:生漆(天臺街頭鎮(zhèn)一帶)、苧麻(天臺南平鄉(xiāng)一帶);五彩石粉(天臺蒼山寶華林場的石礦)。
2、質量特征:“干漆夾苧”工藝是一項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考究,質量上乘。它世代相傳,是民間工匠長期積累出的一種獨特的裝飾技藝。它的整個制作過程全是手工操作,因此技術要求相當高,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講究,制作的成品具有經久不蛀、光澤潤亮、不開裂、不變形的特點。
3、工藝特征:該工藝全部采用天然材料,制作程序全是手工操作。它使用的天然原材料有13種,以野生苧麻、原始生漆、古瓦粉、火山灰、防火石、朱砂、五彩石等原料,用傳統(tǒng)加工方法加以提煉,經過原始烘干、打磨、夾苧、灰漆、水磨、貼金和砑金、罩金等48道工序。
4、藝術特征:它應用于民間的壽棺制作、祠堂廟宇柱梁等外表裝飾、寺院的佛像制作。最能體現(xiàn)它成就的是用“干漆夾苧”工藝制作的佛像,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神態(tài)典雅。
1、歷史價值:作為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獨特的裝飾工藝,它見證了歷史。它具有保存時間長,不變形不開裂的特點。唐代中期,鑒真的弟子思托在日本用“干漆夾苧”工藝制作的鑒真坐像,公元984年(宋代),天臺張延皎、張延裘兄弟用該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釋迦瑞像”由日僧帶回日本,供奉于清涼寺,仍是我們了解當時佛教和造像工藝的最有力的物證。
2、文化價值:它為天臺山佛教文化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進和傳播作用。從歷史上看,這一技藝用于最多的是佛像制作,它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佛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天臺山佛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天臺山佛教的興盛,寺院的興起,更為這一傳統(tǒng)技藝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甚至許多僧人和居士直接參與了這一工藝的傳承。
3、藝術價值:用它的制作的成品,色彩鮮艷,光澤潤亮。制作的佛像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神態(tài)典雅。
4、工藝價值:在它身上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選材的精良,用料的講究,制作程序的嚴謹,包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
5、經濟價值:長期以來,“干漆夾苧”工藝是民間工匠們謀生的手段。它的原料取自于天臺山的樹木植物和巖石,促進了當?shù)剞r民的增收。用它制作的佛像等不僅受到本國寺院的青睞,還出口到49個國家和地區(qū),增加出口創(chuàng)匯。
6、對外交流價值:早在唐朝用該法制作的佛像就傳到了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天臺山佛教城用該法制作的作品為東亞和歐美等4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寶館和宗教部門收藏,為中國的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天臺山干漆夾苧技藝的主要傳人為湯春甫及其藝徒鄭丙瑞、金紅初等,他們所制作品為49個國家和地區(qū)所收藏,多次榮獲國際和國內工藝美術金獎。天臺山干漆夾苧技藝不僅有重要的工藝和藝術價值,而且在修復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實用價值,能達到整舊如舊的效果。
干漆夾苧工藝是天臺民間工匠早已應用的一項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它能綜合的體現(xiàn)出雕刻、彩繪等領域的藝術家在一件作品上發(fā)揮出共同的藝術魅力。作為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獨特技藝,它見證了歷史,為天臺山的佛教文化發(fā)展有一定的推進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天臺山佛教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從原料選取、加工提煉、到工藝制作,程序復雜,每一道工序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它身上凝聚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包含了豐富的科技內涵,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在現(xiàn)代修復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干漆夾苧工藝難度大,對工匠技術要求較高,學藝周期長,干的又都是手工活,青年人不愿學,隨著老藝人的陸續(xù)退休,繼承已成為干漆夾苧工藝這門絕活一個沉重話題。加上用于該工藝原料的原產地的人為破壞,原材料的供應出現(xiàn)匱乏的態(tài)勢,使這一工藝面臨瀕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