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美蹉”的起源有三種傳說。
一、原始舞蹈說:因其舞步模仿野獸走路和獵人追逐野獸的步伐,再現(xiàn)了先民的狩獵場面;二、驅(qū)鬼說:傳說由飛魔變成的惡鬼“熱”專吃死人流出的眼淚和尸體,凡是被“熱”吃過的死人,其靈魂永遠回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人死后,人們就跳“熱美蹉”驅(qū)趕“熱”鬼;
三:尋羊說:古時有一年輕牧人丟失了一只小羊,被主人吊打,伙伴們連夜幫他尋找,男的用吆喝聲嚇跑野獸,女的學母羊叫聲喚回小羊,救了牧人。
流傳至今的“熱美蹉”以“驅(qū)鬼說”為主,其形式和內(nèi)容融合了三種傳說。
舞蹈開始了,身穿納西族“披星戴月”民族服裝的藝人們圍成圓圈,一位藝人走到中間吹笛子為大家伴奏。其實熱美蹉一般是不需樂器伴奏的,這位藝人別出心裁地為熱美蹉添加了一個新元素。在一聲聽不懂歌詞的男聲納西語領誦中,大家開始按順時針旋轉(zhuǎn)著踢腿踏歌。男聲仿佛念咒般呼喊,女聲則在男聲部唱第二句詞中間模仿羊的叫聲穿插而入,“窩熱熱”、“哎嘿嘿”、”阿麗麗”的聲音不絕于耳。據(jù)介紹,其中的納西語誦詞、歌詞可唱逝者的生平,也可唱古挽歌。歌聲的多聲部剛?cè)岵?,那種動聽的顫音來自胸腔,好似羊群在低喚,悠長而充滿磁性,好聽極了。熱美蹉的舞步,則有點像羊打斗時前腿下屈的動作,采用順時針方向環(huán)舞,保留了原始舞步的形式。
云南向來被稱為"歌舞的海洋"。 云南已收集各族民歌、民曲2萬多首,舞蹈6000多套,器樂200多種,民族樂器多達300余種,是中國民族樂器數(shù)量最多的省份。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建塘鎮(zhèn), 當?shù)馗柰鯒顟c科。爐膛里松木熊熊燃燒,75歲的老歌王侃侃而談:"14歲跟著爺爺學鍋莊,年輕時與別的村莊比賽對歌,能從路上唱到家中,邊唱邊跳絕不重復,3天3夜不合眼。"這一壯舉為楊慶科贏得了歌王美譽。
為了傳承包括鍋莊舞在內(nèi)的各族民間舞, 已出版《歡樂香巴拉》等VCD教學光盤,把廣場舞普及到了全州3縣12鄉(xiāng)鎮(zhèn)城鄉(xiāng)社區(qū),普及率達85%。
在納西族地區(qū),還流傳著一種產(chǎn)生于氏族社會時期的原始舞蹈音樂--"熱美蹉"。著名納西族學者宣科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熱美蹉起源于先人對自然的恐懼心理:"熱美"是一種精靈,專門吮吸死者靈魂,為保護亡靈,人們在守靈時邊唱邊跳,以嚇唬和驅(qū)趕"熱美"。至今,熱美蹉還在麗江市古城區(qū)大東鄉(xiāng)保存完好。 大東鄉(xiāng)于1990年初組建熱美蹉藝術團,成立"大東鄉(xiāng)熱美蹉協(xié)會",引導民間組織培養(yǎng)新一代熱美蹉繼承人。
如果說熱美蹉是納西族歌舞的乳汁,那么章哈就是傣族人生活中的鹽巴:沒有章哈的生活,就像飯菜里沒有鹽巴一樣乏味。章哈,既指"歌手",也指傣族傳統(tǒng)曲藝唱曲形式。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委宣傳部部長刀亞斌說,潑水節(jié),由她擔任總顧問的勐臘縣大型歌舞表演《南臘之歌》,就是以章哈調(diào)為主旋律來設計各個舞段。
隨著老一輩章哈的相繼離世,這些年傣族民間聽章哈的風俗已遠不如前。為此,西雙版納州編印了第一本傣文版《章哈學習演唱手冊》,對章哈藝人進行集中培訓。從2008年起,云南省政府對省級非遺傳承人給予人均3000元的傳承經(jīng)費。一些章哈收到這筆錢感動得流淚:"感謝對我們民間藝人的關心,派人送來了補貼,讓我們享受到了祖輩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
納西族"熱美蹉"至今還存在于麗江大東、鳴音、大具、寶山等納西族地區(qū)以及寧蒗金沙江畔納西族村落的喪葬禮儀之中。"熱美蹉"是一種任何樂譜都難以記錄只有靠世代口傳心授傳承的歌舞,被譽為"活著的音樂化石",對于研究原始音樂舞蹈具有重要的價值。
"熱美蹉"亦稱"窩惹惹",是產(chǎn)生于氏族社會時期的原始舞蹈音樂,廣泛流行于納西族民間,并被載錄于納西族東巴經(jīng)書。其音樂素材直接來源于自然界,音樂和舞蹈相結(jié)合,無樂器伴奏,無音階、無音列法則。男聲由"左羅巴"領唱,女聲由"熱勒美"領唱,多聲部之間剛?cè)岵?,形成富有原始藝術美感的不協(xié)和音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