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起,在南寧及其周圍一帶,傳統(tǒng)的官話戲曲就已流傳甚廣。當戲班在南寧本地一帶演出時,戲迷們稱之為“本地班”;當戲班在外演出時則被稱為“南寧班”、“南寧戲”、“老戲”等。1933年,南寧商界為紅十字會籌款舉辦“游藝會”時,首次標出了“邕劇”二字,與粵劇、桂劇等同臺競技。
清朝末期,邕劇已在桂中、桂南地區(qū)流傳開來,甚至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受到極大的歡迎。
清朝末期,大部分的邕劇戲班是由成名藝人建立起來的,如當時紅極一時的四大本地班———全新鳳、合新鳳、壽新鳳、樂堯天,皆為此類。所以其時戲班多為“家族班”,劇目的的傳承大多靠師父一字一詞、一招一式傳授給徒弟。清朝末期南寧最有名的“家族班”當屬樂堯天班,有“一天蓋三鳳”之說,創(chuàng)立者為蔣祖友,其《打龍蓬》極為出名,有“戲狀元”之美譽。
民國初,由于人們有了更多的看戲需求,邕劇戲班紛紛開設,其中最著名的屬陸榮廷資助組建的軍民樂班。陸榮廷年輕的時候,流浪在南寧龍州等地,因為犯事被清兵追捕。逃難中,陸榮廷巧妙地逃到拐腳桂(劉玉堂)的戲班里頭,拐腳桂心存善良,把他藏在戲服的箱子里,陸榮廷因此逃過一難。后來,昔日的恩人拐腳桂窮苦不堪,而陸榮廷已當上廣西的督軍。拐腳桂為求生存,求見陸榮廷,陸榮廷親自出門迎接這位衣服破爛不堪的邕劇藝人,以好酒好菜招待,并撥款15000多銀元,成立軍民樂班,讓拐腳桂在戲班里頭唱戲。軍民樂班成了當時廣西第一號南寧本地戲班,常在南寧、龍州和左江一帶為官兵百姓們演出,頗得大家的喜愛。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戲班藝人們也在戲臺上表達著自己的愛國熱忱。蔣大增、杜松齡等邕劇藝人在隆安演出時,一改往日的愛情題材劇,上演《血戰(zhàn)高平》。據介紹,當喜聞樂見而又雄渾激昂的本地劇在臺上唱起時,場下的戲迷們亦激情滿懷,都站起來和著藝人的詞一起唱戲。隨著日寇的入桂,不少邕劇藝人紛紛棄家出走,在逃難中,他們寧愿賣番薯糖水,開茶館維持生活,也不愿為侵略者粉飾太平。此后,邕劇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停滯期。
1949年,全國解放,這為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新天地,1951年元月,南寧市有關部門把街頭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邕劇團,并修建邕劇院(現(xiàn)南寧影劇院)作為劇團固定的練功和表演場所。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劇曾經顯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極具魅力。
邕劇的流布區(qū)域包括廣西南寧市、崇左市、百色市、來賓市、貴港市、防城港市許多縣區(qū)及云南省的富寧市、河口縣等地,并輻射至越南、柬埔寨等東盟國家。
邕劇有自己獨特的表演程式,如:“甩發(fā)”、“宮仔”、“孖宮仔”、“馬步”、“跳臺”、“過山”等,并有諸多絕活特技,如“吐血”、“十八羅漢架”、“氣功變臉”、“羅帽功”、“獠牙功”、“苒口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辮功”、“陰陽眼”、 “雙照鏡”、“大過山”、“蓮花座”等。
邕劇的表演風格古樸、粗獷,其文戲表演細膩,注重人物內心感情的抒發(fā)。武打則粗獷激昂,表演夸張、潑辣,講究硬橋實馬,拳、刀、槍、叉、棍、牃各有套路,與其他劇種迥異,而許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來源于桂西南一帶壯、漢兩族人民共同喜愛的民間舞姿、武技和美術造型,在某些方面體現(xiàn)了壯族的雄渾粗獷的民族風格。
邕劇的表演極具特點:線條粗獷有力,淳樸雄壯,是南派武功和粵西風骨的結合。其中,邕劇的傳統(tǒng)武功特技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變臉”、“耍獠牙”、“跳臺鏟椅”等武功特技更是展現(xiàn)了演員們深厚的藝術技能表演功底。 [8] 邕劇武功屬“南派”,與“北派”武打輕快靈巧不同,邕劇武打沉穩(wěn)勇敢,大打“五色真軍器”,用明晃晃的真刀真槍在舞臺上對練,短兵相接,沒有過硬的武功底子,是表演不了的,而當時最為吸引觀眾的絕招有如下幾樣:
第一,李名揚的“變臉”。第三任團長李名揚有自己的“鎮(zhèn)山之寶”。在邕劇《李槐賣箭》中,他扮演的角色李槐遭到公孫贊戲弄,怒發(fā)沖冠,臉色瞬間突變:由青變紅,再由紅泛青,紅時紅得透頂,青要青得嚇人。李名揚的變臉不像川劇那樣借助臉譜表現(xiàn),而是運用氣功,這可是實打實的真功夫。
第二為“耍獠牙”,這是老藝人蔣明甫的絕技。獠牙乃取大野豬或老母豬的犬牙制作而成,長二寸余。扮演花臉的蔣明甫為了在戲中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兇狠,需要在嘴里含上四根長長的獠牙。為了不讓獠牙掉出來,得事先在獠牙里灌滿鉛,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不需要時,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需要時依靠舌尖和牙關節(jié)等部位的攪動,將四根獠牙推出做各種姿態(tài),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兩牙相擊,把花臉的兇狠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三為老藝人劉三的“砸爛臺”。劉三其時已年過花甲,可表演起“砸爛臺”一點不含糊。在舞臺中央把三張桌子疊放在一起,再在上面加一把椅子,旁邊放好一張桌子。劉三爬上高椅,一個跟頭翻下來,背部砸在旁邊的桌子上,把桌子砸個粉碎,而人卻安然無恙,此乃當時武戲表演中的壓軸戲。
諸如此類的武功絕技令無數觀眾如癡如醉,嘆為觀止,這也正是邕劇最吸引人的地方??上Ы^技多是不輕易相傳的,即使師父愿傳,要修煉成功亦非朝夕之功,所以許多絕技已經失傳,后人只能在老藝人的描述中去想像當年的神奇了。
邕劇的行當有生、旦、凈、丑四大類。其唱腔絕大多數以皮黃聲腔(南北路)為主,安慶調、七句半(羅羅腔)、補缸調及地方小調為輔。音樂伴奏以大鑼、大鈸、二弦、喉管為主。
邕劇的語言用桂西南官話,并含有大量的白話、客家話、平話和壯話的民間習語、詞匯、諺語、歇后語等。
邕劇的臉譜原有一百多個,多專角專譜。一般常用黑、紅、白、綠、黃五色,有時也用藍、灰、金等色。其色彩表現(xiàn)的內容,一是說明膚色,二是寓意人物特點,并以此反映嶺南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和地方文化特點。
邕劇的劇目豐富多彩的,據不完全統(tǒng)計,邕劇傳統(tǒng)劇目大小共七百多個,保存下來的劇目有418個。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戲劇文化是嶺南民間藝術的結晶,有著特殊的價值。
邕劇傳統(tǒng)劇目主要有:《五臺會兄》、《西河會妻》、《三進士》、《長生樂》、《七狀紙》、《紀鸞英招親》、《霸王歸天》、《楊八姐搬兵》、《百鳥衣》、《春滿柜臺》、《王六郎》、《紅碗記》、《陳塘關》等。
1969年,由于歷史原因,邕劇團被迫解散,導致邕劇觀眾的流失和市場的萎縮,邕劇滑入了“疲憊期”,甚至一度銷聲匿跡。
為了使邕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從1987年開始,南寧市的有關部門對邕劇展開了一系列的搶救工作。2006年,邕劇被列入第一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