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曲是湖北曲種,俗稱漢灘絲弦、外江小曲。由湖北中部地區(qū)流傳的明清俚歌俗曲衍變而來,約光緒年間,天沔小曲藝人開始與漢灘小曲藝人搭班,進入茶館坐唱,逐漸融為一體。并逐漸盛行于長江沿岸的漢口、武昌、黃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20世紀20年代更名為湖北小曲??谷諔?zhàn)爭時期,武漢淪陷,小曲藝人紛紛逃難,遂將湖北小曲傳到了外域遠鄉(xiāng),成為湖北省的一個有影響的主要曲種。流傳于武漢、沙市、宜昌等城市碼頭。
中國湖北曲種。約在清末由流傳湖北中部的漢灘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唱腔曲牌豐富,由南曲、文詞、西腔、灘簧4個腔系100余支民歌小曲組成,婉轉(zhuǎn)動聽。演唱以坐唱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單人、雙人、多人,以雙人坐唱為主,男女合檔;男演員兼操四胡,女演員手持云板擊節(jié)。傳統(tǒng)曲目有南曲的《搶傘》、《秋江》、《跳粉墻》等;西腔的《拷紅》、《想情郎》等;文詞的《宋江殺惜》、《安安送米》等。1949年后又編演了《雷鋒參軍》、《江姐進山》等,使湖北小曲藝術(shù)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湖北小曲是傳統(tǒng)說唱音樂曲種之一,在豐富多彩的說唱音樂曲種如鼓詞類、彈詞類、漁鼓類、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走唱類、板誦類、時調(diào)小曲類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一種地方特色濃郁、說唱音樂特點鮮明的時調(diào)小曲類說唱音樂。
一個唱段由若干不同宮( G 宮、C 宮、F 宮、D 宮) 的曲牌聯(lián)綴而成。曲牌連接自由靈活,并可通過伴奏樂器四胡定弦法的轉(zhuǎn)換( sol、re, re、la, la、mi, do、sol) 來變換調(diào)門,以增強音樂的變化,加強表現(xiàn)力。為了突出曲種風格和保持音樂結(jié)構(gòu)的統(tǒng)一,常以“南曲頭”開始, 以“南曲尾”結(jié)束,中間依次連接”南曲”、“七句半”、“平板”、¨南曲數(shù)板”等曲牌可以與 4個腔系聯(lián)綴,也可單獨自由結(jié)合。演唱以坐唱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單人、雙人、多人(又叫“打圍鼓”) 3種形式,以雙人坐唱為主,演唱時多為男女合檔,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員兼操四胡,女演員手執(zhí)云板擊節(jié)。唱詞都用代言體,沒有表唱成分。伴奏樂器以四胡、云板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揚琴、二胡等。
俗稱漢灘小曲,漢灘絲弦,外江小曲。由明清俚歌俗曲衍變而來,光緒年間已盛行于長江沿岸的漢口、武昌、黃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 漢灘小曲又叫“外江小曲”,與明、清俗曲有一定淵源關(guān)系。清末民國年間在荊沙十分流行。漢灘小曲以坐唱為主,主要伴奏樂器為四胡有時也加三弦或琵琶。演唱者以女聲為主,邊擊檀板或敲碟子邊演唱,操琴者也兼唱。以坐唱折子戲為主,也唱民間小調(diào)。小曲曲牌十分豐富,還存一百個左右。
一是板腔性曲牌,如“南曲正板”、“南曲三句半和七句半”等。
二是一曲多用的曲牌,可單獨演唱完一個完整的曲目,又可套用其他唱詞;可以獨立出現(xiàn),又可幾個曲牌相連;還可以與板腔性曲牌套用,如“慢四平”、“鳳陽調(diào)”、“銀紐絲”等。
三是單曲獨詞,如“調(diào)兵調(diào)”、“孟姜女調(diào)”等。漢灘小曲在荊沙已流傳了100多年,曾盛極一時。沙市僅存數(shù)名老藝人。
特征: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紀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
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豐富,曲腔婉轉(zhuǎn)動聽,由“南曲”、“西腔”、“文詞”、“灘簧”4個腔系和100余支民歌小調(diào)(曲)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發(fā)展演變而成,形成了“南曲頭”、“南曲數(shù)板”、“南曲尾”等與南曲有相對獨立性的同宮子母曲牌,可敘事,可抒情,風格樸實優(yōu)美。西腔植根于天沔民間音樂,曲詞為上下句的格式,通過不同的行腔及節(jié)奏板眼變化,衍變出了“西腔頭”、“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宮變體曲牌,唱腔迂回婉轉(zhuǎn),長于表現(xiàn)思念、悔恨、自嘆等情緒。文詞由“文詞調(diào)”、“文詞數(shù)板”組成。灘簧是單曲體形式。其他民歌小調(diào)都采取不同宮的曲牌、小調(diào)分節(jié),可以與4個腔系聯(lián)綴,也可單獨自由結(jié)合。演唱以坐唱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單人、雙人、多人(又叫“打圍鼓”)3種形式,以雙人坐唱為主,演唱時多為男女合檔,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員兼操四胡,女演員手執(zhí)云板擊節(jié)。唱詞都用代言體,沒有表唱成分。伴奏樂器以四胡、云板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揚琴、二胡等。
流行于漢口及長江、漢水沿岸,分漢灘、天沔小曲兩種。武漢地區(qū)流行的漢灘小曲(亦稱外江小曲)以坐唱折子戲為主,音樂與本地漢劇相似,多為板腔性曲牌;天沔小曲曲牌與天沔民歌相通,板腔性曲牌西腔與荊州花鼓戲西腔相同。長期在武漢行藝的天沔、漢灘兩派小曲互相借鑒,均用漢口方言演唱,逐漸合流。
1985年,小曲作為地方曲種參加全國首屆曲藝會演時,將漢灘、天沔小曲取名為湖北小曲。該曲種曲牌分為兩類,一為板腔性曲牌,有南曲頭、南曲正板、南曲尾、西腔等;一為小調(diào)曲牌,有跌落金錢、四大景、十杯酒、疊斷橋、銀紐絲、薅黃瓜。其傳統(tǒng)演唱形式以坐唱為主,分單人拉唱、雙人坐唱和多人坐唱3種,以雙人坐唱為常見。主要伴奏樂器為四胡,人多時采用“八音”(四胡、二胡、京二胡、琵琶、揚琴、月琴、三弦、檀板)伴奏。
1959年,武漢市曲藝隊、湖北省民間歌舞團開始招收并培養(yǎng)小曲學員。60年代,小曲青年演員演出大批新節(jié)目,音樂革新變化大,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一人演唱、兩人對唱、集體合唱、坐唱、站唱、彈唱和表演唱等。
技法1
湖北小曲,特別注重在唱腔骨架上加花,運用倚音顫音、滑音等技巧增強小曲細膩委婉的風格特點,刻畫不同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和形象,幾乎無音不飾,無腔不潤。
1.連音,表示弧線以內(nèi)不同音高的音要唱奏的連貫。
2.氣口斷腔,它的感情依據(jù)是吃驚、憤怒、仇恨、暗示等而產(chǎn)生的一種唱法。它往往利用氣口的停頓并延續(xù)時值,造成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緊張空氣來抒發(fā)感情,也有連續(xù)斷腔并結(jié)合節(jié)奏的變化造成的一種氣勢表達某種感情。
3.抽氣,表現(xiàn)悲哀唱段的一種特殊手段。抽聲即倒吸氣時聲帶振動。我們可觀察悲痛欲絕的人在哭的時候常常會產(chǎn)生抽噎聲。
4.哈哈音,是湖北小曲借鑒四川清音哈哈腔的一種彈跳型的唱法,要求氣息控制靈活,唱時舌根靠近軟腭,阻住從隔膜處彈出的“顆?!睜顨庀?,并與聲門恰當?shù)拈_閉相配合而產(chǎn)生斷音。斷音中帶有“哈”“飄”或“?!钡茸值奈惨?, 常用來表現(xiàn)清快活潑的唱腔特色。
5.彈跳音, 主要是啟動橫膈膜的彈跳發(fā)出的斷腔聲音。發(fā)聲時呼氣與吸氣兩大肌肉群產(chǎn)生強烈而短暫的對抗,使氣柱對聲門沖擊,使發(fā)出的聲音迅速射向上部共鳴位置, 產(chǎn)生顆粒效果的音團彈跳出去。
6.頓音,這種唱法是彈跳音唱法在低聲區(qū)的表現(xiàn)。彈跳音多用上部共鳴,而頓音則多用胸聲共鳴或整體共鳴。呼吸的對抗力比彈跳音小,但對抗的時值比較長。頓音穩(wěn)健有力,從下部共鳴開始向上收縮, 給人韌勁。
7.泣音,它是邊哭邊唱的一種戲劇性很強的特殊技巧,必須善于控制氣息,頓胸,造成抽噎之態(tài)伴隨著歌唱。
8.顫音,多用來修飾風格,加深感情。有長顫音、短顫音、快顫音、慢顫音、先直后顫等多種,是大腦神經(jīng)有意識地支配一切有關(guān)發(fā)音的肌肉,在作發(fā)聲動作的同時,又作有規(guī)律的顫動。聲音中有波浪式搖動,音高略有改變。
9.順波音,正音與其上方鄰音( 包括大小二度及小三度) 急速交替。順波音有短有長, 兩音交替一次,叫單順波音,兩次以上者叫復(fù)順波音,也有先慢后快等等。
10.逆波音,正音與其下方鄰音,包括大、小二度或小三度,急速交替。逆波音亦分單、復(fù)逆波音。
11.舌顫音,利用均勻持續(xù)的氣流沖擊舌尖,讓它打嘟嚕。
技法2
湖北小曲在音色上根據(jù)人物角色的不同靈活的調(diào)整聲音位置和共鳴腔造型,吐字也有快吐、慢吐、噴口等方法。
1.提音,多發(fā)生在從低音向高音大跳時的高音上。這個高音突然變暗向腦后方移動。聲音似假非假, 含蓄集中。
2.沉音, 音色低沉、深情。多表現(xiàn)內(nèi)心獨白的愛憎之情, 往往由口腔共鳴轉(zhuǎn)到胸腔共鳴,上部加重鼻韻或鼻共鳴。這一剎那的音色變化,如同浮在水面之物沉入水底一般。
3.砸音,從高音到低音自上而下運行。共鳴要求從頭聲到胸聲迅速轉(zhuǎn)換,聲音結(jié)實有力。它的特點是∶共鳴從窄到寬,音色從淡到濃,音量從弱到強, 音高從高到低,聲音從行到定,稱為砸音。多用來表現(xiàn)剛毅果斷或激烈憤慨之情。
4.大嗓,指運用本嗓真聲演唱塑造人物。
5.小嗓,指運用假聲演唱。
6.噴口,唱曲或話白中,每在字的開頭 發(fā)音較重,使字音有力地噴放,稱為噴口。噴口有力是戲曲曲藝演員的基本技巧之一,主要依靠鍛煉唇、齒、鄂、舌等器官的勁頭,并結(jié)合中氣的恰當運用,其功效能使字音遠播, 剛勁有力。
變換技法
1.慢速有慢、稍慢、不太慢、演唱要領(lǐng)是慢而不拖、慢而不散。
2.中速有中速、慢中速、較快中速,演唱要領(lǐng)為不急不緩。
3.快速有快、稍快、中速、更快,演唱要領(lǐng)為快而不趕、急而不亂。
4.速度自由或稱散板。
5.上板指自由板結(jié)束后進入正常速度, 從無板轉(zhuǎn)為有板,節(jié)奏清楚明顯。也指說唱段中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時,由原來一板三眼的慢板成一板一眼的流水板轉(zhuǎn)變?yōu)橛邪鍩o眼的緊板,使在節(jié)奏上,情緒上和前面的唱腔形成對比。
6.漸快,表示樂曲速度逐漸加快,又叫催板。
7.漸慢, 表示樂曲速度逐漸放慢, 又叫撤板。
8.延長音, 表示按作品的風格或演奏者的意圖自由增長該音符或休止符的時值。
9.保持音,表示該音要充分保持時值, 并從頭到尾強奏。
力度變化
1.最弱、很弱、弱、中弱,表示作品演奏力度較弱。
2.中強、強、很強、特強,表示作品演奏( 唱) 力度較強。
3.強后弱, 表示作品演奏( 唱) 到此處由強突然轉(zhuǎn)弱,達到一種戲劇性效果。
4.強音,表示作品演奏( 唱) 至此處加重語氣和力度。
5.漸強,表示作品演奏( 唱) 的力度逐漸加強。
6.漸弱,表示作品演奏( 唱) 的力度逐漸減弱。
地方方言
湖北小曲運用漢口語言與天沔語言行腔報字,具有鮮明的湖北地方特色。以上五大類三十五種潤腔技法在湖北小曲中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這一地方說唱曲種的表現(xiàn)力,使故事中的人物鮮活生動,情感表現(xiàn)細膩動人。
湖北小曲唱腔曲牌豐富,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南曲頭”、“南曲正板”、“南曲尾“、“灘簧調(diào)”、“文詞調(diào)”、“西腔”“[四平”、“銀紐絲”、“疊斷橋”、“嘆五更”等。
湖北小曲以唱為主,說唱相間,早期多以聯(lián)曲體形式演唱民間故事。湖北小曲的傳統(tǒng)曲目,有南曲的《搶傘》、《秋江》、《跳粉墻》等;西腔的《拷紅》、《鶯鶯餞行》、《想情郎》等;文詞的《宋江殺惜》、《安安送米》等。西腔多為天沔小曲藝人演唱,與天沔花鼓戲中的西腔同宗。漢灘小曲的曲目有《秋江》、《搶傘》、《紅娘遞柬》等。新曲目有《看鐵牛》、《雷鋒參軍》、《江姐進山》( 以上為漢灘小曲) 、《趕秧雀》( 天沔小曲) 等。
20世紀30年代前后,有的藝人用漢灘曲牌為木偶戲伴唱,出現(xiàn)了一批稱為“大架子”戲的長篇曲目,如《白蛇傳》、《秦雪梅》、《秋江》、《搶傘》、《雙下山》等曲目。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荊州、沙市的藝人還曾在廣場演唱過《喚起民眾》、《離家報國》等宣傳抗日救國的新曲目。
湖北小曲的傳統(tǒng)曲目原有300多個,流傳下來的有180多個。長篇(大本頭)《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可連續(xù)演唱,經(jīng)月不歇。短篇曲目,一般可供一個夜(日)場演完,如《拷紅》、《秋紅河》、《搶傘》、《蘇文表借衣》、《西宮詞》等等。
碟子小曲的代表性曲目有《放風箏》、《九連環(huán)》、《十想》、《十繡》等。1949年后,漢灘小曲搬上了舞臺,豐富了音樂,充實了樂隊,增加了表演。并涌現(xiàn)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新曲目,如《雷鋒參軍》、《江姐進山》、《三考鮮梅》、《喜旺回家》以及新編歷史曲目《選妃》等等?,F(xiàn)已發(fā)展成了湖北境內(nèi)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絲弦小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增強小曲音樂的表現(xiàn)力,適應(yīng)表現(xiàn)新內(nèi)容的需要,在一些整理的傳統(tǒng)曲目和新作品中,除注意保持各種腔系的特點外,在各腔系之間,腔系與其他曲牌小調(diào)之間也常互相吸收借用,并創(chuàng)作了《雷鋒參軍》、《江姐進山》等一些新曲目,使小曲藝術(shù)得到新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