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橋摔跤(北京市),編號:Ⅵ-2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北京市宣武區(qū)
(3)保護單位: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
2、摔跤(朝鮮族摔跤),編號:Ⅵ-21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吉林省延吉市
(3)保護單位:延吉市青少年業(yè)余體育運動學校
3、摔跤(彝族摔跤),編號:Ⅵ-21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化館
4、摔跤(維吾爾族且力西),編號:Ⅵ-21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岳普湖縣
(3)保護單位:岳普湖縣文化館
5、摔跤(沈陽北市摔跤),編號:Ⅵ-21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遼寧省沈陽市
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橋摔跤——中國式摔跤,它曾經流行于老北京天橋,也曾經是人們茶余飯后熱衷的話題,中國式摔跤這個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格斗技巧,在經歷了上世紀初的短暫流行后,卻在幾十年內幾乎銷聲匿跡。
天橋摔跤場曾名噪一時,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先后出現(xiàn)過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滿寶珍等著名摔跤健將。摔跤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運動,具有對抗性質的比賽項目,而天橋摔跤場則是說說練練,虛實結合的表演賽,既有功夫,也有趣味,使人賞心悅目。
比賽開始前,照例先“圓粘子”(江湖術語:招來觀眾之意),藝人們邊喋喋不休地說話,邊繞場漫步,同時穿好褡褳,“褡褳”為數(shù)層粗白布納成的半袖、無領、露胸的跤衣,腰間用駱駝絨繩系緊,下穿深色中式燈籠褲,足登刀螂肚的薄底靴。據(jù)說這一扮相,還是清朝“善撲營”傳下來的標準運動服呢。原“善撲營”是官辦摔跤訓練場,跤手稱為“撲戶”,分頭等撲戶、二等撲戶等等,宮中遇有宴請蒙古諸王時,則令獻技,有時皇帝也到場觀看。除善撲營外,摔跤在民間也廣泛地開展起來,成為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清康熙年間,北京天橋出現(xiàn)了市場的雛形。至清末民國初年天橋市場發(fā)展很快,先后出現(xiàn)很多撂地演出雜技、武術、中幡、摔跤、戲法、說書的地攤?!傲痰亍笔窃谄降厣现€棚,棚中設板凳座位的演出。其中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游客歡迎的項目之一。
摔跤又稱中國式摔跤,它融合了歷史上各民族跤手之所長發(fā)展而來的。摔跤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歷經兩千余年的發(fā)展過程。到了清代,清朝統(tǒng)治者崇尚武功,建立了“善撲營”,專門選拔訓練優(yōu)秀跤手拱衛(wèi)京畿。清朝滅亡后,善撲營撲戶流落于民間,開設跤館或街頭賣藝。天橋市場、天津“三不管”等地是摔跤賣藝最為集中的地方,在天橋專業(yè)撂地摔跤的首推沈三、寶三,他們都是清善撲營頭等撲戶宛八老爺(宛永順)的傳人。
新中國成立后,天橋寶三跤場在寶三的執(zhí)掌下,摔跤第二代傳人陳金權、馬貴寶、傅順祿、徐茂等人各個身懷絕技,輪流上場獻藝。寶善林先生把單一摔跤表演逐漸演變成藝術摔跤形式,同時吸收了相聲表演的藝術形式,摔跤表演翻打跌撲精彩激烈,解說語言豐富、滑稽幽默,吸引了大批觀眾,每天開場前座無虛席,爭相觀看。天橋摔跤雖然培養(yǎng)了第五代傳人,但沒有生活保證、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也造成后繼乏人的原因,所以傳承工作仍存在著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