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堆錦(上黨堆錦),編號:Ⅶ-7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長治市堆錦研究所
(3)保護單位:山西省長治堆錦研究所
2、堆錦(上黨堆錦),編號:Ⅶ-71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長治市群眾藝術館
(3)保護單位:長治市黃河工藝美術學校
上黨堆錦的歷史同其他民間工藝美術一樣,已經(jīng)很難在歷史文獻中找到詳細的文字記載,只能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來證明其曾經(jīng)的輝煌歷史記載,古上黨在堯舜禹時期屬”帝都畿內(nèi)”,商為黎都,周為潞子國,戰(zhàn)國為韓國別都,始首置上黨郡,隋開皇年間改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改為潞安府。明代,上黨織造業(yè)開始發(fā)達起來,以產(chǎn)潞綢著名,當時與江浙、四川、閩粵并稱全國四大絲綢織造中心。潞綢織工精細,是皇室貢品中綢之精品。綢業(yè)的制造繁榮為上黨堆錦的產(chǎn)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而唐中宗神龍三年(707)臨淫淄王李隆基出任潞州別駕明永樂六年(408)朱元璋的兒子沈簡王朱模在潞州就藩,相繼屬皇族藩王屬地的地域特征,使上黨能工巧匠云集,為上黨堆錦的制作工藝又提供了必要的人員條件。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其商業(yè)足跡遍及海內(nèi)外,晉商的輝煌成,就了富商巨賈,因此當時屬奢侈的高檔工藝品上黨堆錦,理所當然地因為本土化的屬性而成為顯赫晉商以及以及官僚們相互饋贈的珍貴禮品,這就無形中,為上黨堆錦的制作與流通提供了必要的市場條件。至清末民初,上黨堆錦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期。
顧名思義,堆錦藝術中的“堆“,充分體現(xiàn)了堆錦藝術具有強烈浮雕感的工藝特色。其制作工藝以堆工為主,輔以施繪。制作程序為先將表現(xiàn)內(nèi)容設計成圖樣,繪成色彩工筆畫,然后在紙板上將設計稿進行描樣,再依線條分解剪裁成塊,在裁好的紙板塊上貼”飛邊″、絮棉花、壓紙捻,再用錦維絲綢將其包裹,并捏拔出軟硬褶,最后按樣稿的層次依次堆粘在畫框內(nèi)。由于特殊而略帶繁瑣的制作工藝,堆錦藝術品顯出精細、生動、立體的藝術特色,同時色彩絢麗、紋理細膩,被稱為絲質的軟浮雕藝術。特別是在堆粘人物和動物毛發(fā)時,更是精細逼真。在表現(xiàn)人物指甲時,由于造型分解極其微小,工藝制作難度相當大,但藝人們卻能制作得非常完美,工藝之細膩令人嘆為觀止。由此,也就不難瑪理解堆錦工藝品為什么能成為上層社會人士相互饋贈和收藏的珍品。
堆錦藝術中“錦”,則充分體現(xiàn)了堆錦藝術品所使用的絲綢材質本身所具有的質地細膩、柔順滑爽、色彩華麗的特殊質感美。對于顏色的應用,筆者曾從清代堆錦藝人的畫稿中看到文人畫的用色特征,極為清雅、淡泊,重墨而淺色。其畫稿設計在后期工藝制作中結合了絲綢材質,增強了作品的吉效果,更進一步提升了獨特材質的美感。早期的堆錦藝術作品中,色彩多以黑色為底,常用紅、黃藍、綠等飽和色,并在白色絹上施以暈染,局部還配以金銀絲線進行裝飾,因此,相對于繪畫作品,堆錦作品無論在造型的立體感,還是在顏色的飽和度上,給人的視覺感受都更勝一籌。隨著絲綢制造業(yè)的成熟發(fā)展,堆錦藝術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作發(fā)揮空間,堆錦藝術的成就也更上層樓。特別是用堆錦工藝制作的唐卡,其色彩更是鮮艷富麗,高貴華美,光澤瑩潤,極具東方神韻。因作品形象生動,細膩逼真,色彩斑斕,極具浮雕效果,被稱為“軟體浮雕”。
上黨堆錦以絲綢織物為主要面料,草板紙、棉花為骨架,經(jīng)剪裁、“貼飛邊”、”壓紙捻“、絮棉花、撥硬褶、捏軟褶、渲染描繪等10余道工序制成上黨堆錦對人物的頭、手、佩飾、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細,手指必須內(nèi)填棉花,外包綢緞頭飾、道具要用金銀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圖案,一些地方還要彩繪。
上黨堆錦的主要工藝特征是將五光十色的絲織品,按藝人的精心設計,包在按圖紙剪成貼有“飛邊”絮棉花,壓紙捻的硬紙板上,并根據(jù)要求撥硬褶,或捏軟褶,再對所需部位貼以金、銀彩,線然后彩繪人物的臉手等裸露部位,及需要染色的花鳥動物等部位最堆貼成具有浮雕效果的手工藝術品上,黨堆錦藝術無論是對人物的塑造,還是對花鳥動物的刻畫,都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尤其是堆制出的佛和菩薩的造像,不僅體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佛教藝術中的莊嚴肅穆和神秘,而且成功地融入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將溫柔婉約之美和崇高莊嚴之美融合在一起。
精湛的工藝,獨特的層次,變幻莫測的紋理,優(yōu)美而不失質樸的情趣,形成了堆錦藝術獨特的視覺效果。用絲綢錦緞、特殊紡織品、布料重新詮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繪畫,化平凡為神奇,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使這一傳統(tǒng)工藝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