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采參習俗”歷史悠久,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就已經(jīng)開始有人采挖人參。長白山區(qū)的人們把進深山老林尋找采挖野山參稱為“放山”。參與放山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標志。原始森林中生存條件極為惡劣,因此放山是對人的膽量、智慧、體能乃至道德的考驗和鍛煉。為了生存和找到、挖掘、保存人參,客觀上需要一些山規(guī)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經(jīng)過千百年來歷代放山人的實踐,逐步“闖”出并形成了一整套由專用語言、行為規(guī)則、道德操守、挖參技術、各種禁忌等構成的放山人自覺遵守的獨特的民間風俗,暨長白山采參習俗,經(jīng)放山人師徒之間口傳身授,世代相傳至今。
在長白山區(qū),挖參通常在谷雨后、白露前這段時間。進山采參時,一般是幾個人或十幾個人一伙,稱為拉幫;也有一個人進山采參的,即單棍撮。拉幫進山時,有一個大伙都信得過的且有豐富放山經(jīng)驗的山里通當把頭。采參工具有鹿骨釬子、索拔棍、快當?shù)丁⒖飚敻?、紅絨繩、油布、銅錢等。入山時,采參人都帶著小米、咸菜和炊具。進山的第一件事是選好地場,在窩風向陽山坳里用樹干、樹皮搭個窩棚,稱之為壓倉子。再搭個老爺府,供奉山神爺老把頭。采參人搜山時橫排前進,彼此距離約一棍,稱之為排棍;排中間的人叫挑桿的;第一次放山的采參人(稱初把)在邊輥和挑桿的中間,也稱之為壓趟子。
長白山人參,滿語為奧爾厚達,意為百草之王,民間又稱地精、神草、鬼蓋、長壽花、棒槌等。人參屬五加
科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掌狀復葉,輪生。初夏時開花,花小,淡黃綠色,傘壯花序,單個頂生。果實扁球形,紅色。人參的名稱很有特色,一年生的人參由三片小葉構成,俗稱三花子;二年生的由五片小葉構成,形如人手,俗稱馬掌子;三年生的兩個杈,每杈五片葉,俗稱二甲子;四年生的三個杈,俗稱燈臺子;五年生的四個杈,俗稱四品(也稱批、匹)葉;六年生的五個杈,俗稱五品葉;也有生六個掌狀復葉的,俗稱六品葉,但很少見,因為人參長到六品葉就不再長葉了,所以六品葉最珍貴。
人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因含有豐富的人參皂甙、人參酸、蛋白質、酶類、多肽、氨基酸、人參多糖、人參揮發(fā)油、人參二醇、人參三醇、植物硫酸、維生素等,所以,人參專治虛癥發(fā)熱、頭痛反胃、小便頻數(shù)、內傷中風、病后體虛失血等癥。人參具有滋補強壯、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能力,降低疲勞,提高血液中血紅素的含量、調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對于治療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臟疾病、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神經(jīng)衰弱癥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放山人如果發(fā)現(xiàn)了人參,就要大聲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接問什么貨?發(fā)現(xiàn)人瞅準以后就要立即回答,說出幾品葉,然后大伙接著說快當!快當!,這叫接山。如果喊錯了,發(fā)現(xiàn)的是一棵草而不是人參,也要挖出來拿著,這叫喊炸山了。有時發(fā)現(xiàn)的不是一棵人參,而是一片或一簇,就按打頭的一棵是幾品葉來回答。人參要由把頭挖,先用栓有銅錢的紅絨繩套在參葉上,為的是給人參帶上籠頭,怕它逃跑了。也有用草帽蓋住人參的。接著,把頭要在人參周圍的地上劃一米見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個人的索拔棍,稱之為固寶。其他人點燃蒿草熏蚊蟲,以便把頭集中精力挖參。挖參時先破土,然后用光滑的鹿骨釬子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挖參須子。把參須周圍的土摳凈后,再用青苔茅子將參拉出來。隨后,用青苔茅子、樺樹葉、摻上一些原土,把人參包起來,用草繩打成參包子。大的參包子由把頭拿著。挖完參要砍照頭,即由把頭在附近選一棵紅松樹,朝著挖參的方向,從樹干上剝下一塊樹皮后,在白茬樹干上用刀刻杠。放山的人數(shù)刻在左邊,有幾個人就刻幾道杠;右邊刻的是幾品葉參,幾品葉就刻幾道杠,這是為了使大家知道這個地方曾經(jīng)挖過人參,是人參生長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