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場所,故名天地壇,這從現(xiàn)今天 壇壇墻的形狀仍可看出。其壇墻有內(nèi)外兩重,都是南方北 圓,正符合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雖然從嘉靖九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了地壇,而天壇的圍墻并未改動。
1.傳說的創(chuàng)作,一般是有現(xiàn)實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為依據(jù),其體裁特點是解釋性的。而天壇的民間傳說中,有一些在流傳中顯然突破了傳說體裁特點的限制,雖然也還保留著某些解釋性的痕跡,卻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傳說”。清乾隆年間汪啟淑著《水曹清暇錄》里就有關(guān)于天壇益母草的記載,
清道光時麟慶著《鴻雪因緣圖記》中有《天壇采藥》一章,清吳長元著《宸垣識略》中也有此傳說的記載,這說明,民間早就有關(guān)于益母草的種種傳聞,逐漸被民眾附會到天壇的傳說中來了。再如《甘泉與天壇的甜水井》的傳說,也是有淵源來歷的,清人王士禎曾做詩:“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 好,清波一勺買千錢。
2.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谷)”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偯娣e273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圜丘是每年冬至日“大祀”祭天之處,祈年殿是每年正月第一個辛日“祀皇天上帝”、“為民祈谷”之處。圜丘和祈年殿建造在南北縱軸線上,其間用寬30米和高于地面4米的磚砌大道相聯(lián),大道兩旁種植松柏樹,造成莊嚴(yán)肅穆的氣氛。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主要均為圓形大殿,藍色琉璃瓦頂高38米,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壇-——祈谷壇上。殿身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圍兩排各12根柱,分別代表12個月和12個時辰。天壇是中國現(xiàn)存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F(xiàn)辟為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物傳說或風(fēng)物傳說,在中國特別發(fā)達。老百姓把自己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賦予靈性,創(chuàng)造出美麗動人的傳說,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壇的景物也一樣,成為老百姓口頭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對于北京地區(qū)的老百姓來說,天壇是皇帝與天對話的地方,是個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滿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構(gòu)成都由“天”主宰,體現(xiàn)著“天為陽,地為陰”“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應(yīng)”的觀念。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天壇景物傳說題材的天壇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屬于人造物,工匠們把建筑科學(xué)與人文理念融為一體。我們看到,天人感應(yīng)觀念的融入,為天壇的景物傳說涂上了一層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壇根兒”是北京老百姓對天壇周邊地區(qū)的稱呼,以天壇為中心,北有金魚池、西有天橋、東有法塔和四塊玉、南有筒子河,這些地方俗稱“壇根兒”,歷來都是普通勞動者的聚居之地。在這里流傳的傳說很多,如《金魚池和龍須溝》、《龍晴金魚》、《沈萬三腳跺金魚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被稱為“壇根兒”的天壇周邊地區(qū)的一些傳說,被逐漸附會、納入、融合或兼并到了天壇傳說的系統(tǒng)中,從而豐富、擴大了天壇傳說的內(nèi)容和領(lǐng)地。從“壇根兒”的傳說中,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社會的進步,天壇傳說中神圣性的部分,受到現(xiàn)實生活變革的制約,呈現(xiàn)出逐漸減弱的趨勢,而屬于世俗性的部分,則逐漸擴大,越來越多。
歷代帝王天壇致祭活動的逸聞軼事,近現(xiàn)代歷史人物的有關(guān)行跡,歷來成為市民的街談巷議,在坊間廣為流傳。在這類傳說中看到的乾隆、光緒等封建帝王,都是民眾通過一兩件事情來展現(xiàn),而不是對這些人物的整體描寫,不可避免地偏離人物或史實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虛構(gòu)。但在這些傳說里,老百姓對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貶評價,有時不免黑白分明,臉譜化了,但他們所表達的無疑是平民的立場和觀點,跟正史不會一樣。而這正是這類傳說的價值所在。
《天壇的由來》、《天壇建立之說》、《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傳說,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皇家與天壇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神童相助修圜丘傳奇》中講述說,乾隆擴建圜丘時,一個要飯的小童,幫助工匠們畫出“九九祭壇圖”,完成了皇上要求的“從壇面到臺階,所用石料都應(yīng)是九或九的倍數(shù)”,闡釋了天壇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義。這些傳說中國古代傳說
王士禎的一首詩中就寫道:
“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好,清波
一勺買千錢?!眱r格也真夠貴的。此外,天壇的沙參、益母膏、
龍須菜也曾很出名。龍須菜本為一種普通野菜,但因康熙特 別喜歡吃天壇的龍須菜,并列為御膳房貢品,一下子竟然身價百倍,不到京城著名的大飯館,人們就吃不到它。到同治 時,天壇龍須菜不再入宮,達官貴人們也就不再光顧它了。天 壇的沙參與益母膏是貨真價實的好藥材。龍其是益母膏,一 度為北京名產(chǎn),曾被洋商看中,是我國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
益母膏的主要原料益母草,本是野生的。天壇神樂觀的道士 將野生藥草移到天壇內(nèi)刻意栽培,當(dāng)然長得更好,藥效更大。 北京一首竹枝詞就寫道:
“方莖紫萼產(chǎn)天壇,芟草熬膏性入
肝。療血補虛能益母,兒將買去孝何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