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上有魏碑故名”。又傳白馬隨唐僧西天取經,曾途徑此山,后人建白馬禪寺以作紀念。司馬山遂改名為白馬寺山。“白馬脫韁”的傳說在晉城地域內流傳廣泛,歷經二千余年流傳至今。《澤州府志》、《鳳臺縣志》、《城區(qū)志》、《晉城市民間故事集成》、《城區(qū)文物》均有記載。 魏曹植在《白馬篇》中寫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詩中寫出了英雄少年的颯爽英姿,道出了白馬少年的思想底蘊和壯烈情懷。
“白馬脫韁”的傳說內容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神話傳說類。有《白馬少年》、《盜馬賊的傳說》、《白馬將軍的傳說》等;2.佛教傳說類。有《白馬寺山石佛窟的傳說》、《白馬寺山“鐵雞蛋”的傳說》等;3.歷史傳說類。有《長平之戰(zhàn)之白馬脫韁的故事》、《白馬神巧助周世宗的傳說》等。這些傳說故事群均以“白馬舍生取義”為主線,以地方習俗、宗教崇拜、歷史典故、自然景觀等為主要創(chuàng)作背景和靈感源泉,情節(jié)生動,內容豐富,瑰麗多姿而又樸實自然,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富有強烈的民間色彩和地方特色。
折馬寺山上有一種卵礓石,外堅中空,搖之有響聲,人稱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機智而又善良。他每天為財主上山打柴,風雨無阻。盡管如此,卻依然常因柴打少了而遭受財主的毒打。一日,他打柴回來,路遇一老者向他索柴取暖。他看到老人受凍的樣子,不顧柴少挨打的危險,慨然施柴于老人。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匹紙馬,送于少年,告訴他,這是一匹神馬,是當年唐僧取經時騎過的小白龍,如有所求,只須找到千年谷草讓它吃下,立刻就能顯靈。少年回家后,突然狂風大作,下了一夜的暴風雪。第二天,財主不顧風雪,威逼著少年進山打柴。少年想起了藏在懷中的紙馬,但千年谷草又去啊里找呢?突然,他想到山上的白馬寺里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毀壞了,他清楚地記得佛佝的骨架是用谷草扎成的。于是他立刻來到寺院,從佛像里取出一支谷草。懷中的紙馬一下就張口吞了下去,搖頭擺尾,突然就成了一匹雪白的駿馬,進山為少年馱炭而歸。財主得知后,就想將神馬占為已有,于是同家丁合謀半夜前去盜馬,結果被白馬踢翻在地。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騰空而去,馬鈴被財主扯落,散了一地,變成了搖之即響的馬鈴石,白馬韁繩拖過的一條山梁至今寸草不生。這就是馬鈴石的來歷及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白馬拖韁”的故事。
“白馬脫韁”的傳說故事中白馬拖韁傳說折射出佛教文化的燦爛光芒。百折不撓、忠誠善良、舍己為人、積極進取的“白馬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的白馬寺山已成為晉城市的重要旅游資源。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為寺院題名。當年被白馬韁繩脫倒的草,至今仍是斜長一溜,散落的銅鈴變成了響鈴之石,成為白馬寺山的兩個奇觀,是晉城市“四大名勝”之一。
在歷史演化進程中,“白馬脫韁”的傳說通過口傳心授,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影響著晉城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操,激發(fā)著民眾戰(zhàn)勝困難,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和信心。當前,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白馬脫韁”的傳說故事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發(fā)生了巨大變革,搜集、整理、編輯工作更是無人問津。
近年來,為使“白馬脫韁”的傳說這一優(yōu)秀民間文化遺產發(fā)揚光大,城區(qū)政府高度重視,投入資金加大宣傳,先后于2006年—2009年編創(chuàng)制作了情景劇《白馬脫韁》的傳說和動畫片《白馬脫韁的故事》等優(yōu)秀作品。特別在中小學生中開展 “爭做白馬少年”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8年,列為城區(qū)首批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