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是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是廣泛流傳于湖南湘西龍山縣永順縣以及張家界一帶,和鄂西南恩施州一帶的一種曲藝走唱形式。它的產(chǎn)生與長期流存,雖然民間有“周天官一本堵九河”的傳說,實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不修堤防,致使當(dāng)?shù)厥昃潘?連年遭災(zāi)。人民為了活口,紛紛以打三棒鼓、敲碟子、唱小曲等形式沿門乞討,奔走四方。經(jīng)過長期的演唱實踐,使之逐漸形成這一形式獨特并具有濃厚地方風(fēng)格的走唱形式。
民間體育活動之一--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就出現(xiàn)了,當(dāng)時稱為三仗鼓。曾經(jīng)廣為流行。三棒鼓,是以拋三根棒和敲鑼打鼓得名,是土家山寨到處可見的一項以打擊樂器、口頭文學(xué)、表演技藝合為一體的文體活動形式。
三棒鼓流行于湖北天門、沔陽等地,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曾經(jīng)廣為流行。以拋耍三根特制的鼓棒擊鼓伴唱而得名。明沈德符《顧曲雜言》載:“吳下向來有婦人打三棒鼓乞錢者,余幼時尚見之?!闭f明明代已有此曲種,后流入湖北,并在竟陵(今天門市)一帶盛行。清代末葉與鳳陽花鼓合流,流傳漸廣,及于湖北沔陽、天門、洪湖、潛江、京山、麻城、沙市、宜昌、恩施等地;并流傳到湖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省區(qū)。三棒鼓還隨著藝人流傳到過英、法、意大利、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印尼、越南、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
三棒鼓的棒法來自于生活,“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jié)”四套棒法具有渾厚的生活氣息。打三棒鼓技巧性強(qiáng),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精力,用力適當(dāng),貫通一氣,并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每年春節(jié),藝人們都結(jié)伴走村串寨拜年,不論貧富,戶戶必到。遇見特別貧寒的漁家,表演者還會將別家贈送的禮品轉(zhuǎn)送,意圖希望人人過節(jié)都?xì)g喜。在沔陽洪湖一帶,三棒鼓頗有市場,因此,藝人頗多。1818年前后,沔陽洪湖有戶人家的3個女兒都是優(yōu)秀的三棒鼓藝人,她們結(jié)成戲班,所到之處,聚集觀看的人群常?!奥N首伸頸,圍于堵墻”。
可是,洪湖一帶水荒不斷,導(dǎo)致民不聊生。為謀求生路,人們背起三棒鼓,浪跡四方。三棒鼓成為洪湖人民表達(dá)思想的一種方式,是洪湖人民手中的一個武器。
自1949年之后,除水害,興水利,洪湖人逃荒流浪已成了永遠(yuǎn)的過去。三棒鼓敲出的便是洪湖人民的“三棒鼓新唱”,聽一曲魚躍蟹肥、荷綠藕白的新曲,便能體會洪湖人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于明代傳入本境,并逐漸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shù)。每年春節(jié),藝人們結(jié)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現(xiàn)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的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jié)歡喜。充分體現(xiàn)出土家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qiáng)民族間團(tuán)結(jié)有一定的作用。
三棒鼓 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ò羧L一尺,舞者左右各執(zhí)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歡跳,銀光閃閃,左右穿梭。技藝高強(qiáng)者,突然把刀拋得及高,來一個騰空飛腳,轉(zhuǎn)身外擺,繼續(xù)接刀上拋,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jié)”四套,分“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板巖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qiáng),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適當(dāng),貫通一氣,并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三棒鼓的道具少不了鼓和棒,也有短刀、鋼叉。表演形式類似雜技。通常情況下,藝人多是女子。一般是3—5個女子組成藝術(shù)班子,表演時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ò簟K;ò粽咦笥沂指髂靡桓ò?,左右開弓,擊打另一根拋在空中的花棒,使之不落地,但他的節(jié)奏必須和鼓點一致。也有以5把鋼刀代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左右穿梭,銀光閃閃,令人眼花繚亂。
三棒鼓是一種技藝獨特的走唱形式。演唱不插道白,表演分單人和雙人兩種。單人表演者自己拋耍三根嵌有銅錢的鼓棒擊鼓伴唱,并敲掛在鼓側(cè)的馬鑼。雙人表演則一人丟棒擊鼓,另一人奏馬鑼,二人對唱。三棒鼓的鼓面直徑七寸五分、高四寸。三根鼓棒,每根長七寸,鑿三個不同側(cè)面的小方孔于棒上,嵌入銅眼錢。三根鼓棒共是九眼十八銅錢。三棒鼓丟打起來,眼錢相互碰擊,鼓棒上下翻飛,落鼓合拍成音。丟打三棒鼓的技藝約二、三十種,有“金線吊葫蘆”、“姑娘紡棉紗”、“白蛇吐飛箭”、“麻雀鉆竹林”、“烏龍攪水”、“跛簸箕”、“砍四門”、“單跨花”、“雙跨花”、“單背花”、“雙背花”、“織布”、“絞花”等。三棒鼓唱詞通俗,詞句簡短,每段押韻。唱詞結(jié)構(gòu)各地不同,較常見的句式有“五、五、七、五”句,四句一組。還有“五、五、七”句,三句一組。三棒鼓的聲腔風(fēng)格樸實,委婉低沉。由于拋棒擊鼓有嚴(yán)格規(guī)律,歌唱時節(jié)奏平穩(wěn),變化不大。
打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師傅擊鼓唱詞,一人打鑼,一人?;ò簟⒒ǖ?。由一人表演,將鼓架擺在前面鼓架上,將鑼掛在鼓架下面,用細(xì)繩系著鑼棒套在腳板上,表演時,口唱詞、手打鼓、腳踩鑼,鑼鼓節(jié)拍是按拋花棒、花刀速度的需要而定。三棒鼓的唱詞是五言四句重復(fù)半句組成。即五字一句,四句為一節(jié)。每小節(jié)的第四句要重復(fù)半句。每一小節(jié)擊響鑼鼓四遍。前三句是每唱完擊三響,最后一句唱完即每小節(jié)結(jié)束時擊響十下。例如唱:"學(xué)打三棒鼓",打"鏘鏘鏘";唱"學(xué)又學(xué)得苦",打"鏘鏘鏘";唱"三歲學(xué)到一十五",打"鏘鏘鏘";唱"學(xué)起呀,學(xué)起走江湖",打"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這一小節(jié),每唱一字為一拍,"鏘"為鑼鼓同鳴聲,每聲占一拍,標(biāo)點符號也占一拍。每拍的快慢取決于花棒下落的速度,任何一個花棒下落一次均為一拍。因此,如果花棒拋得低,下落的頻率就快,每拍所占時間就短,反之,花棒拋得高,每拍占的時間就長。三棒鼓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都要求壓韻,一句和三句可壓可不壓。
打三棒鼓的鑼鼓曲牌不變,但唱詞多種多樣,除了固定的《十二月花》等唱詞外,均為即興編詞隨口而唱,唱三棒鼓歌的人,都是腦筋靈活、口才伶俐者。
打三棒鼓的技巧性很強(qiáng),思想要高度集中,拋刀拋棒用力要適度,動作要敏捷準(zhǔn)確,稍有疏忽大意,不但表演失敗,還會被刀劃破手腳或誤傷他人。因此,凡是學(xué)打三棒鼓者,均需經(jīng)常練習(xí)飛拋接技術(shù),做到閉目均能拋接刀棒。因此,青少年經(jīng)常用三個卵石練習(xí)拋接技術(shù),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不但會拋棒,而且能拋刀。
三棒鼓又名花鼓子,在湖北來鳳、湖南龍山、重慶酉陽普及程度極高,尤其是在來鳳縣舊司、大河一帶,三歲娃娃隨時隨地都會即興演唱幾則。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兒時曾經(jīng)唱過的兩則: 講起打花鼓,硬是學(xué)得苦,三歲學(xué)到一十五,才會打花鼓。
刀刀三塊鐵,敢拋不敢接,落到腳上要出血,找藥要一歇。
據(jù)查,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明沈行符《顧曲雜言》曰:“吳下何來有打三棒鼓乞錢者,余幼時有見之也,起于唐咸通中(公元865年)”,約于明代傳入本境,并逐漸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每年春節(jié),藝人們結(jié)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jié)歡喜。
三棒鼓一般由3~5人組成,1人打鼓唱詞,1人鑼鈸配樂,1人耍花棒?;ò粲?根,長約33厘米,人左右手各拿一根,將另一根拋到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
天門、沔陽一帶,由于地勢低平、多水,往昔水災(zāi)不斷,民眾深受其苦。為謀求生路,他們背井離鄉(xiāng),背起"三棒鼓",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許多人從湖北到中國西南部、印度、伊朗、中歐、西歐等地。也有些人經(jīng)廣東到菲律賓及其它東南亞國家,人們稱他們?yōu)椤爸袊募焚惾恕薄?/p>
三棒鼓的傳統(tǒng)曲目,大多反映舊社會人民的痛苦及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如《逃水荒》、《宣統(tǒng)皇帝坐金鑾》、《開門曲》、《十恨》等。也有以描敘古人和四時景色為題材的曲目,如《十繡》、《唱八景》等。還有一部分曲目是采自民間的民歌小調(diào),如《月望郎》、《孟姜女》、《嘆五更》等?,F(xiàn)代的都是歌頌人們新生活,新風(fēng)貌,如《我們湖鄉(xiāng)新事多》、《敲鑼打鼓上北京》等。
“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兒咚咚,鑼兒哐哐,含著眼淚去賣唱,好不叫人痛斷腸?!甭爜砹钊烁文c寸斷,傷感萬分!可以想象,歷史上的沔陽,天門一帶的地勢是何等的低洼,水災(zāi)是何等的頻繁,百姓們的生活又是何等的貧窮。據(jù)《沔陽州志——地埋》記載,天沔一帶因“土瘠民窮”、“十年九水”被稱為“澤國”。自乾隆三十年間到同治九年的一百零四年間,天沔共發(fā)生水災(zāi)五十四次,“水勢橫溢數(shù)百里,人畜淹死無數(shù),老弱轉(zhuǎn)移,十室九空”。因此,窮苦的人們只好身背三棒鼓,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流落他鄉(xiāng),穿林過市,沿門乞討唱花鼓。由此可見,特殊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三棒鼓藝術(shù)。清代末葉三棒鼓與鳳陽花鼓合流,流傳更廣。為謀生計,沔陽、天門一帶的人們背井離鄉(xiāng),浪跡天涯,到中歐,到東南亞,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他們被稱之謂“中國的吉卜賽人”。
沔陽三棒鼓傳說唐時已有,當(dāng)時叫三杖鼓,由一人頸掛扁鼓,手輪三根小木仗,三杖輪次擊鼓,并以一杖輪流拋擲空中。邊舞邊擊邊唱。發(fā)展到宋以后,從演唱小曲到中長篇,并從話本、鼓詞中移植事故,如三國、水滸、封神、西游、薛家將等。聲腔發(fā)展到后來, 除[平腔]、[悲腔]、[鳳尾腔]、[雜花腔]、[魚尾腔]外,還有[十枝梅]、[摘花調(diào)]。唱詞多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jǐn)?shù)為五、五、七、五?!叭艄摹眰鞯胶便骊枴⑻扉T,融入當(dāng)?shù)鼗翳尮?、田歌等,富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受水災(zāi)之害的百姓,流落四方逃荒時,操漁鼓,打三棒鼓或敲碟子、打蓮湘,邊舞邊唱,有的甚至融武術(shù)、雜耍、魔術(shù)于其間,花樣很多,因而流布很廣,有的還傳到國外。
據(jù)《沔陽實錄》中載:“氏(陳友諒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腳常曲行,口吐依呀……氏善刀法,三刀齊發(fā),來回如飛……諒(陳友諒)編歌子隊,演唱軍兵間。” 民間羨慕其技藝精美,欲仿難學(xué),通過不斷探索改進(jìn),便用三把農(nóng)村收割麥子的鐮刀,將其鋸成只留下一手能捏的小把,用雙手輪換拋丟,很快成了民間的一種演藝形式,由于水災(zāi)連綿,百姓為了討米謀生,只有將鐮刀除掉剩下三根木棍,即成為“三棒鼓”。
《沔陽實錄》又云:“清中業(yè),三棒流行,城內(nèi)不得演,文人多唱花鼓于茶樓”,可見“三棒鼓”在清中業(yè)期間,就遍及沔陽城鄉(xiāng)。然而“三棒鼓”的演變公式基本是:武功--娛樂--雜耍--謀生,這就是“三棒鼓”的來由。
又據(jù)《天門縣志》記載:同治年間,天門藝人陳登洲攜兒帶女靠唱漁鼓,打三棒鼓到了烏克蘭一帶。歐洲其它一些國家也有天門華僑當(dāng)時靠打花鼓到國外謀生的。如今,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波蘭、比利時、瑞士等歐洲國家,還有“華人花鼓劇團(tuán)”及對這一藝術(shù)進(jìn)行研究的組織。
漁鼓、三棒鼓在清末時就由逃荒糊口的演唱變?yōu)槎嘶瘖y三人化妝表演故事,進(jìn)而組成草臺班子參加農(nóng)村迎神賽會、民俗節(jié)日、家族禮儀等聚會活動。在演出時用幾張桌子搭成戲臺,故農(nóng)村稱之為“平臺花鼓戲”。大約1930年前后才進(jìn)入洪湖的峰口,沔陽的楊林尾, 天門城關(guān)的茶園、劇場演出。在城鎮(zhèn)演唱中與漢劇、楚劇有了更多交流,從而吸取了漢劇 、楚劇的表演程式。在音樂方面也增加了絲弦伴奏,形成了獨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劇劇種之一?!∪艄氖侵涪倭餍杏诤钡囊环N曲藝形式。②侯寶林先生的相聲段子。
流行于鄂渝湘邊區(qū)的來鳳縣、龍山縣和酉陽縣等地的一種曲藝表演形式,因表演時領(lǐng)隊用三根棒擊鼓而得名,又名花鼓子。表演隊一般由三到五人組成,領(lǐng)隊是主唱,用三根棒擊鼓,也可以一邊唱一邊拋棒一邊擊鼓。其他人或敲鑼、或拋刀或舞連鉸棒,是副唱。唱詞以四句為一節(jié),要求前后押韻,每句的字?jǐn)?shù)有定數(shù),一般分別為“五言、五言、七言、五言”,最后一句要重復(fù)半句,如“老婆本姓沙,不會發(fā)粑粑,一蒸一個硬疙瘩,口口啊口口都不扎”。唱詞有傳統(tǒng)的曲目,但主要是即興編詞隨口而唱。每句唱詞后用樂器配樂,節(jié)奏分別為“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鏘”。拋刀者所用刀一般為專門打制的鐵刀,也有高手拋殺豬刀、菜刀或砍柴刀,一般為三把。連鉸棒為一根兩頭粗中間細(xì)的圓棒,表演者雙手各執(zhí)一根細(xì)棍,前后上下?lián)芘?,使連鉸棒往復(fù)旋轉(zhuǎn)。
曲藝中的三棒鼓又稱為花招鼓。藝人所敲擊的鼓不大,三寸多高,尺二來寬。是用三足支架架起,與京韻大鼓、奉調(diào)大鼓所用的支架平鼓相同。
“三棒鼓”傳說唐時已有,當(dāng)時叫三杖鼓,由一人頸掛扁鼓,手輪三根小木仗,三杖輪次擊鼓,并以一杖輪流拋擲空中。邊舞邊擊邊唱。發(fā)展到宋代以后,從演唱小曲到中長篇,并從話本、鼓詞中移植事故,如《三國》、 《水滸》、 《封神榜》、《西游記》、 《薛家將》等。聲腔發(fā)展到后來,除[平腔]、[悲腔]、[鳳尾腔]、[雜花腔]、[魚尾腔]外,還有[十枝梅]、[摘花調(diào)]。唱詞多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jǐn)?shù)為五、五、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