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約于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業(yè)的八音班。同治初期,經(jīng)失明女藝人“師娘”繼承發(fā)展趨于成熟。
民國以后,在茶樓歌臺上逐漸出現(xiàn)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她們?yōu)椤芭妗?。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并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辛亥革命后,又出現(xiàn)明眼女藝人(亦稱“女伶”)演唱粵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粵曲出現(xiàn)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面。1958年,集中優(yōu)秀演員和樂師,成立了廣東音樂曲藝團,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大力改革創(chuàng)新,使粵曲從基本單一的站唱,發(fā)展為有彈唱、說唱、表演唱、小組唱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出大批新生力量,在創(chuàng)作出大量新曲目的同時,還整理了不少傳統(tǒng)曲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粵曲備受摧殘?!拔幕蟾锩苯Y(jié)束后,粵曲逐步得到恢復(fù)。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采取繁榮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接班人以及大力推動群眾性粵曲演唱活動等措施,使粵曲從20世紀(jì)80年代起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粵曲重唱功,講究聲腔藝術(shù),分大喉、平喉、子喉三大類。音樂性強,曲調(diào)優(yōu)美,曲牌板式極為豐富,以梆子、二簧兩大腔系為主體,吸收地方歌謠、小曲、小調(diào)為輔。表演形式除繼承傳統(tǒng)的清唱外,還發(fā)展了說唱、彈唱、表演唱、小組唱、小合唱等。曲藝演員中的佼佼者主要有白燕仔、黃少梅、譚鳳儀、李丹紅等
粵曲脫胎于粵劇,它和粵劇在唱腔音樂方面長期存在著互相吸收、互相融化、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曲調(diào)、板式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梆子、二黃、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曲等。唱法多樣,師娘時期以行當(dāng)劃分,有小生、花旦、武生等十大行當(dāng);女伶時期分大喉、平喉、子喉三種。
粵曲緊跟時代而發(fā)展,它善于吸收,能夠兼融并蓄,不斷豐富,不斷創(chuàng)新,拓寬了唱腔音樂,如將粵劇的“梆、簧”,廣東的曲藝龍舟、南音、粵謳、木魚歌,乃至廣東音樂(包括雜曲小調(diào)或器樂曲)均拿來填詞演唱。伴奏除高胡、揚琴為主奏樂器外,還加入了薩克管、小提琴、電子琴等等。
廣東曲藝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廣東曲藝是指廣東省內(nèi)各個曲藝品種,如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實際指的是廣州和嶺南地區(qū)的說唱文學(xué)。狹義的廣東曲藝單指粵曲演唱。
粵曲演唱:粵曲是由粵劇分支出來的,是廣州方言區(qū)流行最廣的一種大曲種,用廣州方言演唱?;浨⑿杏趶V州、香港、澳門等地,并傳播到東南亞、美洲華人聚居的地方?;浨瓰榛泟〉那{(diào),后形成獨立的劇種。它的音樂性強,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注重聲腔藝術(shù),有獨特的風(fēng)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屬于皮黃系統(tǒng)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gòu)成其整體,同時亦吸收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民間說唱藝術(shù)?;浨某灰灿稍赜脩蚯男∩?、武生、小武、花旦、公腳、花臉、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當(dāng),歸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專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粵曲傳統(tǒng)曲目有八大名曲:《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雪中賢》。
唐滌生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蝶影紅梨記》、《三笑姻緣》、《花田八喜》
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
源于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
粵曲各個時期均產(chǎn)生有杰出人才。“師娘”時期有月英、漢英、翠燕、馥蘭、群芳、二妹等?!芭妗睍r期人才輩出,代表性人物是大喉唱家熊飛影,子喉唱家張瓊仙(又名張玉京)和四大平喉唱家的小明星(鄧曼薇)、徐柳仙、張月兒和張惠芳。這個時期的著名樂師中,被譽為“四大天王”的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是佼佼者。此外,還有著名撰曲家王心帆、吳一嘯、曾浦生、陳冠卿、楊子靜等。建國后,粵曲更是人才濟濟,著名演員有李少芳、關(guān)楚梅、黃佩英、何麗芳、白燕仔、譚佩儀、黃少梅、李丹紅、何紫霜、何世榮(失明藝人)、陳燕鶯、賴天涯等。著名樂師有梁秋、方漢、朱海、陳萍佳、蘇文炳、屈慶、黎浩明、湯凱旋等。著名撰曲家有蔡衍棻、陸風(fēng)、丁楓、陳自強、劉漢鼐、潘邦臻等。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還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和樂師。
(1911~1943)
原名鄧曼薇,廣東三水人,自幼學(xué)藝賣唱,11歲以“童星”享名,被譽為“小明星”。她的演唱感情處理十分細膩,行腔低回婉轉(zhuǎn),纏綿悱惻,聽來沁人肺腑。以《秋墳》、《夜半歌聲》、《知音何處》等為代表作。她一生坎坷,倍受欺凌。1943年某日,她抱病登臺演唱《秋憤》,曲未終而吐血,不久與世長辭,年僅32歲。“星腔”是粵曲觀眾最喜愛的一個平喉流派。
被譽為“星腔”第三代傳人的黃少梅,1931年生,廣東番禹人。自幼喜愛粵曲,對“星腔”情有獨鐘,拜小明星大弟子李少芳為師,13歲登臺演出。她的演唱柔媚婉轉(zhuǎn),行腔流暢,極為抒情,一曲《子建會洛神》唱了40余年,后又傳給了她的得意弟子梁玉嶸。她演唱的曲目還有《血染桃花扇》、《唐伯虎思秋香》等,已錄制了唱片。
(1907~1969) 廣州人。12歲學(xué)習(xí)粵劇,13歲改向曲藝名師陳坤臣習(xí)曲藝。14歲起在香港登臺。她嗓音粗獷,善于以情帶聲,吐字行腔韻味清醇,且高亢剛勁。演唱李逵、張飛等勇士氣勢宏大。她演唱的曲目有一百多個,其中《夜戰(zhàn)馬超》、《岳武穆班師》、《武松大鬧獅子樓》等膾炙人口。
(1919~?。?/p>
廣東南海人。7歲隨父學(xué)藝,習(xí)“平喉”、“子喉”。11歲浪跡江湖,她以嗓音渾厚高亢、吐字清晰、聲韻鏗鏘而獨樹一幟。她擅唱的曲目有《牛皋扯旨》、《周瑜寫表》等,她熱心培養(yǎng)青年演員,李丹紅是她的親傳弟子,在她的指導(dǎo)下,李丹紅在“大喉”的演唱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剛?cè)峒鏉某?。演唱的《牧馬人》、《二泉映月》等現(xiàn)代曲目被制成唱片廣為流傳。
第二屆廣東省政協(xié)“四洲杯”粵港澳粵曲演唱大賽總決賽日前在香港舉行。經(jīng)過激烈角逐,廣東選手李蕙雯、澳門選手吳國照獲金獎,7名選手分獲銀、銅獎。而大會評判則是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粵劇界老倌,包括羅品超、李香琴、陳劍聲、新劍郎、羅家寶、陳小漢、鄭培英等。
“四洲杯”粵曲演唱大賽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規(guī)模最大的粵曲演唱活動,之后擴大至港澳地區(qū)。此次大賽得到粵港澳廣大粵曲愛好者的熱烈響應(yīng)。從9月份開始,三地分別進行了初賽和復(fù)賽,參賽選手逾1000人,其中70%為中青年,這表明原來被認(rèn)為是“老年人懷舊”的粵曲藝術(shù),已逐步為青少年所喜愛。
據(jù)了解,本屆粵曲演唱大賽一共有九位分別來自廣東省、香港和澳門的參賽者,他們都是三個賽區(qū)的前三名得主,才能參加這次準(zhǔn)決賽。其中廣東金獎得主的李蕙雯是廣東音樂曲藝團的青年演員,在比賽中,她以一曲《別恨寄殘紅》一路過關(guān)斬將,脫穎而出。行家認(rèn)為她的音色清亮,音域?qū)拸V,可塑性強,唱腔好聽,韻味濃郁,演繹人物準(zhǔn)確到位,能引起受眾共鳴,讓人感同身受。
李蕙雯出身于藝術(shù)世家,自小受粵劇、粵曲的熏陶,令她深愛這門藝術(shù),自幼便打下了堅實的唱功基礎(chǔ),她小小年紀(jì)便踏足廣州的茶座歌壇,初試啼聲便博得了行家和觀眾的青睞,拜在粵曲名家何萍門下后,在師傅的悉心教導(dǎo)下,藝德藝業(yè)都在迅速提高,她的悟性也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她參加過全國、省、市等級別的多次大賽,從不怯場,次次都能發(fā)揮得很好,因此,她除非不參賽,若參賽絕不空手回,問她因何能如此,她說參賽很大程度是為了鍛煉、提高,目的并不完全為了獲獎。
粵曲文字記載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補充,在群從中健康地流傳,同時,民間藝人還不斷創(chuàng)作出內(nèi)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臺,成為民間文藝演出的一各形式。
弘揚民族文化,建設(shè)文化大省,必須振興粵劇粵曲藝術(shù),使傳統(tǒng)藝術(shù)煥發(fā)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為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載體,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美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