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群口傳承雖然東海孝婦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民間神話傳說,但故事中提到的孝婦冢、孝婦祠、于公、于公墓、白血溝都是存在的。
孝婦冢位于郯城縣縣政府駐地東南方向約2華里處,東外環(huán)路東側20米,屬郯城鎮(zhèn)葛莊村地域。冢高5.6米,周長180余米。墓冢坐北朝南,屬西漢末年遺留下來的古跡。雖然歷經滄桑,孝婦冢保存仍較為完好,每逢春節(jié)或清明,都有不少人來憑吊。
祠在郯故城南門口向南二里處,面東,現(xiàn)郯城酒廠南側,系嘉慶元年知縣周履端所建,道光五年知縣徐銘增修后殿。
孝婦傳說是一個社會傳承、群口傳承的民間文學作品,沒有固定的傳承人群和直線的傳承關系。經過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承,到今天,孝婦故事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
孝婦傳說所承載的倫理思想具有積極意義。東海孝婦的傳說著重表現(xiàn)的是傳統(tǒng)的“孝”文化,通過孝婦的故事,可以看到當時郯城地域的社會管理、風俗民情和文化價值,特別是孝文化的盛行,“二十四孝”中,發(fā)生在郯城及周圍地區(qū)的傳說故事就有“鹿乳奉親”和“王祥臥鯉”,而東海孝婦把“孝”的內涵擴展到婆媳之間甚至鄰里,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
現(xiàn)實 傳承人瀕臨消失
但是,由于依靠口頭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xiàn)代藝術的多樣化,人們接觸到的大眾傳媒形式越來越多,如今能夠完整地講出東海孝婦故事來龍去脈的老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又多不知曉。東海孝婦的故事及其遺存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面臨著消失的瀕危狀況。
在當今社會,“婆媳關系”仍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由于將“孝文化”擴展到婆媳關系,保護和宣傳孝婦傳說,對于促進家庭內部和諧有著積極意義。此外,孝婦因不孝罪名被昏官斬首,使孝婦的孝名千古、冤名千古,而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罵名千古、遺臭萬年,那個熟悉刑典、善于斷案的于公流芳百世,也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據(jù)了解,為使得孝婦傳說能夠更好地保存流傳,郯城縣投入資金修建孝婦冢文物保護碑、孝婦祠紀念碑等,搜集整理了孝婦的傳說,出版《郯城民間文學集成(故事卷)》,收錄了孝婦的資料,并編排了柳琴戲《孝婦冤》。
此外,郯城縣還對能夠講述孝婦故事的老人進行視頻錄像,存入藝術檔案,孝婦冢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于公墓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一步,郯城縣還將成立“中國孝婦現(xiàn)象”研究會,闡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孝婦品德和于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