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最后一代大汗--林丹汗的都城就是現在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的查干浩特古城,被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為研究蒙古汗廷音樂的重要基地。根據史料記載及學術界專家學者的詳細研究和充分論證,盛行于蒙元時期的《林丹汗宮廷音樂》,是目前所知的較為完整的蒙古族汗廷音樂資料。300多年前,蒙古汗廷音樂就是從這里流入到清代宮廷的;300多年后,一部記載蒙古汗廷音樂的文本資料再次在這里被發(fā)現,蒙古汗廷樂隊始建于太祖元年,盛行于元代,是專門在蒙古金帳殿前表演的樂隊,供可汗繼位、諸王或外國來朝、冊封皇后、皇太子、眾臣封尊號,以及郊廟禮成、眾臣朝賀、大饗宗親等場面演出。蒙古汗廷音樂的樂聲雄偉宏大,樂曲有可汗頌、朝廷贊、宗教禮儀、民間諺語和哲理訓諭等內容。由樂聲、樂曲和舞蹈三部分組成,有80多個曲目,共需要胡笳、胡琴、三弦、蒙古箏、火不思等18件樂器。
至北元末代汗林丹汗,宮廷樂舞展現出新的氣象。北元滅亡了,但是林丹汗的宮廷音樂卻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青睞,繼續(xù)用于清宮中,蒙古宮廷音樂從此傳入清宮,成為清宮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阿魯科爾沁旗人民政府重視保護和挖掘"蒙古族宮廷音樂"工作,將其列為旗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呼格吉勒圖主持下,2009年著手開展了蒙古林丹汗宮廷音樂的挖掘、搶救和恢復工作,成立了蒙古汗廷樂隊。經過精心策劃和排練,完成了樂器的復制、樂譜的配器、服裝的設計、樂隊的排練、舞蹈的編排、舞臺的布景、演員的篩選等一系列工作,復原了失傳已久的蒙古汗廷音樂,始建于元太祖元年的蒙古汗廷樂隊如今在北科爾沁草原上得以重現。
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發(fā)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蒙古漢廷音樂成功入選。分類為傳統(tǒng)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