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武漢市申報的“武漢雜技”、“伯牙子期傳說”、“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項目成功入選。至此,武漢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5個。
“武漢雜技”的發(fā)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湖北天門、沔陽等地民間雜技藝人到武漢賣藝,后逐步形成班社進入舞臺演出,漢口后湖聚有雜技、戲法、馴獸等民間藝人露天賣藝?!稘h口竹枝詞》中描述當時雜技活動:“走索車壇盡女娃,十人倒有九人麻,看錢丟罷還求賞,手捧銅鑼到處扠(引自《武漢市志—文化志》)。
1919年,漢口民眾樂園(新市場)開業(yè)后,雍和廳成為雜技表演中心,每天輪換演出雜技節(jié)目20多個。
抗日戰(zhàn)爭前后,來武漢表演的雜技團體有50多個。
武漢解放前后,有12個以著名雜技家、魔術師為首的雜技團體固定在民眾樂園演出,如凌幻天的金星魔術團、湯少連的光明技藝團、程雅琴的環(huán)球馬戲團、徐飛龍的全球飛車團、毛龍厚的青年技術團、夏群的群藝馬戲團、沈春林的中國戲法團、姚新亭的南洋國術團等,為武漢雜技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1953年,武漢雜技團正式成立,1960年前后,武昌區(qū)雜技團、江岸區(qū)民藝雜技團和中山公園馴化動物團又先后劃入該團,為“武漢雜技”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世紀 90年代,武漢建成全國一流的雜技廳,多次舉辦國內外大型雜技演賽活動,并創(chuàng)辦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jié)”,截止今年已成功舉辦十一屆。
武漢雜技團60年打造“楚風漢味”
中國雜技家協(xié)會研究部主任傅起鳳是我國著名雜技史研究專家、文化部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她介紹,在游藝與雜技(Ⅵ)類非遺項目的評選中,一般都按單項評比,但也有一類叫“立體保護”,“武漢雜技”就屬此類。
“‘武漢雜技’處于長江中游各種技藝匯合的地方,所以武漢雜技團也吸收了各方面的技藝,節(jié)目非常豐富,是一個全能的團?!备灯瘌P說。
成立6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武漢雜技團已發(fā)展成為具有濃烈楚風漢味藝術特色并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雜技藝術團體,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雜技藝術家,其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港澳臺地區(qū),還100多次赴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訪(商)演。
武漢雜技團先后創(chuàng)作演出了《頂碗》、《柔術咬花》、《椅子造型》、《大跳板》、《集體車技》、《轉碟》、《浪橋飛人》、《小飛人》、《雙層定車》、《雙扛桿》、《柔術頂碗》、《馴熊貓》、《蹦床蹬人》等一大批雜技節(jié)目,以及《寶劍刺牌》、《花瓶與荷花》、《頂桶》、《打帽子》、《拍皮球》等魔術滑稽節(jié)目,同時發(fā)展了《馴獅熊》、《馴獅虎》等馬戲馴獸節(jié)目。
經過100多年的傳承創(chuàng)新,“武漢雜技”已發(fā)展成為雜技、魔術、馬戲、滑稽等門類齊全的雜技文化品牌。
主要傳承人
夏菊花:“武漢雜技”的杰出代表,享譽國際的雜技藝術大師。1957年,她表演的《頂碗》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榮獲金質獎章,其《頂碗》藝術已成為中國雜技的經典,被譽為“頂碗皇后”。
李莉萍:1983年創(chuàng)作演出《柔術頂碗》,榮獲摩納哥國際雜技馬戲比賽“金小丑獎”。
吳衛(wèi)民:著名雜技、滑稽表演藝術家,是一位文武雙全、多才多藝的雜技、滑稽的優(yōu)秀傳承人。
周德平:優(yōu)秀中青年雜技藝術家,是車技等節(jié)目的優(yōu)秀傳承人。
武漢地處“九省通衢”,歷來是長江流域傳統(tǒng)雜技薈萃的中心,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荊楚特色,深受大眾喜愛。
“武漢雜技”源于荊楚民間雜技,經南北流變,歷歲月錘煉,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