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琴曲名。三國·魏·嵇康善彈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讒被害,臨刑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見《晉書·嵇康傳》。后亦稱事無后繼、已成絕響者為"廣陵散"。
《北齊書·徐之才傳》:"長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無學(xué)術(shù),每嘆云:'終恐同《廣陵散》矣!'"
前蜀·韋莊《贈峨嵋山彈琴李處士》詩:"《廣陵》故事無人知,古人不說今人疑。"
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
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之四:"萬里風(fēng)沙知己盡,誰人會得《廣陵》音?"
明·張煌言《序》:"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fù)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亦省稱"廣陵"。
金一《文學(xué)上之美術(shù)觀》:"虞淵未薄乎日暮,《廣陵》不絕於人間。"
內(nèi)容簡介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于明代朱權(quán)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guān)于"刺韓"、"沖冠"、"發(fā)怒"、"報劍"等內(nèi)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俠累》看作是異名同曲。
據(jù)趙西堯等著《三國文化概覽》的描述,《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后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xiàn)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后則表現(xiàn)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xiàn)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fā)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fù)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diào)的交織、起伏和發(fā)展、變化。一個是見于"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diào), 另一個是先出現(xiàn)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diào)。 正聲主調(diào)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dǎo)體用。亂聲主調(diào)則多用于樂段的結(jié)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diào)歸結(jié)到一個共同的音調(diào)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tǒng)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xiàn)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zhàn)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為父報仇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shù)性?;蛟S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zhàn)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并對之產(chǎn)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后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jù)《神奇秘譜》所載曲調(diào)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xué)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xué)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于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王曲》。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廣陵地區(qū)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于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于魏應(yīng)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fā)現(xiàn)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今天聽到的《廣陵散》。琴曲的內(nèi)容據(jù)說是講述戰(zhàn)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大師,他寫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xué)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yǎng)生論》千秋相傳,并且他彈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廣陵散》,倍受人們關(guān)注。當時與他齊名的還有比他大十三歲的阮籍,音樂史上常有"嵇琴阮嘯"的說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籌。
嵇康對那些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不以為然,更深惡痛絕那些烏煙瘴氣、爾諛我詐的官場仕途。他寧愿在洛陽城外做一個默默無聞而自由自在的打鐵匠,也不愿與豎子們同流合污。他如癡如醉地追求著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擺脫約束,釋放人性,回歸自然,享受悠閑。熊旺的爐火和剛勁的錘擊,正是這種境界絕妙的闡釋。所以,當他的朋友山濤向朝廷推薦他做官時,他毅然決然地與山濤絕交,并寫了文化史上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華和逍遙的處世風(fēng)格,最終為他招來了禍端。他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張,深深刺痛了統(tǒng)治階級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視圣人經(jīng)典、痛恨官場仕途,長久下去,豈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統(tǒng)治,此人非殺無以正民風(fēng)、清王道,這里不是現(xiàn)成有個呂安的案子嗎?將他牽連進去,既可殺之,又不會施人以柄,豈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視嵇康的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統(tǒng)治者司馬昭下令將嵇康處以死刑。在刑場上,有三千太學(xué)生向朝廷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為師,這正是向社會昭示了嵇康的學(xué)術(shù)地位和人格魅力,但這種"無理要求"當然不會被當權(quán)者接納。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飛揚的生命即將終止,卻是一首美妙絕倫的音樂后繼無人。他要過一架琴,在高高的刑臺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為他送行的人們,彈奏了最后的《廣陵散》,錚錚的琴聲,神秘的曲調(diào),鋪天蓋地,飄進了每個人的心里。彈畢之后,嵇康從容地引首就戮,時年僅三十九歲。
題解
據(jù)《琴操》記載:戰(zhàn)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xué)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喚他進宮演奏,聶政終于實現(xiàn)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愿,自己毀容而死(注:《史記》則言為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睚眥之怨,嚴仲子聞聶政之名,聶政以母在,不從;母死喪畢,聶政懷之,遂報嚴仲子,刺韓相俠累,自己毀容以不連累親友,韓人暴尸街頭,無人識;其姊聞之,以為乃其弟,赴認之,大哭而死。見于《史記·刺客列傳》)。后人根據(jù)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神奇秘譜》:臞仙按琴史曰。"晉書載:廣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游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琴彈之,為廣陵散曲,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時司馬懿為大將軍,康與鐘會為長史。會每與康交,而康不為禮,會以此憾火,因譖康欲助毋丘儉。司馬懿既昵信會,遂害之??祵⑿號|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已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悔焉",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xué)靳惜不與,后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會止息意,續(xù)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fù)入於御府。經(jīng)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西麓堂琴統(tǒng)》:晉譙國嵇康善琴,嘗游會稽宿華陽亭。有異人夜詣康,授以廣陵散曲,使秘勿傳。嵇康受而秘之。后司馬懿將刑康東市,復(fù)取琴彈之曰,"廣陵散絕矣。"先是,其甥袁孝己從康學(xué)琴,每叩是曲,輒靳不許。康夜彈琴,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覺而止。曲本四十一拍,去引外,孝己所聞止三十三拍,后續(xù)成八拍,總四十一拍。其名曰廣陵散者,揚州本廣陵地,言魏散亡,自廣陵始也。韓皋聞鼓琴至止息,嘆曰,"美哉,嵇康之為是曲!"即此。
《琴苑心傳全編》:按琴史、晉書載,廣陵散曲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嘗游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琴彈之,為廣陵散曲,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曲。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xué),靳惜不與。后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己會止息意,續(xù)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臞仙曰:"廣陵散曲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復(fù)入於御府。經(jīng)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譜為正。故取之"。
《希韶閣琴瑟合譜》:此操鐵笛道人云:"得自神授"。按紫霞洞譜云:"嵇中散嘗游洛西,暮宿華亭,夜分,引琴而彈,忽有客詣之,與康共談音律,詞致清辨,因索琴彈廣陵散一曲,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中散,韓皋謂中散琴曲有廣陵散者,以王陵、毋邱儉輩皆自廣陵散敗,言魏之散亡,自廣陵始,故名其曲曰廣陵散"。王幼學(xué)云:"散乃曲名,如操、弄、引、吟之類"。
《醒心琴譜》:據(jù)《晉書》所載,嵇康嘗游于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諧之,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而彈之,為《廣陵散》曲。其聲調(diào)絕倫,授之予康??凳牟粋魅恕F淇筒谎约盒彰?,只說為"古人"。時嵇康為司馬氏所忌,借故害之,殺康于東市??殿櫼暼沼?,索琴彈《廣陵散》。曰:昔袁孝己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稄V陵散》于今絕矣!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
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段,不傳于世。唯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xué)靳惜不與??奠o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后被康所覺,只得三十三段。后孝己會止息意,續(xù)成八段,共四十一段,序引在外。世亦罕知此曲。后至隋,此曲傳于宮中。隋亡而入于唐宮。唐亡,其譜流落民間。至宋高宗時,御府復(fù)收此曲。明朱權(quán)《神奇秘譜》所載,即此譜本也。
《廣陵散》者,敘事曲也。昔戰(zhàn)國時,聶政之父為韓王鑄劍,因誤期被殺。聶政成年,誓報父仇,故入宮行刺,未遂而出逃。后于山中遇仙人授予琴藝。政不欲連累家人,漆面而變其形,吞炭而變其聲,學(xué)習(xí)七年,欲往行刺。然路遇其妻,識得其齒。故政以石擊碎牙齒,復(fù)學(xué)三年,而琴藝精絕。而后鼓琴于闕下,路人皆驚其藝。韓王聞之,招其入宮鼓琴。政藏劍于琴內(nèi),入于宮中,于鼓琴時刺死韓王,而欲不露身份,遂自剝面皮而自盡。宮廷欲知其身份,故曝尸于市,懸賞識者。政姊聞之,念政為父報仇,已舍其身,自復(fù)何惜己之性命,使弟之名埋沒,遂往相認,述政為父報仇之事,揚聶政之名,而后自盡。《廣陵散》曲,即述此聶政刺韓王之事也。
此傳譜者,全本共四十三段,分為《開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后序》八段。竊以為有過冗長,略嫌繁復(fù),故重作節(jié)本,分為《開指》一段,《小序》一段,《大序》一段,《正聲》十五段,《后序》三段,共二十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