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后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系。
琴曲解析-琴之界
《琴學初津》
后記
是曲伯牙所作,音節(jié)最古,其意巍巍洋洋,不可擬測者也。全在停頓得宜,氣韻自然,調(diào)達抑揚高下,意味無窮,指下節(jié)奏良非易之。曲本一操,元人分而為二,茲與春草堂,自逺堂,蕉庵諸譜彚參,始能得其一統(tǒng),上八段乃高山,下七段系流水,意雖似別而題神立體,氣韻起承一無差異。今復其原體而并合之,并無脫莭失神激奪抗音之弊,何必使之離散而分兩曲哉。
《抒懷操》
歌詞
揮弦一曲幾曾終。歷山邊,猶起薰風。門外客攜琹,依稀太古重逢。高仾處,落雁驚鴻。怕彈指喚醒美人邜睡,客子春濃。任閑愁千縷,也不觧踈慵。
焦桐,非中郞青敨,徒沉埋爨下殘紅。休慮卻,調(diào)高和寡,換徵移宮。一簾秋水月溶溶,酒樽空。懶聽琵琶江上,淚濕芙蓉。盼何時,鐘期再遇野航中。
《松聲操》
歌詞
揮弦一曲幾曾終,歷山邊,猶起薰風。門外客攜琴,依稀太古重逢。高低處,落雁驚鴻。怕彈指,喚醒美人卯睡,客子春濃。任閑愁千縷,也不解踈慵。焦桐,非中郞青眼,徒沉埋爨下殘紅。休慮卻,調(diào)高和寡,換徵移宮。 一簾秋水月溶溶,酒樽空。懶聽琵琶江上,淚濕芙蓉。盼何時,鐘期再遇野航中。
古琴曲出處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此曲為古琴曲,唐代分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與《流水》分為兩首獨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發(fā)展,曲譜初見于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發(fā)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相關人物
伯牙
全名:俞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
經(jīng)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xiàn)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盾髯印駥W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肚俨佟酚涊d: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歷代文獻關于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戰(zhàn)國鄭國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荀子《勸學篇》中亦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
在《列子》和《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肚俨佟?、《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刹赖搅藮|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創(chuàng)作了《水仙操》。
鐘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huán)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