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是中國琵琶十大名曲之一,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表現(xiàn)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jié)奏輕松明快。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的古琴曲。
現(xiàn)存古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p>
《陽春白雪》:由中國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鞍税孱^”變體的循環(huán)再現(xiàn),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guān)系,后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huán)因素的變奏體結(jié)構(gòu)。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么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么稱譽你???宋玉說,有歌者客于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shù)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shù)百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shù)人而已。宋玉的結(jié)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當然宋玉與楚襄王的這番討論的目的不是談論歌曲本身,而是強調(diào)雅與俗的巨大差距,并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認而辯解。宋玉進而說“鳥有鳳而魚有鯤”,自然非凡間俗物可比。宋玉說,“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弊詈?,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結(jié)論,即“夫圣人 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間偉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獨行,其思想和行為往往不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問》中明明說,“客有歌于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認為,郢中為楚國舊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于不知道或沒有聽過這首歌曲。宋玉以此自況,未免有些不講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陽春白雪這樣的曲子而指責他們,這不是很荒謬么?沈括還指出,陽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細節(jié)后來被錯誤的解讀和傳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稱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陽春白雪這個典故說明了不同的欣賞者之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存在著的巨大差異。樂曲的藝術(shù)性越高,能欣賞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認,這種差異又和欣賞者的主觀趣味有很大關(guān)系,有時很難得到一個客觀公允的評價。正如西晉葛洪在《廣譬》一書中所指出的:“觀聽殊好,愛憎難同?!睂τ诼爲T桑間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聲的人,當然無法理解陽春白雪和黃鐘大呂的高貴雅致。從這點來說,古今并無太大區(qū)別。今人欣賞音樂,大都是“入耳為佳,適心為快?!?/p>
可分成起、承、轉(zhuǎn)、合四個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環(huán)因素的變奏體樂曲:
起部:《獨占鰲頭》曲首出現(xiàn)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后三個部分的部首循環(huán)再現(xiàn)。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音響效果獨特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滿活力。
承部:《風擺荷花》、《一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huán)再現(xiàn)《八板頭》之后,旋律兩次上揚,在高音區(qū)上活動,表現(xiàn)情緒較為熱烈。
轉(zhuǎn)部:《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在這三個段落中出現(xiàn)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jié)構(gòu)的分割和倒裝,并出現(xiàn)新的節(jié)拍和強烈的切分節(jié)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生命活力。
合部:《東皋鶴鳴》是本部的動力性再現(xiàn),在尾部作了擴大,采取突慢后漸快的速度處理,采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音樂氣氛異常熱烈。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缎£柎骸肥峭絷磐ニ鶄鳎置犊彀尻柎骸?,流傳很廣。這里介紹的是《小陽春》。
《小陽春》分七段:1、《獨占鰲頭》;2、《風擺荷花》;3、《一輪明月》;4、《玉版參禪》;5、《鐵策板聲》;6、《道院琴聲》;7、《東皋鶴鳴》。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nèi)容并無多大關(guān)系。
儲光羲 《酬李處士山中見贈》始信郢中人,乃能歌白雪。
劉希夷 《春女行》春女顏如玉,怨歌陽春曲。
劉禹錫 《和浙西李大夫霜對月聽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韻》一奏荊人白雪歌,如聞雒客扶風鄔。
劉長卿 《奉和李大夫同呂評事太行苦熱行兼寄院中諸公仍呈王員外》白雪和難成,滄波意空托。
寒山 《詩三百三首》大有好笑事,略陳三五個。巴歌唱者多,白雪無人和。
岑參 《和祠部王員外雪后早朝即事》聞道仙郎歌白雪,由來此曲和人稀。
岑參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獨有鳳皇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李白 《古風》之二十一郢客吟白雪,遺向飛青天。徒勞歌此曲,舉世為誰傳。
李白 《和盧侍御通塘曲》長吟白雪望星河,雙垂兩足揚素波。
李白 《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陽春。
李白 《感遇四首》之四 巫山賦彩云,郢路歌白雪。
韋應物《簡盧陟》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毛澤東試圖將高雅藝術(shù)和通俗文化統(tǒng)一起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曾說,“就算你的是‘陽春白雪’吧,這暫時既然是少數(shù)人享用的東西,群眾還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顧罵人,那就怎樣罵也是空的?,F(xiàn)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tǒng)一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tǒng)一的問題。不統(tǒng)一,任何專門家的高級的藝術(shù)也不免成為狹隘的功利主義;要說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為清高,群眾是不會批準的?!苯y(tǒng)一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在極左的年代里陽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對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陽春白雪雖然被指高雅藝術(shù),但古曲《陽春白雪》在很多書籍里被解題時,都稱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jié)奏,生動地表現(xiàn)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很顯然這是在“陽春白雪”四個字的字面上解題了。陽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陽春白雪》年代相隔太遠,已無音樂上的關(guān)聯(lián)。
《陽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與元代的散曲有關(guān)。元代楊朝英的《陽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韻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陽春白雪》中收錄的白仁甫的《駐馬聽》中有這樣的句子,"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可見元代已有陽春白雪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幾斷腸”的《陽春白雪》曲,如何演變?yōu)榻袢蛰p快流暢的樂曲,已非大路所能參透。言猶未盡,此處且做“留白”,與眾友共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