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邏大橋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東北部,西起鄔家后村,上跨長江水道,北至鄢家湖;該橋距上游武漢長江二橋2.7千米,北岸為武漢市新洲區(qū)陽邏鎮(zhèn),南岸為武漢市洪山區(qū),途經該橋的線路為武漢繞城高速公路(鄂高速G70)。
整體布局
陽邏大橋分別由水上主橋、南北接線引橋、橋塔、懸索及其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設計理念
陽邏大橋是武漢市的東大門,建成以后,該橋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它既是一座科技橋,也是一座景觀橋。因此,該橋的主塔造型需高大、突出,其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主塔的造型特色收到水文、地質、橋寬、橋梁結構型式及結構受力的制約,為滿足主塔的功能性要求和景觀需求,在設計中對主塔的造型進行多方案比選,采用了分離式H形空間主塔配合鋼剪刀撐的方案;塔柱的外側采用大倒角,簡潔明快,上下橫梁采用弧形造型,兩道鋼剪刀撐與幾者結合在一起,極大增強了大橋視覺效果;主塔設計其實恢弘,富于變化,具有現(xiàn)代氣息,與周圍的景觀融為一體,體現(xiàn)出大橋的大氣和宏偉,其造型很好地處理了工學與美學的關系,體現(xiàn)力與美結合的典范。
設計特點
陽邏大橋主跨為雙塔鋼箱梁懸索橋,南引橋和北引橋均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橋塔設計采用分離式H型空間索塔,塔柱為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上、下橫梁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主塔鋼剪刀撐結構代替?zhèn)鹘y(tǒng)的混凝土中橫梁。
陽邏大橋主橋總體布置為北邊跨250米+主跨1280米+南邊跨440米,南塔高169.215米,北塔高166.215米,主纜矢跨比為1/10.5;主纜通長索股由直徑5.35毫米的鍍鋅高強鋼絲平行捆扎而成;加勁梁采用的鋼箱梁高3米,寬38.5米(含風嘴)。北引橋5×55米,南引橋70米×4+65連續(xù)剛構+3聯(lián)-5孔×55米。
陽邏大橋為當時武漢市長江上一座懸索橋,“一橋一景”,有利于張揚武漢個性魅力,豐富人文景觀,提升武漢整體形象,也圓了江城人民在長江上建懸索橋的夢想。
2003年11月6日,陽邏大橋動工興建。
2006年12月4日,陽邏大橋完成合龍工程。
2007年12月26日,陽邏大橋通車運營。
技術創(chuàng)新
陽邏大橋在建設過程中,采用各種創(chuàng)新技術:
1.為懸索橋錨碇預應力錨固系統(tǒng)乃至整座橋梁的安全與耐久性,達到可更換的目的,在國內設計研究采用“即時監(jiān)測無粘結可更換預應力錨固系統(tǒng)”技術,改善了預應力錨固系統(tǒng)的防腐耐久性。
2.采用鋼筋混凝土塔柱及橫梁和鋼箱剪刀撐的鋼-混組合式索塔結構,豐富了大型懸索橋索塔的結構形式;實現(xiàn)了剪刀撐的高精度整體吊裝;混凝土上橫梁施工中采用了國內跨度的預應力鋼支架。
3.使用新型復合液體黏滯阻尼裝置,提升了大橋結構的抗震性能和動力特性。
4.采用雙螺旋線氣動減振措施,抑制了長大吊索容易發(fā)生的渦激共振。
5.在基坑施工中,采用地連墻“銑接頭”和改良配合比的自凝灰漿擋水帷幕,解決了超深基坑防滲問題;采用信息化施工控制管理技術減小了基坑維護結構的位移;優(yōu)化了外加劑、骨料和配合比,解決了低強度等級混凝土向下泵送難題。
6.在鋼箱梁加工過程中,設計并應用了氣動U形肋裝配機、全液壓式反變形亞船形焊搖擺機、桿件拴接組合式立體胎架等設備,并采用超聲振動沖擊消應工藝,保證了加工質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7.在纜索制作和架設工程中,鍍鋅鋼絲采用2t/卷的大盤重;采取高精度標準絲制作方法提高了主纜索股制作精度;合理控制索股制作工藝及盤卷力和盤卷內徑,消除了放索中的“呼啦圈”現(xiàn)象;通過多標準絲控制保證了索股股內誤差。
8.研發(fā)鋼橋面粘層油自動灑布車,提高了鋼橋面鋪裝粘結層的施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