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內(nèi)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臺、鉤弋殿等宮殿,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臺、白虎、漪蘭、無緣等殿閣。
前殿
秦漢時代,宮城之中的大朝正殿稱“前殿”。前殿筑于龍首山的山丘之上,《西京賦》“疏龍首以抗殿,狀巍峨以岌嶪”就記敘了這個情況。
未央宮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前殿內(nèi)又分為前、中、后三大殿,其中的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會、皇家婚喪等大典均在此舉行。
未央宮前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保存較完整、規(guī)模較大、較有代表性的高臺宮殿建筑之一。據(jù)文獻記載,未央宮以清香名貴的木蘭為棟椽,以紋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屋頂椽頭貼敷有金箔,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面有玉飾,裝飾著鎏金的銅鋪首,鑲嵌著各色寶石?;乩葯跅U上雕刻著清秀典雅的圖案,窗戶為青色,雕飾著古色古香的花紋。殿前左為斜坡,以乘車上,右為臺階,供人拾級,礎(chǔ)石之上聳立著高大木柱,紫紅色的地面,金光閃閃的壁帶,間以珍奇的玉石。前殿作為西漢一代大朝之地,其建筑之豪華為其它宮殿所莫及。
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
椒房殿
西漢時代的皇后宮殿稱“椒房殿”,取名是因其宮殿墻壁以椒粉和泥涂抹,這樣既以使其殿壁呈暖色,室內(nèi)有溫暖感覺,又可因椒房能使殿中芳香襲人。
椒房殿正殿坐北朝南,殿前設(shè)有雙闕。宮殿之前置闕十分罕見,非一般宮殿所能為,顯示出椒房殿建筑規(guī)格之高。
石渠閣
石渠閣是未央宮藏書之所,由西漢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于未央宮的西北部。因閣下有石為渠導水,故名石渠閣。石渠閣是西漢時期國家較大的藏書閣。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詔諸儒講五經(jīng)同異”,《后漢書·翟酺傳》載:“孝宣論六經(jīng)于石渠,學者滋盛,弟子萬數(shù)?!?/p>
石渠閣是一處國家級重要圖書館。秦末,劉邦率軍進占咸陽后,蕭何廣收秦宮的圖書典籍和檔案,均收藏于石渠閣內(nèi)。漢成帝時,又把漢朝政府的國家檔案也都放在這里。由于石渠閣中有大量藏書和資料,許多出名文人都到這里查閱過各種文獻。西漢中晚期,石渠閣又成了首都的學術(shù)中心,學者們在這里參加皇室或中央政府舉辦的學術(shù)討論會,他們談古論今,說天道地,有時皇帝還親臨會場,以示重視。
天祿閣
天祿閣,未央宮藏書閣名。西漢初由丞相蕭何主持營建,位于未央宮北部。天祿閣得名于天祿,天祿即天鹿,漢代人們認為天鹿是一種象征祥瑞的神獸。
《三輔故事》載:“天祿、石渠并閣名,在未央宮北,以閣秘書”;漢武帝時“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天祿閣主要存放國家文史檔案和重要圖書典籍,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皇家圖書、檔案館,漢代這里藏書多達3090卷。天祿閣聚集著眾多出名學者,如楊雄,劉向等。漢成帝時,曾命劉向等人在此進行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圖書典籍的整理和??惫ぷ?。劉向聘請了軍事、歷史、天文、醫(yī)學等方面的權(quán)威人士、出名專家,如步兵校尉任宏、大史令尹咸、侍臣李柱國等人,分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兵書、數(shù)術(shù)和方技等書?!懊恳粫?,向輒撰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敘而奏之”,并著有《別錄》,故劉向被后人譽為中國目錄學之鼻祖。劉向死后,其子劉歆秉承父業(yè),總括群篇,撰成《七略》,為中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后人為了紀念大學者劉向的歷史功績,在天祿閣原址上修建了“劉向祠”,以示世人對他的敬仰和懷念。
出名史學家司馬遷也是利用天祿閣的藏書,在長安寫出了不朽名著一一《史記》。
滄池
位于未央宮西南部,池水周清沏如蒼色,故名“滄池”。滄池水由城外泬水從章城門引入,入宮后稱“明渠”。滄池既美化了未央宮的環(huán)境,又懈決了皇宮之內(nèi)用水問題。未央宮中用水量很大,滄池在給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梢哉f,滄池是未央宮中的一座人工水庫?!度o黃圖》記載:“滄池中有漸臺,高十丈?!睗u臺實際就是池中假山,它點綴得滄池更加風光秀麗。
少府
秦漢時代十分重要的中央機構(gòu),專管帝室財政,其庫藏之多要超過國家財政主管部門一一大司農(nóng)。其機構(gòu)之大、屬官之多,在諸卿中也居首位。這是因為少府負責管理皇帝的私產(chǎn)和供養(yǎng),實際上是皇室的大總管。
麒麟閣
《廟記》云:“麒麟閣,蕭何造?!薄顿Y治通鑒》卷二十七胡三省注:“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像于閣,遂以為名?!备事度辏ㄇ?1年),漢宣帝“思股肱之美”,圖畫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人像于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揚之”。中國古代圖寫功臣的畫像制度即自此開始。
柏梁臺
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建?!度o黃圖·卷五》載:柏梁臺“在長安城中北闕內(nèi)”。柏梁臺鑄銅為柱,是一座高達二十丈(合今約47米)的高臺建筑,因此臺建筑以香柏木為梁架,“香聞數(shù)十里”,故名柏梁臺。又因臺頂之上置有銅鳳凰,故亦稱為鳳闕。
未央宮在今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北距渭河南岸約2千米,位于漢長安城所在的西南至東北走向的龍首原地勢最高點。
“形勝”是漢長安城,也是未央宮選址的基本思想?!妒酚洝に麟[》引韋昭云:“形勝”即“地形防固、故能勝人也”?!靶蝿佟奔瓷酱ǖ孛?、地形地勢良好,便于進行軍事防御。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九·渭水〔下〕》十九載,秦朝時有條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經(jīng)過的路線后來變成山脈,長六十多里,頭臨渭水、尾達樊川。蕭何建造未央宮,“斬龍首而營之”,“山即基闕,不假筑”,正是體現(xiàn)了“形勝”這一點。
“形勝”除了防范水患的需要,還考慮了別的因素,比如安全問題。從安全方面著想,地形、地勢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軍事中尤為重要,有了制高點幾乎就有了制勝的基礎(chǔ);從心理因素上說,未央宮是帝國的政治中心,國家的象征,大朝正殿位于帝都長安的最高點,正彰顯“非壯麗無以重威”。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丞相蕭何主持在秦章臺基礎(chǔ)上修建未央宮。
漢高祖九年(前198年),未央宮基本建成,成為漢帝國的主要宮殿。
新莽始建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稱帝,以未央宮為皇宮。
新莽地皇四年(23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火燒未央宮。
東漢一代的皇帝曾先后十一次西上長安祭祖尋宗,其中次數(shù)較多的是光武帝劉秀,在他當政期間,曾五次到長安,其目的主要是祭祖、謁陵。
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行至長安,經(jīng)營宮室”。
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帝“修西京宮室”。
東漢永和二年(137年),漢順帝行幸長安,在未央宮召集三輔郡守都尉及官屬,勞賜作樂。
東漢延熹二年(159年),漢桓帝幸未央宮。
東漢初平元年(190年),東漢遷都長安,漢獻帝幸未央宮。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因董卓被誅引發(fā)了在長安城內(nèi)的激烈戰(zhàn)爭,未央宮再次被嚴重破壞。同年四月,漢獻帝大病初愈,在未央宮朝會。
西晉惠帝曾于永安元年(304年)的8月至光熙元年(306年)4月在長安停留了一年多的時間,《晉書·惠帝紀》載:“以征西府為宮”。
西晉永嘉七年(313年),晉愍帝修復未央宮,改名太極殿。
前趙光初二年(319年)夏四月,趙昭文帝劉曜對長安宮室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建。
后趙建武十一年(345年)初,趙武帝石虎下令雍、洛、秦、并等州出十萬人修長安未央宮。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正月,前秦立國,以未央宮作為皇宮。
后秦建初元年(386年)二月,后秦立國,以未央宮作為皇宮。
《南史·宋武帝紀》載:晉義熙十三年(417年),晉將王鎮(zhèn)惡攻克長安,后秦亡,南朝宋武帝劉裕曾“謁漢長陵,大會文武于未央殿”。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幸長安,幸未央宮。
西魏永熙三年(534年),西魏以未央宮為皇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北周以未央宮為皇宮。
自隋朝遷都起,漢長安城就被包括在皇家禁苑內(nèi),成為供皇室專用的風景游覽區(qū),在有關(guān)唐代的文獻記載中多次提到未央宮。
唐代,未央宮作為皇室的三大宮殿之一(禁苑)而存在,是唐代規(guī)模較大的苑囿。《舊唐書·地理志》載,禁苑東西長二十七里,南北寬二十三里?!短苾删┏欠豢肌穭t稱東西三十里。苑周有垣墻。東西各設(shè)二門,南北各設(shè)三門。苑內(nèi)有離宮亭觀,有柳園、桃園、葡萄園、梨園等,皇帝常常來到這里競渡水嬉、狩獵放鷹、宴飲大臣。還駐有拱衛(wèi)京城的神策、羽林等禁軍。
唐貞觀八年(634年),唐高祖在未央宮設(shè)宴款待有功之臣。
《玉海·卷一五七》云:“太宗嘗幸未央宮,草中見一人帶刀,遽引還,顧謂太子縱遣之”。“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十二月甲寅,幸漢故未央宮舊基,引從臣賜宴”。
唐寶歷二年(826年)五月,唐敬宗李湛修葺未央宮中部分建筑。
唐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李炎對未央宮進行大規(guī)模修葺,也是歷史上最后一次對未央宮的修葺工作。
唐朝末年,戰(zhàn)亂頻仍,未央宮淪為廢墟。
未央宮是西漢時期皇帝朝寢的皇宮,長安城內(nèi)較重要的宮殿建筑群,帝國的權(quán)力中樞,皇帝登基、大典、重要朝會都在此舉行,在此發(fā)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
未央宮是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和禁苑,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較多、存在時間較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就是在未央宮領(lǐng)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從而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未央宮揭示了絲路發(fā)展初期西漢帝國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發(fā)展水平,見證了西漢帝國對絲路開創(chuàng)所發(fā)揮的決定性作用。
未央宮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等級森嚴的建筑規(guī)格體系,展示了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的亞洲東方文明發(fā)展水平。作為漢帝國權(quán)力中心,未央宮是打通西域的決策和指揮中心,見證了漢帝國積極尋求對話與交流、促進了絲綢之路開辟的重要歷史功績,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fā)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以沿用200余年的東方大帝國權(quán)力中心之地位揭示了“絲綢之路”這一人類長距離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線路之緣起,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石渠閣,天祿閣作為西漢王朝的中央圖書館、檔案館,為傳播文化知識,保護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遺產(chǎn),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未央宮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較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其規(guī)劃和設(shè)計思想對后代宮城和都城的建設(shè)規(guī)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宮廷建筑的基本格局。
早在秦代,統(tǒng)治者已注意到以人造山水來美化皇宮環(huán)境,如秦始皇就在咸陽宮東邊修筑了蘭池,建造了蓬萊山。但在皇宮之內(nèi)修建人工湖、筑造假山卻是始于西漢未央宮。漢武帝時修筑的建章宮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在宮內(nèi)修了太液池,池中筑了蓬萊島,這些作法和池山名稱,一直為后世帝王宮城所仿效、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