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古稱吐鐵。據(jù)明萬歷“溫州府志”記載:“吐鐵一名泥螺,俗名泥螄,歲時銜以沙,沙黑似鐵至桃花時鐵始吐盡”。泥螺分青沙泥螺和黃沙泥螺二種(亦說三種,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黃夾青泥螺)。青沙泥螺又稱沙螺,生長于青沙灘涂,黃沙泥螺則產(chǎn)于黃沙灘涂。兩種泥螺的區(qū)別在于,黃沙泥螺殼背上映一道暗黃色、青沙泥螺卻沒有,黃沙泥螺品質(zhì)高于青沙泥螺。如東的黃沙泥螺質(zhì)量上乘,以其殼薄、豐滿、肉軟、鮮嫩聞名。它軀體肥厚,肉實爽口,清香味醇,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因其蛋白質(zhì)中有較高含量的谷氨酸,所以肉味格外鮮美適口,并且還具有補肝腎益精髓,明耳目和生津液等食療功效。
如東海邊的泥螺都是野生的,當?shù)厝硕挤Q為“黃沙螺”,在沿海的主產(chǎn)地中,這種泥螺價格較高。
泥螺密集地爬行在沙灘上,沒多長時間,記者就撿了不少。
泥螺,顧名思義,有泥。這人吃下了泥,肚子肯定不好受。相傳,“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到一地為官,當?shù)睾兰澭把纾`把宴席上擦嘴的饅頭給吃了,丟了臉面。過些日子,鄭板橋回請豪紳吃飯,特地安排了當?shù)貨]有的泥螺,豪紳沒有吃過,但看鄭板橋吃得津津有味,也吃了起來,結(jié)果是連帶螺肚里的臟東西和泥一塊兒吃了下去,出盡洋相。如今的人們想到了吐沙的辦法,就是預防這種尷尬的發(fā)生。
在沿海地區(qū),泥螺的吃法主要有生嗆、醬爆、水煮三種。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廚師是怎么做的這道美味的。
從爆炒輔料到泥螺下鍋,不到一分鐘,醬爆泥螺就出鍋了。
泥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成份,營養(yǎng)豐富。據(jù)《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泥螺有補肝腎、潤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間還有以酒漬食,防治咽喉炎、肺結(jié)核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