尜尜棗樹冠呈自然圓頭形,樹姿直立,干性較強,樹勢弱,樹體小。主干灰褐色,皮部縱橫裂,裂紋少而淺,易剝落。棗頭枝灰褐色,年生長量25--65厘米,節(jié)間 略直,皮孔灰褐色,小而多。棗股灰黑色,圓錐形。通常抽生棗吊1-6個,吊長10-l6厘米,著果較多部位3-6 節(jié)?;枯^多,每一花序有單花1-9朵。棗吊有葉9-l2片,葉片小而厚,紡錘形,長3.3-5.5厘米,寬1.4-2.3 厘米,先端銳尖,葉緣鈍齒,基部偏圓形,綠色,葉柄長0.3-0.6厘米。
尜尜棗作為中藥應(yīng)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用于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血虛萎黃、婦女臟躁等證的治療。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大棗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zhì),如大棗多糖、黃酮類、皂苷類、三萜類、生物堿類、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環(huán)磷酸烏苷(cGMP)等,對人體有多種保健治病功效。
9月上中旬是尜尜棗采摘的最佳時段。尜尜棗過后,冬棗將采摘的樂趣一直延續(xù)到10月中旬。